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楷艳
针织运动服标准最早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为GB/T 22853—2009,发布于2009年4月21日,实施于2009年12月1日。时隔近10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已成为一种潮流,各种形式的健身活动得到了蓬勃发展,相应的跑步裙、夜光服等各类新产品应时而生,原来的《针织运动服》标准已经无法满足市场上各类产品的需求。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新版标准GB/T 22853—2019于2019年6月4日发布,将于2020年1月1日实施,本文将对两个版本的异同做出分析。
较之于GB/T 22853—2009《针织运动服》(以下简称“旧版”),GB/T 22853—2019《针织运动服》(以下简称“新版”)明确规定本标准不适用于年龄在36个月及以下的婴幼儿服装。婴幼儿针织类服装可以采用FZ/T 73025—2013《婴幼儿针织服饰》。
新版中的规范性引用文件对旧版进行了补充完善,使得标准内容更加合理完整,主要变化详见表1。
新版增加了“荧光色”和“儿童服装”的术语和定义。指出荧光色是通过紫外灯照射后呈现荧光的颜色。儿童服装指的是年龄在3岁以上、14岁及以下的儿童穿着的服装。
4.1.1 新增的色牢度项目、指标及说明
新版将耐皂洗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耐汗渍色牢度、耐水色牢度项目按照面料和里料分开考核,同时规定了本白及漂白产品不考核。其中,为了防止深色运动服装对浅色或白色内衣的沾色,对里料的合格品耐干摩擦色牢度要求由原来的3级提高到了3~4级。
表1 新旧标准规范性引用文件变化
表2 里料新增色牢度项目及指标
新增说明性条款儿童服装还应符合GB 31701的相关规定。GB 31701—2015作为强制性标准,自2016年6月1日实施以来已被纺织类标准广泛引用。荧光色服装合格品的耐光色牢度可降半级,这和荧光染料本身的染料结构以及与其他染料之间的配伍性差有关,荧光色面料的色牢度,尤其是耐光色牢度比常规色略差。
4.1.2 调整的色牢度项目、指标及说明
新版调整了耐光色牢度,耐光、汗复合色牢度和耐摩擦色牢度等考核指标。其中耐光色牢度深色优等品指标由旧标准的4级调整至新标准的4~5级;耐光、汗复合色牢度(碱性)合格品指标由旧标准的2~3级调整成新标准的3级,一等品指标由旧标准的3级调整成新标准的3~4级,优等品由3~4级调整成4级。因为新版引用的标准GB/T 14576《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光、汗复合色牢度》标准更新,新方法测试结果比旧方法要高出0.5级左右,参照其他针织类产品标准,如GB/T 22849—2014《针织T恤衫》要求,新版也提高了各级别要求。耐湿摩擦色牢度做了进一步的细分,分为成人和儿童两个类别,既考虑到了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又和GB 31701的要求相统一。
说明性条款耐光、汗复合色牢度由旧版的“只考核短袖上衣、背心及短裤”调整为新版的“仅考核直接接触皮肤的单层服装”,更加贴近于消费者的产品体验。拼接互染色牢度测试方法由旧版的附录A直接调整为引用GB/T 31127—2014中的方法A,简化了标准本身,便于企业执行。
4.1.3 删除的色牢度项目
与近年来的一些针织类标准同步,新标准删除了印(烫)花色牢度的考核指标,即不再单独设定印(烫)花织物的摩擦色牢度和耐皂洗色牢度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此举并不意味着印(烫)花色牢度可以豁免,相反则是提高了印(烫)花色牢度的考核要求。以前,由于纺织印花技术的局限性,一些标准将印(烫)花色牢度设置要求比基布低一些。近年来,随着我国纺织印花技术的不断提高,大部分印花产品色牢度都能达到面料的要求,所以标准中不再单独列出印(烫)花色牢度。
《针织运动服》产品洗后的性能主要考核水洗尺寸变化率、水洗后扭曲率、水洗后外观质量等指标。其中洗后外观为新增指标,这也是与近年来的服装产品标准相同,主要为了提高消费者的产品体验,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水洗尺寸变化率指标未做任何调整,将洗涤程序进行了相应的更新,由之前的GB/T 8629—2001与时俱进地调整为GB/T 8629—2017。水洗后扭曲率上衣合格品指标和裤子一等品指标均有调整,较之于旧版标准,GB/T 22853—2019的要求变得更严格,详见表4。
需要关注的是,水洗后扭曲率的上衣测量部位由2009版的“侧缝与袖窿交叉处垂到底边的点与水洗后侧缝与底边交点间的距离”调整为“摆缝与袖窿交叉处垂到底边的点与水洗后侧缝与底边交点间的距离”。
表3 调整的色牢度项目及指标
表4 新旧标准水洗性能对比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穿着体验和外观有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起球项目投诉增加,新版将起球项目的合格品指标提升到3级。和其他针织类产品标准类似,新版顶破强力取消上衣和裤子的差别,统一指标为不低于250N,裤后裆接缝强力新版明确只考核面料,未对里料进行要求,同时以上机械性能对豁免条款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说明,详见表5。
针织运动服的应用场景多为消费者运动时,如跑步、健身等情况下,人的身体容易出汗,如果不能及时将汗水挥发,会影响服装的穿着舒适度,新版为了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旧版的基础上新增了吸湿速干性能的考核,分别对滴水扩散时间、蒸发速率、芯吸高度做出要求,详见表6。测试方法均按照GB/T 21655.1—2008相应的规定执行。取样部位为前后身的主要部位,对于面积不大于服装总表面积15%或无法剪取完整试样的拼接材料不取样,对于含有里料的产品应分别剪取面料和里料进行测试。该项目虽仅考核在服装上明示具有该功能的产品,但是能够很好地引导针织运动服的开发及生产更加重视功能性,从而增加针织运动服装的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
新版在外观质量上做了很大调整,主要体现在表面疵点评定、规格尺寸偏差和缝制规定。
新版在色差条款考核部位由旧版的“主料之间”调整为“相同面料之间”,考核更为合理;纹路歪斜项目明示由旧版的“仅考核彩条上衣的横向”调整为新版的仅考核“条格产品”;新版删除了原注2“裤子的主要部位指裤前身上部二分之一”,明确指出裤类无主要部位。整个部分简化了考核的规定,更便于企业执行。
表5 新旧标准机械性能对比
表6 新增功能性项目及指标
新版摒弃旧版按上衣和裤子的划分模式,直接将考核指标设定为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同时将长度方向进行了“60及以上”和“60以下”的划分。针对市场上跑步裙等产品的增加,同时加入了裙长的考核范围,取消旧版“长袖”“短袖”的区分,统一按新版的“袖长”进行考核;取消旧版“长裤”“短裤”的区分,统一按新版的“裤长”进行考核。
删除旧版产品出现的各种“不一”,如“门襟不一”“袖长不一”等,统一调整为按新版的尺寸划分,分别为“≤5cm”,“>5cm且≤15cm”,“>15cm且≤76cm”和“>76cm”,从服用的角度看,新版要求更能维护消费者的需求。
删除了旧版中4.4.5.2~4.4.5.7关于各部位缝线颜色、种类的选择以及回针与否的规定,统一调整为新版的“服装合肩处、裤裆合缝处及缝迹边缘应加固”和“缝制产品时应采取强力、缩率及色泽与面料相适应的缝纫线”。本部分简化了在生产过程中的缝制规定条款,满足了市场发展的需求。
新版修改了7.1内在质量判定规则,增加了7.3单件判定和7.4其他判定规则。整体上来讲简化了判定规则,便于服装产品稽查的操作。
本文比较了新旧针织运动服标准的异同,新标准内在质量要求上变化较大,同时对于本文提到的外观质量部分,使得生产者有了更多的操作和创新空间。相关服装生产企业及第三方检测机构应及时研究标准,对调整和新增的部分引起重视,以新标准为指导,对产品质量进行切实的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