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生
赏画,看的是感觉。
某天,读到“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句话出自《林泉高致》。
《林泉高致》是宋人郭熙的一部画论,里面谈的都是绘画、山水风景之事,让我对别样的山水,有了判断。
多么传神的字眼,一座山,不就是林与泉,有了这两样东西,整座山的品位和格调都上去了。
“三远”,郭熙做了解释:“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缈。”
这本七百年前的线装书,其实是可以作为赏画与行旅的案头来读的。
读这一年四季的景致,水色是这么清: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天色是这么净:春晃、夏苍、秋净、冬暗。
看这一年四季的山水云气,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暗淡。
画画时,要有仪式感,“凡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笔精墨妙,盥手涤砚,如见大宾,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或“乘兴得意而作,万事俱忘”。
我一直觉得,唯美的风景里,要有干净的植物和纯朴的人。
在越中,遇见一条江的源头和安静的民宿。
笋是山里干净的植物,一层一层剥去笋衣,小者如拳,大者如娃。我见山里的农人挖笋,从深山里挑出,堆在路边摆卖。
一片青青小竹园,散落三三两两的帘青人家,垂髫小儿,青竹作木马,在村中戏耍。门前沟渠,从附近山上流泻而下的泉水,轰然有声。村头卵石滩上,站着巨冠如绿云的大樟树。
这样竹、泉萦绕的村庄,风景清丽,自然是林泉高致。
林,是蓊蓊郁郁的参天大树夹杂着奇花异草、鸣禽鸟兽;泉,是石缝间流泻的水,砂石过滤,清澈澄明,掬一捧水可饮。前几年,我在皖南牯牛降的山中见过这样的水,曾捧泉直饮。
什么样的风景算得上是林泉高致?
杭州虎跑的雨中山道上,树石皆濡。满山的树,顺着山势,撑天然绿伞。一边是上山的路,一边是乱石流泉,淙淙而鸣,飞花溅玉。多年前,我曾在这条山道上,左手摩巨树,右手牵流溪,访名泉,拜古寺,青衫微湿。
武夷山中有一段天然氧吧,脚下踩的是溪中乱石,头顶是一片苍穹绿冠。树上有鸟,溪中有鱼,整个情势都是动的。山中的某个洞口,飘散着缕缕薄烟,这样的山水记忆,让人觉得其中必有隐逸的高士。
高致这个词,百度词条的解释:①极致,最高程度的。②高尚或高雅的情致、格调。③清高雅致。④指致仕高隐。我倾向于第三种。
我以前一直向往江南绍兴城外的一条山阴古道。古道两侧崇山峻岭,山明水秀,茂林修竹,溪流淙淙。东晋王献之点赞,“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古道旁的山间有许多古墓,幽静清奇,林木缤纷。这样的环境,算得上林泉高致。
有一次,乘车自江西婺源到安徽黄山,高速公路上,车窗外时常掠过山间或大或小的水潭,呈靛蓝色,宛若小天池,周围山上有树,让人觉得四周的景致不错。
又坐船在千岛湖,浮于浩浩碧水之上,看到湖心的孤岛,它们原本是一座山,被水淹了,露在外面的成为岛,先前山上的树木还在,倘若岛上有间小屋,四周围是水,真的如古人所说“舍南舍北皆春水”,依然林泉高致。
汪曾祺《咸菜茨菇汤》里提到,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留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是沈先生的语言,对什么事物都讲“格”。林泉高致,则是山水的“格”,一派清高雅致的江南山水画。
一个人如果是一处风景,怎样算得上是林泉高致?
这个人起码有情趣,低调又谦逊。他實际上藏着许多东西,却一直默默无名,比如木心,要不是他的学生陈丹青的推荐,会成为人们错过的风景。
《论语·雍也》篇,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水,悠然淡泊;山,崇高安宁。有山有水之处,必是智者仁人所向往的所在吧。文中所说的“林泉高致”,则是更高一筹的山水,像是一幅山水画卷:在一条江水的源头,安静民宿的旁边,泉水轰然有声、清澈澄明,大樟树巨冠如绿云;在江南的雨中山道,流泉溅玉、淙淙而鸣,满山巨树擎着天然绿伞;在名山大川的深处,游鱼戏水、往来翕忽,古木绿冠遮天蔽日……这样的林泉,便是“格”高,拥有一派清高雅致的气韵。山水不言,林泉有格。在“高致”的山水面前,心灵也被淘洗了一番,倏然宁静、朴素、端正。“林泉高致”,是自然的美景,拥有“高致”品格的人,则是人间的风景。
【文题延伸】最美的风景;山水人生;诗意的生活……(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