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优先”的几个观点和建议

2019-11-15 05:19:40黎祖交
绿色中国 2019年15期
关键词:自然界优先人类

文|黎祖交

“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这是党的18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传承发展和对工业文明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增长发展方式的深刻反思,为引领全社会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而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思想。

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系列重要论述,尤其是对于其中“生态优先”的意涵,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很有见地的看法。在此,我也想谈谈自己关于“生态优先”的几个观点和建议。

关于“生态优先”的几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生态优先”的源头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主张的“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源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导向的“生态优先”,其理论源头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主张的“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外部自然界的客观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在大自然面前,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强,只是因为——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指出的——人“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

二是外部自然界的先在性。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对人而言“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是毋容置疑的。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无论人与自然的现实统一程度如何,“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持着”,“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三是外部自然界的根源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是生命之母,同其他生命体一样,人类也是大自然长期孕育的产物。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特别强调了自然界在从低级向高级的运动过程中向人类社会的渐进生成,也就是自然界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根源性。而且,自然界对于人类社会的这种根源性还贯穿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四是外部自然界的整体性。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自然界作为客观存在和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具有一体性,自然界与人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正是外部自然界的这“四个性”,决定并体现出外部自然界相较于人类社会而言的优先地位。

值得指出的是,在生态学的语境中,整个自然界(这里指地球)是作为生态系统而存在的(地球生物圈是其中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社会则是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文化为经络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因此,我们也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说的“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理解为自然生态系统在人类所处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中的优先地位。而这也正是我们所说的“生态优先”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个观点:“生态优先”的提出有着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这种理论和实践依据,我们从以下四个视角就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一是从生态环境在其与经济发展矛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视角看。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是矛盾的统一体。其中,生态环境作为矛盾的一方,是决定矛盾性质的主要方面。正因为如此,所以人们普遍认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认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说的“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

二是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生产力的关系的视角看。

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第一,生态环境生产力也是生产力;第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力量也是生产力;第三,生态环境与传统生产力的“三要素”之间也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劳动者生存生活的前提条件,生态环境作为人类劳动对象是决定生产力发展结构、规模、布局和速度、强度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状况还是影响以劳动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简言之,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从根本上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这个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三是从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发展方式带来严重后果的视角看。

工业文明时代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老路已经因其自身无法摆脱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危机而走到尽头,惟有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才有希望。

四是从我国面临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的视角看。

西方发达国家在一两百年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连续40年的快速发展中已经集中凸显出来。如果再不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地位,将造成更大的难于挽回的伤害,而无法支撑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第三个观点:“生态优先”的核心是生态环境保护优先于经济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导向的“生态优先”,其目的和用意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意涵就是要把生态环境保护优先于经济发展。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都有明确表述。其中“两山论”是最集中、最完整的表述。正是“两山论”充分体现出“生态优先”如下三个方面的基本意涵:

一是“生态优先”的最终目的——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也就是既要保护生态环境,也要推动经济发展。不能因为强调“生态优先”,就不要经济发展,而是要通过坚持“生态优先”,倒逼和实现绿色发展。

二是“生态优先”的核心意涵——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也就是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地位,即使经济发展暂时遭受一定损失,也要先把生态环境这个经济发展的根本基础保护好,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三是“生态优先”的最高境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就是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态环境本身就是财富和民生福祉;另一方面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又是可以转化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就可以转化为物质财富和民生福祉。

第四个观点:要把“生态优先”融入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作为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根本导向,“生态优先”要落到实处,除了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于经济发展的地位外,还要将“生态优先”融入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惟其如此,才能把导向变成举措,使理念化为行动,使“生态优先”在经济发展中得到全面充分的体现。其涉及的范围,至少应包括以下九个方面:

一是生态规律优先。就是在经济发展的规律遵循上,当人们遇到自然规律(生态学语境为“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要使经济规律服从自然规律。因为相对于经济规律而言,自然规律是更具本源性和基础性的规律。

二是生态财富优先。就是在经济发展的目标追求上,当人们追求生态财富(即绿色财富)同追求传统意义的物质财富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要把追求生态财富作为优先目标。

三是生态空间优先。就是在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上,当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同生态空间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要优先考虑生态空间的需要,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

四是生态产业优先。就是在经济发展的产业引领和产业布局上,当以生态利益为导向的生态产业同以物质利益(利润)为导向的非生态(传统)产业发生矛盾和冲突时,非生态(传统)产业要让位于生态产业。

五是生态科技优先。就是在经济发展的科技研发和成果应用上,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生态科技项目的研发应用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其他科技项目的研发应用之间面临取舍时,一定要把生态科技项目的研发应用作为优先选择。

六是生态产品优先。就是在经济发展的产品提供上,当生态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同物质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要把生态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放在优先位置。

七是生态消费优先。就是在经济发展的消费方式上,当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态导向型消费(生态消费)与比阔炫富、过度消费的奢侈浪费型消费同时出现在现实生活的时候,要把生态消费作为优先导向,积极加以倡导和推行。

八是生态效益优先。就是在经济发展的效益权衡上,既要尽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又要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将生态效益置于优先地位。

九是生态政绩优先。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干部政绩考核上,当面临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绩和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标志的经济增长政绩之间的权衡时,要把生态政绩放在优先地位,再也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论英雄。

关于坚持“生态优先”的几点建议

第一点建议:在充分认识资源、环境重要性的基础上,努力提升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本源性和基础性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要经历一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部分到整体、由不系统到系统的过程。人类对于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的认识也经历了由认识资源到认识环境,再由认识资源、环境到认识生态系统这样一个逐步深化和发展的过程。这是因为,自然资源对于人类实体的直接有用性较易于被人们感知和认识。譬如,人要吃饭就必须有食物,人要住房就必须有建筑材料,人要生产就必须有生产资料,如此等等,都是人能够直接看得见、摸得着的。一旦资源出了问题,人们即时就能感受得到并做出反映。而环境相比于资源而言,还不是那么直接,即使环境出了问题,也有一个相对较长的产生和变化过程。如果还没有超出环境容量导致不可忍受的后果,则未必能及时做出反映。因此,人们对于环境重要性和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也要相对滞后。至于人类对于自己置身其中的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生态系统退化的严重性的认识,更是长期处于茫然无知的状况,就连“生态系统”这一概念也是直到1935年才由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利(A.G.Tansley)首次提出来。

1962年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及其后在世界各国的传播,使得人类对环境的忧虑“由区域转向了全球生态系统”(蔡晓明、蔡博峰主编《生态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第24页)。

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1987年,当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把经过长达4年研究和充分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交联合国大会时,才有了转折性的改变。正如该报告一针见血地指出的:“我们过去一直对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表示关注,现在我们被迫对于生态的压力——土壤、水域、大气和森林的退化对经济前景产生的影响予以关注……生态和经济越来越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在局部、地区、国家和全球范围内——形成一张无缝的因果网”。(《我们共同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从此,“生态”即“生态系统”,才逐步进入国际社会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的视野,并将其同“资源”、“环境”一起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譬如,2001年出版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就指出:“可持续发展以生态、环境和资源为基础。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人和生态相依存;人以环境为活动空间;人以自然资源为劳动对象”(滕藤主编:《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讲到生态文明建设时,更是明确将“生态系统退化”同“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一起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面对的严峻形势,并分别就“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做出重要部署。其中,还特别强调良好生态环境(即生态系统)“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根据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原理,人类是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主体的生物的一部分,环境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主体)周边的事物,包括生存的空间和条件,资源则是环境中被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消耗的东西。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又常常将环境视为人类生存的空间,将资源视为人类劳动的对象。资源、环境对于人类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然而,这并不是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的生存繁衍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的前提和保障的全部。根据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2001年),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服务功能包括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支持功能、文化功能共4大类、23种,人类生命支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包括在里面,而且它们彼此之间还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这就说明,对于人类而言,无论是资源还是环境,都源自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与资源、环境之间是“一体两用”的关系:自然生态系统是统一的整体,是本源和基础,资源、环境是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两项最基本的服务功能,脱离了自然生态系统,资源、环境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将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系统)形象地比喻成“绿水青山”,并作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著名论断。党的十九大报告还特别强调“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由此表明,在看到资源、环境重要性的同时,进一步看到自然生态系统的本源性和基础性,并将其同资源、环境一起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已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意志。对此,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深刻认识,不要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第二点建议:在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同时,切实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力度。

正是基于良好的生态系统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的科学认知,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关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部分中,专门就“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出明确的要求,即:“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同时还在“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一节中特别提出,要“统一行使……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其对于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要求之明确、态度之坚决,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尚属首次。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着内蒙古的生态文明建设。2014年在内蒙古调研时,他就指出要“努力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018年两会,他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又提出“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再次来到内蒙古代表团,强调内蒙古的生态建设“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不要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要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他还特别指出:“内蒙古有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沙漠等多种自然形态,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综合生态系统,生态保护和修复必须综合性治理。保护草原森林是内蒙古生态系统保护的首要任务”。今年7月15日,习近平在内蒙古视察时,还沿着护林员每天巡山走的崎岖小道深入赤峰市马鞍山林场腹地看望林场工人,特别叮嘱:建设生态安全屏障,要世世代代去做。

对于十九大报告关于“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的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努力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这一系列重大部署和要求,希望并相信大家都能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在实际工作中坚决贯彻执行。

第三点建议:在总结推广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成功经验的同时,积极探索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新领域、新路径、新方法。

进入本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仅就包括内蒙古在内的三北地区的防沙治沙而言,我们就为全球的防沙治沙事业不断地奉献了举世公认的中国模式、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总结、推广这些成功经验,对于进一步做好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具有的重大意义和作用,这是不言而喻的。

我今天还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总结推广各地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成功经验的同时,还要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新的领域、新的路径、新的方法,取得新的成就。

譬如,我前些日子就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一个好树种可以催生一个大产业。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就很多。近年来我们林业部门大力推广的杜仲、元宝枫、杂交构树、蛋白桑、柠条、沙棘、肉苁蓉等生态产业,就做得很不错。其中有许多典型案例就来自包括内蒙古在内的三北地区。至于依托优质生态景观等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生态产业的典型案例更是枚不胜举。各地可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充分发挥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生态美和百姓富的统一。

借此机会,我还要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给大家提供一条重要信息,供大家参考。这就是:近年来,重庆交通大学易志坚教授团队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研发出一种可以让沙子变土壤的先进技术,并在内蒙古阿拉善、新疆和田等地的治沙实践中取得成功。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沈世华研究员团队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成功研发出一种杂交构树的新品种——科构101,可以在北纬42°以南,年极端低温-20℃以上、年降水300毫米以上、无霜期180天以上、土壤盐分6‰以下、PH值6以下的原土种植,其嫩枝嫩叶的粗蛋白和氨基酸、钙等营养成分含量都很高,又没有农药残留、无须添加抗生素,很适合作为畜禽饲料原料,用这种饲料喂养的畜禽的粪便还可以直接加工成有机肥,而且杂交构树1次种植可以连续采割15年至20年,1年可以割采多次,还能保持水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非常理想。据我了解,目前已有社会有识之士准备将此两项重大成果进行技术和产业对接,其基本思路是:选择条件适宜的沙区或荒漠化地区,运用易志坚教授团队的“沙变土”技术,将沙地变成可以种植作物的土壤,种上一定规模的杂交构树,并适时将杂交构树的嫩枝嫩叶采割、加工成畜禽饲料,用于大规模发展畜禽产业。这样,既可为我国防沙治沙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又可为我国的食品安全提供可靠保障,还可为沙区群众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有利条件,真正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我看来,这是一件前景十分广阔的大好事,条件适宜地区有兴趣的政府部门和企业不妨一试。

猜你喜欢
自然界优先人类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军事文摘(2021年20期)2021-11-10 01:58:44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自然界的一秒钟
人类第一杀手
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40年,教育优先
商周刊(2018年25期)2019-01-08 03:31:08
例说“自然界的水”
多端传播,何者优先?
传媒评论(2018年5期)2018-07-09 06:05:26
站在“健康优先”的风口上
中国卫生(2016年12期)2016-11-23 01:09:52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
学生天地(2016年24期)2016-05-17 05:4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