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芒
今年的10月,注定是“红色”的传奇。
就在这天,10月1日,日历也穿上了“国庆装”——我们伟大的祖国喜迎70周年华诞!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有一种红,它叫中国红,它涂抹在中国大地上,涂抹在十几亿中国人的心与魂上,那是天地间最浩荡的红色。
红色是中华文化的底色,是国人最爱的颜色。如果你看明白了中国红,那你就大致懂得了中国。赤水丹霞,山川皆着色;红墙廊柱,建筑凝匠心;纸上山河,笔墨有深情……中国红,不仅仅是一种色彩,一种装饰,它更是一种中国气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懂那惊艳四方但又从不显得焦躁的中国红。
大地篇之
一眼万年,绚美中华大地
在中华大地上,有些风景是如此地契合我们的国色——
有一种地貌,陡坡峭壁,红色的岩层灿烂若朝霞,由于它的颜色,它拥有了一个诗意的名字——丹霞地貌。甘肃张掖丹霞是丹霞地貌中万古长青的网红,层理交错的线条、斑斓的色调,让这片广阔的土地如童话般美丽。广东韶关仁化县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那里有大小石峰、石墙、石柱、天生桥等680多座,均由红色砂砾岩石构成,是世界上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贵州赤水市的丹霞赤壁艳丽鲜红,与奇山异石、岩廊洞穴、飞瀑流泉、湿地翠林等共同构成了一道最美的风景。
有一条河流,叫赤水,坐落在云、贵、川三省的接壤地区。赤水河像一条飞扬的飘带,从郁郁葱葱的山林出发,蜿蜒在险峰峭壁之间,有瀑布直下,有险滩急流,亦有汨汨清流。赤水河之所以叫“赤水”,是因为它每年都有一段时间是赤红色的。每年的端午节至重阳节,雨季来临,大量紫红色土壤被冲人河中,这段时间河水呈赤红色;而重阳节至翌年端午节之间,雨量骤减,河水又恢复清澈透明。亿万年的造化之力成就了赤水河的美,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更是让赤水河有了说不完的故事与荣光。
有一片海滩,每到秋天,都有“烈焰”在燃烧,那就是辽宁盘锦的红海滩,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红色海岸线”。成就红海滩美名的,不是别的,正是小小的碱蓬草。每年3月,碱蓬草在咸涩的泥土中发芽生根,4、5月时长出地面。刚长出时,碱蓬草只是一根长约1厘米的绿色茎干,没有叶子。随着碱蓬草慢慢长大,颜色逐渐由绿变红。到了9、10月,因吸收了阳光中的紫色光波,碱蓬草呈现出紫红色。完全长大的碱蓬草并不高,仅有10厘米左右,然而,当数以亿万计的它们肩并肩,手拉手,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汇成一片浩浩荡荡的红色“海洋”时,就壮观极了。
这些,只是中华大地上的一部分。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山、这河、这海滩,正是天地之大美。如果你遇见了,就会知道语言在它们面前是多么苍白无力。
书画篇之
笔墨中国,纸上江山如此多娇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是诗人艾青的名句。许多画家都曾为祖国壮美的山河折腰,为祖国的勃勃生机所感染,他们将传统画笔蘸饱时代墨色,画出令人惊叹的美。任时光流转,这些真诚的艺术作品直到今天依然有着感人至深的力量。恰好金秋十月,满山红叶纷飞,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国画名家笔下的“红色经典”。
董希文:《开国大典》
画家董希文创作的《开国大典》可以说是人们最为熟知的油画作品,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整个画面恢弘热烈,人物形象神采奕奕,沉着的笔力、鲜艳的色彩让人仿佛看到人民展望未来的自信、坚定,充分表達了人们热爱新中国的情感。
傅抱石、关山月:《江山如此多娇》
人民大会堂内部的画作无一不是精品,其中傅抱石、关山月一起创作的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则具有更特殊的地位。这幅画作的意象来自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巨幅绘制,庄重典雅,笔墨淋漓,气势磅礴。画面上同时出现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同时出现了东西南北、高山平原的不同地貌和长城内外、大河上下的不同自然景观,在如此之“多”的气势中,充分体现了江山的“娇”!
石鲁:《转战陕北》
《转战陕北》是画家石鲁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创作的。以往,在表现这一历史题材时,画家们多以毛泽东指挥千军万马为画面主要内容,而石鲁却创造性地以山水为主。他用纪念碑式的构图方法描画出巍峨雄壮的山体,笔墨厚重,给人以崇高伟大之感。毛泽东如雕塑般雄立于众山之中,所占画面空间虽小,却有指点江山、挥斥方道的气魄。画面上虽然看不见千军万马,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在大山大壑间隐藏着千军万马。
李可染:《万山红遍》
国画大师李可染一生致力于“为祖国河山立传”,用画笔展现祖国河山不朽的生命。其中,他以毛泽东的名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情境创作的《万山红遍》被誉为中国“红色山水画”的代表性作品。 “红”是《万山红遍》的主色调,而且这“红”还有来历呢。李可染从朋友处得来了半斤故宫内府朱砂墨,他用积墨、积色的方法,千点、万点,层层叠叠,积出深秋的山村如火一样的感觉,将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幅画是时代的产物,但也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重要的是它表现了壮丽无比的祖国山河。
瓷器篇之
泥火重生,最美“红颜”
我们印象里的瓷器,大概就是周杰伦那首《青花瓷》里的模样——“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青蓝诸色的瓷器很常见,但是以红色为主色调的瓷器太不常见了。不常见不代表没有,只是因为那一份“红”太难得,所以流传下来的红瓷并不多。
事实上,早在唐朝,我国就已经发明了铜红,到了宋代还有了钧红瓷,明清期间有祭红、郎红、胭脂红、豇豆红、珊瑚红等赤色釉瓷。尽管这些色泽并非大红之色,但是就是因为这份“红”,不仅烧制成本极高,烧制技术要求也极高。我们知道,瓷器烧成温度在1200℃-1400℃左右,而红色釉料不耐高温,在500℃的时候就开始分解褪色,直到褪成无色。所以烧瓷人吐槽红瓷“十窑九不成” (即成品率极低之意),足见红瓷的稀缺性和珍贵性。
从泥到瓷,浴火重生,娇而不艳,红不刺目,色泽温润,深深浅浅、变化万千的中国传统红瓷自有一份与众不同的美——
1、钧红
宋代的钧窑利用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烧成的铜红釉被称为钧红。由于当时的釉料还混杂着其他金属氧化物,因此钧红制品中,常出现红、蓝、紫三色互相交错、如火如霞的绚丽画面。
2、珊瑚红
珊瑚红是一种低温铁红釉,始于康熙,盛于雍正、乾隆两朝。烧成后釉色均匀、光润,能与天然珊瑚媲美,故名“珊瑚红”。
3、霁红
霁红是一种纯粹的深红釉,特点是釉汁凝厚,釉面密布细小的棕眼,如同桔皮。深红的色调,如同大雨过后晴空中的红霞,所以得到了“霁红”这一美名。
4、豇豆红
豇豆红是一种颜色多变的高温颜色釉,釉色浅红,釉面多绿苔点。这种绿色苔点本是烧制技术上的缺陷,但在浑然一体的淡红中,掺杂点点绿斑,反而显得幽雅清淡,柔和悦目。
5、郎窑红
郎窑红釉色彩鲜丽,光泽强烈,由于这种红釉的烧制难度很大,需要复杂且严谨的工艺技术,成本特别高,所以景德镇流传着“若要穷,烧郎红”的谚语。
6、矾红
矾红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色泽中带有一种如橙子般的紅色。到清康熙年间时,矾红色泽鲜艳,华丽凝重。
建筑篇之
建筑红妆,惊艳了时光
建筑是有生命的,它们是几何语言和色彩语言的结合,表达着一处山河、一座城池的美学风格。红色是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色彩,它象征着喜庆、热闹与吉祥,它氤氲着秦汉的古韵、唐宋的气派、元明清的神韵。当建筑着上红妆,不仅暖了栖居的人们,更惊艳了几世时光。
闽南红建筑:朴实无华
在台湾、厦门、泉州、漳州长大的人,都对红砖非常亲切,因为他们从小就住在用红砖建造的房子里。房子的整面墙是用红砖砌起来的,虽然没有别的色彩,但是绝对不单调,工匠们用红砖镶嵌出各种各样的图案,成为富于变化的砖砌艺术。窗户的圆雕、浮雕、透雕都是红砖,线条飘逸、刀工精致,衬得房子低调又有灵性。红瓦铺就屋顶,如燕尾一样翘起的檐角,与不单调的红砖墙一起,艳丽恢弘,尽显建筑之张扬,成就了闽南红砖建筑独特的美。
东方之冠:盛世风华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一一东方之冠,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好的建筑就是这样有魅力。东方之冠模仿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斗拱,整体造型居中升高,层叠出挑,庄严华美,第一眼就让人惊艳。当然,让人惊艳的还有它的“红衣服”。建筑穿“红衣服”很少见,因为红色刺眼、跳跃,用得不好就显得俗艳。但是,我们有故宫这个宝藏建筑,怎么会用不好“红”呢?设计师借鉴故宫的色彩手法,采取多种红的渐变,于是,中国馆的外表就有了从上到下、由深到浅四种红色的“退晕”渐变,加强了“中国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红美术馆:朴素即大美
故宫落雪,白雪镶红墙,碎碎坠琼芳,静美至极。在北京,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建筑,故宫自然是不用提的。那么需要一提的是位于北京市东北部何各庄的红砖美术馆。红砖美术馆是一座园林式美术馆,是文艺青年们喜欢的“网红美术馆”。红色砖块是它独特的建筑语言,用最传统材料建造出变化多端的立面纹理和空间感受,绝对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