摘 要: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主流趋势是都市化进程,广州这座未来的国家中心城市,定位于城镇体系的塔尖层级,以世界眼光对标国际水准品质精耕。然而,2018年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79.78%的广州城内仍随处生显亦城亦村、亦新亦旧的面貌。在新一轮的都市化进程中,适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期,以此为抓手充分谋划广州城内城乡融合发展尤为重要。凭借其历史禀赋及世界形象,广州城内城乡融合发展合成的新生力不仅能引领湾区的未来发展,带动整个华南板块区域的未来发展,甚至在不确定的未来会于21世纪的国际性经济格局同音共律。因此,本文针对广州城内城乡融合发展的概况、面临的问题及当前广州城内城乡融合发展的方向进行探讨,希冀对广州城内城乡融合发展焕发城市新活力有所助益,也为其他都市型内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关键词:城内城乡;振兴融合;都市活力
一、广州城内城乡融合发展的概况
2009年 1月 4日,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颁布实施《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实施意见》穗字[2009]第1号,提出“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在农村土地管理、城乡规划管理、宜居宜业、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和行政管理、中心镇建设以及加强党的领导方面发力,以期实现广州城市永续发展。2016年12月30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统筹城乡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穗府办〔2016〕31号,提出更精准细致的努力方向,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深化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拓展居民增收渠道、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展望广州迈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广州城内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已趋向成熟。一是经济体量持续增长。2018年广州面临着国内国外复杂多变与全市经济重大调整布局的形势下,虽增速相比前四年略微下降,地区生产总值22859.35亿仍保持全国第五位。二是经济结构不断升级。1978年广州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为11.67:58.59:29.74,1994年后稳步转入现代型经济结构,到2018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进一步优化为0.98:27.27:71.75。三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从人口城市化率看,广州户籍农民身份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51.93%下降到2018年的 20.31%;从空间城市化率看,广州建成区面积从1980年的136平方公里推进到2018年的1294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改革开放初期的9.5倍。四是政府重视城乡融合发展。广州市委、市政府多举措推进城内城乡融合发展,经济、公共服务、生活品质、规划及环境建设一体化格局已初步显现。
2035年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即实现国家层面城市化的时间界点,此前城市还需扩张,6亿多的农民还需一部分市民化。在这种意义上看,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同向而行。当前,面对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广州在城乡融合方面又有了新的空间舞台,这不仅是为了自身的现代化发展,更是对整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的有益探索。
二、广州城内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随着省市“四化”步伐纵深推进,新的历史时期广州也面临着阻碍城内城乡融合发展的矛盾问题。以下就其当前面临的矛盾问题作一说明与探讨。
1.如今广州城内的农村不再是海里的孤岛。城郊村、城边村、城中村在经济和社会各方面与城市的联系紧密程度依次增强,村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已融入到城市,但经济发达程度、村容村貌与世界级大都市的形象相背而驰。
城中村镶嵌在建成区块间,以密集的高层握手楼面貌呈现,地理位置优越,房租相对廉价,周边高端产业丰富人才密集,很受刚毕业的大学生以及初到广州发展的外来人口欢迎,因而城中村的村(居)民除了村集体的股份分红和工资性营收外,还有充盈的租金收入,他们的生活品质有保障幸福感最高,基本上完全融入城市生活。但城中村面貌始终是城市的一塊弊病,这里环境脏治安乱居住条件差,电线网线随处牵搭,给城市善治带来很大麻烦。
城边村紧靠中心城区,承接中心城区的部分产业和众多人口外溢,多以住宅地产形成的睡城面貌呈现,由于产业缺口以及高端产业带来的高素质外来人口缺乏,城边村村(居)民的股份分红、工资性营收和出租屋收入相对较低。城边村村民自建楼普遍较矮,村级工业园厂房容积率低,棚架破旧杂乱,他们一方面想融入城市的体面生活另一方面又想享受城市里稀缺的交通顺畅与新鲜空气。城边村的经济分散不发达,村容村貌远落后于大都市的形象。
城郊村位于城市的最外围,以农业为主承接着城市的生态屏障功能,村民的收入相对最低生活成本也最低。这里区域面积大乡土气息浓厚,交通通达相对不便利,村民较难适应城市对田园窝棚垃圾、河道河塘污染的管制,也较难融入城市生活。
2.广州城内城乡融合发展存在多主体博弈。在城市善治的过程中,面临着社区、村与外来居民的多重治理困境。一方面,城市生活压力下疲于事业无可厚非,但无论何种善治过程中都存在“政府在干,社区居民、村民和外来居民在看”的单枪匹马现象,多主体缺少积极参与善治的主动当家意识。另一方面,村民自治过程中村民与政府之间存在利益的博弈,最明显的是一个城市的区域发展不能仅仅只有住宅而没有商业产业,但村民往往只想通过旧改拆迁换取多套公寓获取租金收益。
3.文化的城乡融合难度大。一方面,广州城内大部分村民习惯于乡土社会的生活习性,乡土人情浓厚风土意识强烈,所衍生传承与未经时代修饰的民俗难以契合都市文化的艺术情结。另一方面都市化意味着更专业化,依据比较优势分工理论各自提供优势产品或服务。广州城内大部分老一代村(居)民的专业素质有限,难以流进城市提供的高层级专业职位,一旦就业只能从事简单的工作,如交管员、勤务工等。但城内农村的新生代有所逆转,能意识到通过教育融入城市提供更高层级的专业化。
三、广州城内城乡融合发展的方向
如上所述,广州城内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着经济发达程度不一、村容村貌契合度低、多重治理困境与城乡文化融合难度大的问题,在新一轮的都市化进程中,广州城市永续发展的突破口在城内城乡融合发展上,以下就其发展方向作一说明。
1.广州的城中村在经济、文化上已融入城市。其面貌打造以及治理困境应探索香港、上海、深圳等地的做法使之融入城市治理体系,如深圳一种做法是将高密度的城中村交由地产商改造成现代化公寓,赋予其都市化面貌与城市共治理。广州的城边村地宽村居厂房低矮,从长远发展上打算,一是适宜注入战略性项目成片打造,发展经济的同时吸引高端人才集聚;二是抑制村民乱搭乱建的同时进行有序规划先行式引导,既保护村民利益又便于后续融入城市治理;三是进行破旧村级工业园改造升级,既能引进新兴产业又便于优势产业集聚;四是城边村融入城市化的打造过程中,要吸取成熟城市经验,研究建造方案突破城市弊端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非海绵疏通地下系统等;五是鉴于城边村便捷的交通网络枢纽,宜保留部分有文化历史价值的村容村貌,打造新旧糅合的旅游景观,比如绍兴城环绕中的鲁迅故居一景域打造。广州的城郊村即原始风貌乡村,宜从现代化生态中寻求融入城市的路径,舍并或留建须合规市里谋划,坚守自然生态屏障线,发展都市生态产业。需注意的一点是广州的城郊村各有独特之处应各露风采,善用这些资源才可避免同质化被取代化,才可使农旅开发、休闲农体拓展等长足留住体验者,最终连点成片域齐发展。
2.城市多主体治理体系下利益寻求不一且体量不断扩大。政府在有限条件下应倡导城市发展的大局意识、永续发展的当家意识,调动城乡多主体力量齐齊参与到城市善治中,个人发展、个人家庭发展与所在村、镇街、区、城市的发展影不离灯。因此,务必调研先行,取经先行,规划先行,找出矛盾点寻得突破法,在广州城市发展可持续迭代中城乡融合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其中,广州12345市民热线是一种有效的集民力的善治举措,深圳在全城发展壮大不同群体的志愿者队伍也是参与善治的有效途径。
3.广州城内城乡融合发展难度系数最大的是乡土文化与都市文化的融合,需要代际迭代更需要艺术创造。城乡文化的质地不变但其表现形式唯有向最高阶艺术创造转变,文化艺术化是世界性的新兴产业。广州城内乡土民俗土壤肥沃,鼓励创造性传承与艺术化创作,与世界优秀文化交流互鉴,铸就艺术产业之城,广州的发展一定是蓬勃而具强劲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广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2018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9年 3月
[2]费孝通.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考--三访珠江三角洲(上)[J].望新闻周刊,1999(5)
[3]徐祥临.新时代城乡关系与推进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的历史性贡献[J].国际治理,2018年 4月
[4]中共上海浦东新区党校课题组.浦东新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条件与路径选择[J].成都行政学报,2018年7月
[5]贺雪峰.城乡二元结构视野下的乡村振兴[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8年 9月
[6]张占耕.上海郊区改革“敢为人先”的40年[J].上海农村经济,2018年第10期.
作者简介:
蔡俊柳,女,中共广州市番禺区委党校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