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鸣晓
伟人,平民英雄,当下创作中一个绕不过去的命题。曾经有个同行问我,是愿意拍过去的逝去的英雄,还是拍活在当下的人。逝去的英雄头顶无数光环,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他本人对这些光环的态度,创作的难度往往来自各种专家的评述,而这些评述往往基于各种理由,是有视角的,或者是戴有有色眼镜的。所以,我更倾向于创作现实中的英雄,这样起码可以少一点人云亦云的东西,更加逼近真相。
英雄,往往都是那些有着常人没有的信念、才华、勇气,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但是这些内容和辞藻的堆砌,一篇报告文学就解决了。影像表达一定比文字更直接,直击心灵,让观众一声感叹还没完成的时候,脑海中还没来得及形成影评文字时,你的表达已经完成,目的已经达到。
除了信念、才华、勇气,英雄人物的使命必达的深层动力在哪里?是否在对自己尊严的维护里?是否在笑看风云的戏谑中?是否在求生存的挣扎里?
而我很幸运,当我第一次面对吴孟超老先生,他的直言不讳让我很是意外。他微笑幽默地告诉我他曾经经历的至暗时刻。这部分内容尽管在最后完成的电影里没有表现,但是让我理解了他对家乡的眷恋,对事业无畏追求的缘起。吴老的眼神里有着肖斯塔科维奇的智慧,经历过太多的苦难和磨砺,才能有今天的一笑了之。
赵有亮老师扮演的吴老,很多人看了之后都说很像。实际上他们两人身材和容貌差异还是很大的。真正相通的是两人镜片后睿智的眼神,内心曾经的狂热化作了如今淡然一笑的分寸。
拍摄前,和演员去医院下生活,一位吴老的弟子,也已经是专家权威的医生因为和我们多聊了几句,结果在手术室走廊被吴老当面呵斥。这位吴老的弟子得知吴老曾经进到他的手术室检查时,开玩笑埋怨助手应该把吴老留下来做手术。有手术做的吴老,会开心,就不会发脾气了。这就是吴老和弟子的师生关系和相互理解。平日里只要不涉及病人,吴老可以接受弟子任何尺度的玩笑。
同时吴老又是一个父亲,和所有的老人一样,对自己的儿女有着一点小小的依赖。但是一旦发现女儿成了他的病人,角色瞬间转换。吴老又成为那个睿智、理性、坚强而又倔强的老人。他要亲自给自己的女儿手术,哪怕有一部分手术区域是吴老多年没有触及的。当吴老的弟子(院士级别的权威)表示担心时,吴老竟然开玩笑说:“我回去翻翻书就行了。”
面对自己的女儿,既有面对病患的耐心细致,还要打消女儿的顾虑,将自己对亡妻的思念,对家人的责任,一并融入这场手术中。
常规的医疗戏有大量的惊心动魄和生离死别。在我们下生活观察吴老出门诊时,吴老看着病人的片子,如果干脆地说:“我们一起努力,再活五年。”这话马上能让病人坚强自信起来。如果吴老发出一声轻轻的叹息,都能体会到刹那间的一丝凉意。
所以我们不简单表现吴老如何在手术台上惊心动魄和死神作斗争,这样的仗吴老打得太多了。吴老不认为仅仅靠手术能解决问题,靠他这样一台台手术奋斗一辈子,创下肝癌手术的世界纪录,面对庞大的病患群体仍然是杯水车薪。吴老牢记当年他的老师对他的嘱托和期望。几十年来一直科学布局,科研和治疗并举,寻求征服癌症的根本性突破。吴老和他的团队早已超越了个人,国界的局限,在未知领域探索。
科研的理性和克制也成为影响影片风格的重要因素。既要保持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美学特质,提炼来源于生活的真情实感和人物关系。也要追求当代审美下的与时俱进的节奏和审美。追求明快的影调和节奏,将生活的开放性和叙事的开放性融为一体。
力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有一点点新的开拓;力求中华审美精神讲求的“寓理于情、言简意赅(这个美术做到了)、形神兼备”。
由于大多数拍摄场景都在医院,我尽管考虑在医院环境里完成那些不经意的闪回,完成剧本设定一些硬闪回。首先是利用医院现有的几块大LED屏幕。出其不意而又自然地表现了吴老的内心世界,即现实又写意,当吴老一人走在医院长廊里,身后的大屏幕突然亮起,画面闪现的是当年裘老将手术刀递给他的场景。此时的医院颇有点《博物馆奇妙夜》的感觉。
大屏幕里的手术内容经过剪辑,空间表现是平面化的,这也减轻了因为成本压力直接闪回的负担。
片中吴老查房后离开病房,用特效将吴老的视线从走廊引导到大厅,引导到大厅里的病人身边,镜头转回,吴老的恩师来到他的身边。这样打破了医院狭窄的空间,在不经意间展现的吴老实际和内心空间的跨越,老年到往昔任意时空的穿越。
当一个尚在纠结的医生,抬头在另一块大银幕上看到真实的中年的吴老的科教片影像时,这种突如其来,不仅是电影影像表达,也直接向现实中吴老本人致敬。再结合片中青年吴老拉着爱人在昆明街头奔跑的画面,片头片尾吴老童年影像的展现。
影片在一个老年吴老视角切入的剧本里完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轨迹的描画。
《我是医生》在拍摄之初对于困难的估计主要有三点:第一是大环境白色多;第二是片头部分;第三是手术室部分。
拍摄的场景中,医院和实验室占据了很大的篇幅。这两种场景中,墙壁是白色的,医生的白大褂是白色的,病房的床单被罩是白色的,实验室的办公家具也是白色的。因此白色的元素占据很大的面积,漫反射的光线会比较多,这会造成人物光的光比比较小。另一方面白色场景占据较大篇幅,视觉元素相似性较强,也会拖慢整部影片的视觉节奏。所以要尽量在白色场景中做出较大的变化。
《我是医生》这部影片是个现实主义题材,所以从用光方面来讲,会更多地考虑光线的合理性。白色大环境下,要把人物光的光比做大,从技术手段上来讲难度是不大的。但是从合理性出发,白色环境中,大光比是不够合理的,所以在病房里最大的光比还是控制在1:8。
相同的环境要尽量做出不同的光效气氛,我们给医院内景设计了包括晴天、阴天、小雨、雷雨在内不同的气氛。晴天直射光的设计中,有的是用直射光直接作为主光,有的是把直射光打在地板上反射后,以底光的形式作为主光,以此来丰富视觉节奏的调节手段。
病房和实验室都是白色的主基调。我们后期调色时,病房的基调偏暖调些,能让人感到温馨;实验室的基调偏冷一些,使理性的成分更浓烈些。实验室我们利用的是实景,然后美术部门也加工了一些,但是由于当时窗外在施工,全是脚手架,所以我们只能把窗帘都拉上。于是光源依据只剩下日光灯了。这样的话,气氛节奏的调节手段又减少了。实验室日景和夜景的区隔,就在于日光灯开的数量上。白天,日光灯全开,晚上日光灯只开一个小的区域,让背景能够暗下去。
片头部分是凌晨的气氛,拍摄的内容是吴老小时候在马来西亚割橡胶的经历。这个橡胶林的场景我们是在海南拍的,由于拍摄成本的限制,我们只能利用自然光来拍摄。整场戏安排的拍摄时间就是短短的天亮前后两三个小时。我们让儿童演员手持一个煤油灯,作为光源依据,同时也使画面中有高光点,在白天拍夜景的时候能够把环境光压暗,拉大画面的密度差。天还比较暗的时候,煤油灯的光线能够影响到周围比较大的区域,演员衣服上还能够看到低色温光线影响下的黄色。但是等天比较亮了以后,煤油灯影响的范围就几乎没有了,只能作为高光点来压暗环境光了。拍摄近景的时候,用低色温的LED灯给演员补光,模仿煤油灯的效果。
我们片中有相当多的手术镜头是实拍真实的手术,和演员表演的手术镜头剪辑在一起,使手术的场面更为真实。实拍的真实手术其中一部分是吴老亲自操刀做的手术,另一部分是姜小清教授操刀的手术。无论是实拍的真实手术,还是演员表演的手术镜头,都是在真实的手术室里实景拍摄的。拍摄之前,医学顾问会和我们说,以往他们看到的和手术室有关的电影,有些情节非常不专业,甚至可笑。所以真实再现手术室,是我们的追求之一。
在摄影方面,我们也希望在影调气氛上还原真实的手术室,不去刻意增加反差。由于手术室实景拍摄需要将拍摄器材进行消毒,我们携带的拍摄器材减少到最少的数量,照明完全采用现有光。手术室里看X光片、CT片的背光灯是手术室里最高的亮度,另外医生手术时戴的白色乳胶手套在无影灯直接照射下亮度非常高。这两个亮度必须要平衡到宽容度里。我们使用的是ARRI Alexa XT和Alexa mini两款机器,宽容度非常大,记录的层次非常丰富,非常完美地还原了手术室真实的影调气氛。
对任何一个英雄人物来说,时间和空间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但是在这有限里创造出无限的可能,在看似现实的构架里展现无尽的人物心路历程。岁月荣光,如果没有人性的构架是不可能达成的,是不能为观众接受的。这也是从文字到影像,在有限的成本里要构建的。所以编剧很坚持,从一开始就放弃了聚焦于常规病患的方式,深入吴老的精神世界。把吴老“一人一把手术刀能救几个人”对弟子的质问,同时也是吴老的自问,甚至是自我否定作为影片的主旨,当然这也是一步险棋。以至于在长达两年的剧本创作修改过程中,如果不以救活几个高难度病人打点,我们的电影结局打点在哪里?
正当我们陷入困难境地时,这一年多的等待居然迎来了干细胞治疗癌症的突破点。而这一领域,也是吴老力排众议,多年前就布局的。在吴老和他的弟子和世界医学同步,多年的攻关有了阶段性成果时,我们也获得了创作的支点、突破口和完美的句点。在开机前两个月,重新下生活,围绕吴老布局干细胞治疗对剧本进行打磨。这样我们有惊无险地避开了当下英模类题材作品审美化、艺术化程度过低,公式化概念化痕迹过重。我们希望电影能经得起观众在美学上的考量和艺术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作品不是神秘灵感的产物,它的艺术性、思想性、价值取向总是通过文学家、艺术家对历史、时代、社会、生活、人物等方方面面的把握来体现。面对生活之树,我们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电影从时空设计、画面字幕、氛围造型上烘托术道关系、医患关系、师生关系,这三个关系由点到面,将吴老的形象立体地呈现出来。
同时也注重细节,“托物言志,寓情于理”。吴老始终不忘记自己的来处,一个割胶人的儿子。电影就从橡胶林里奔跑的少年开始,从少年手中的割胶刀开始……
吴老既擅长医治人的生理疾病,同时对治疗人的精神创伤也是深谙其道。吴老和他的弟子们既是一流的医学家、科学家,更是睿智的哲人、思想家。吴老在处理手术室和实验室的关系、医术和医学的关系、应用和基础研究的关系,都呈现出了哲学思维和战略眼光。赵有亮老师扮演的吴孟超更是在不动声色中将大师大家风范传递给观众。将吴老医者仁心的报国情怀、科学精神、人格风范、战略哲思等价值取向都进行了相当有亲和力的审美表达。
吴老是大英雄,也是片尾在海滩上奔跑的少年。这也是现实中的英雄在银幕上架构的一个小小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