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女艾达》:伤痛寻根中的冲突与抉择

2019-11-15 10:36:21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河南开封45000
电影文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波兰人艾达修女

马 浩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河南 开封 45000)

一、历史之痕

波兰影片《修女艾达》凭借独特的摄影、精湛的演技、深刻的内涵,在2014年的欧洲电影节上斩获多项大奖。影片很含蓄且略显压抑,却意味深长,发人深思。影片通过特殊的定位,深入刻画了修女艾达和姨妈旺达,以小见大,向我们揭示了二战影响下波兰人民的历史创伤以及当时处于社会主义阶段的波兰人民所面临的信仰危机。

(一)伤痛之记忆

故事发生在1962年的波兰,此时的波兰百废待举,举国上下,矛盾重重。由于历史与宗教原因,欧洲世界歧视和排斥犹太人,波兰也不例外。二战前的波兰,犹太人比重较大。当时的波兰为了发展本国的经济,对犹太人政策相对宽松,由此,大量犹太人前来定居,给波兰注入了新的力量。犹太人大多从事金融和商业等行业,锦衣玉食,生活富裕,且部分人还身居政府要职,这些就为日后波兰人对犹太人的清洗埋下了祸根。政府内部的明争暗斗,波兰人对犹太人的强取豪夺,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滥杀无辜,在电影中展示得淋漓尽致。影片中的艾达与旺达的寻根之旅显得步履维艰、困难重重。

(二)隐忍的表达

影片虽是部悲剧,却带有浓重的讽刺意味,它讽刺战争之丑,讽刺人性之恶。同时也发人深省,思考艾达和旺达意味深长的境遇,引导观众探讨信仰、身份以及人生的困境。导演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在一次采访中说:“我希望我的电影并不只是给人讲了一个故事,而且更能让人沉思。片中没有太多的特写或者远景,我不喜欢空镜头。我的每个镜头都是从一个角度拍摄的,这迫使观众用一种不同的方式参与到电影中来。”这里所说的沉思并不是让观众单单思考这一故事,而是要沉浸在影片画面所创造的空间中,只有这样,观众才会领悟故事内涵。《修女艾达》只有短短的80多分钟,富有张力的画面和表演却带给人们视觉上的冲击,同时通过巧妙的构图、取景和用光,给观众带来情感上的碰撞。

二、“两代人”的身份危机

影片讲述艾达与旺达的寻亲之旅,同时也展示了当时波兰社会的种种矛盾。艾达和旺达各自的表现是战后犹太后裔两种不同的体现,完全对立的两个角色注定有不同的结局。导演通过刻画这两个对立人物,展现了她们纷繁复杂的矛盾冲突。

(一)信仰的分歧与悖论

艾达原名艾达·莱宾斯坦,一个名字里含有“斯坦”的犹太人却信奉天主教,这本身就是最大的信仰矛盾,而这种在信仰上的矛盾贯穿整部影片。而对于旺达来说,当她一直信奉的犹太教与共产主义无神论发生了冲突的时候,加上失去亲人的痛苦与无奈,她成了一个沉迷于享乐的虚无主义者。姨妈对于艾达的信仰是不屑一顾的,作为亲人,她绝不去修道院看侄女一眼。

当艾达提出要为双亲扫墓时,姨妈跟艾达说:“如果你去了之后,发现上帝根本不存在呢?”在宾馆,当艾达在向上帝做祷告时,烂醉的旺达回来了,艾达与旺达发生口角。“当然,我是荡妇,你是圣人,你的耶稣却爱我这样的人……”旺达说。而当她们回到布鲁克林,抱着亲人的遗骸准备下葬时,艾达说,“我们该找个神父”,姨妈不屑地反对,“你说的是拉比吧”。

艾达是犹太人,不信本民族的犹太教,却信奉着天主教,这也就是艾达初见旺达时,旺达问的:“这么说你是个犹太修女?”犹太人理应信奉犹太教,而身处修道院的艾达,信仰天主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她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因而在得知自己是犹太人时,影片中可以看出艾达有明显的惊愕。此时艾达身上表现出了身为犹太人却信天主教这一矛盾。

(二)身份的模糊与异化

波兰人最初帮助艾达家人藏匿并为她们提供食物,而最后为了保全自身和占据她们的房屋杀了艾达父母以及旺达的儿子,年幼无知的艾达被送入修道院。当旺达与艾达找到杀害亲人的波兰人后,波兰人百般抵赖,直到最后没有办法才带她们去找亲人的遗骸。挖掘骸骨时,那个波兰人眼含愤恨,似乎在责怪她们竟把他逼到了这份儿上,直到骸骨挖出后,波兰人眉宇间才流露出内心的悔恨。正是波兰人的自私导致了他的残暴和贪婪,这是他自己的选择,但也是时代逼迫剥夺了他成为一个高尚者的机会。波兰人前后的表现形成一种对比,人性的善与恶在这个特定背景下被描绘得入木三分。

艾达跟旺达找到了艾达家人曾经居住的房子,见到了杀死她们亲人的波兰人,在旺达的逼问下,波兰人并没有透露出任何关于死去亲人的事,旺达此时便想到了自己的职位,她要挟平民“我可以毁了你”;酒驾后她们俩被带到了警察局,对于警察的提问,旺达说道“我是法官,我有豁免权”;在偶遇贝斯手并载他一程的时候,旺达拿出了普通平民根本买不到的香烟。这里展示出阶级差异:旺达代表了统治阶级,杀害艾达家人的波兰人、警察以及贝斯手则代表了平民。

三、自我发现之旅

(一)旺达的选择

1.逃避

年轻时候的旺达将自己的孩子寄养在姊妹家里,她投身于奋斗中,为着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着,为广大波兰人民奋斗着,却没想到,最后当她回来,亲人都没了,而杀害他们的,就是她曾为之奋斗的波兰人!艾达活下来了,而旺达的孩子死了,此时的艾达成为旺达憎恨的寄托。在艾达来之前,旺达过着怎样的生活?整日庸庸碌碌,纸醉金迷,她试图借助酒精来麻醉自己,通过喧闹的生活来驱赶自己内心的孤独。可借酒浇愁愁更愁,她只有逃避,逃避发生在她身上的不幸,掩藏内心的孤寂与悽苦。

2.逼迫

当初旺达不顾家庭,投身革命为波兰,没想到孩子却被波兰人杀所害,纵使谋得法官之职,却难逃丧子之痛。当艾达问起旺达她是谁,旺达回答道:“现在是无名小卒,曾做过国家检察官,50年代初,‘红发’旺达就是她,往事都随风而逝了……”作为法官,旺达判处死刑的人也数不胜数,她俨然成了国家的机器、刽子手,当然,这是社会对她的逼迫,迫使她变成了这个样子。我们也可以理解旺达在给艾达介绍照片时用手敲击照片和在跟希蒙·斯基巴以及他儿子谈话时有审讯犯人的感觉,职业使然。旺达的这些表现不正是受了战争的毒害吗?都是战争惹的祸,它带给人心灵的创伤持久而恒远。

(二)艾达的成长

1.信仰危机

艾达本是犹太人,幸得天主教收留她,不然也难逃一死;而姨妈旺达是波兰社会主义政权的法官,本身就是个犹太教与无神论的矛盾体,但作为无神论者,旺达浑浑噩噩,信仰缺失。她对艾达说“我是个荡妇,而你是圣女”,这种对比刻画展现了剧中人物的精神创伤和信仰危机。而当艾达和旺达在波兰人的带领下找到了艾达父母的遗骸后,旺达的内心世界崩塌,在共产主义面前,她退缩了。艾达首次回修道院时,没有参加修女宣誓,在天主教面前她也退缩了。信仰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2.重新选择

(1)尘世诱惑。男人是艾达在俗世生活中最好奇也是旺达最希望她接触的东西。艾达眼见姨妈穿梭于众人之间,旺达问艾达:“你有时候会有邪恶的想法吗?”艾达将头转向一边不做回答。艾达对贝斯手的情感表露,她穿上姨妈的衣服,抽烟喝酒等,凡此种种都显示她对尘世生活的好奇,艾达像旺达一样试着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对尘世生活的好奇使艾达放下了修女的身份,成为一个凡人尽情体验,和贝斯手聊天跳舞一夜情。艾达从小缺乏关爱,艾达想感受这份爱,但她并未在这种尘世的爱中沉沦不起,不可自拔;幼时的亲情缺失并没有妨碍她体验到在修道院修女们的爱护,因此,她并未沉溺于贝斯手所构想的美好生活,而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自己理想之路。曾经看过的一部影片《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主人公松子小时候为了得到父亲的爱扮鬼脸,长大后为了得到男友的爱轻易付出自己的身体和感情,松子害怕孤独,努力讨好别人,最后成为别人的附属品,没有信仰,仿佛一具空壳,中心目标便是得到他人的关爱。好在,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艾达避免了走松子的老路。

(2)再拾信仰。艾达的信仰是基督教,她是犹太人,本来与所信仰的基督教格格不入,但是基督教却救了她的命。艾达在修道院长大,修道院就是她有记忆以来的家,尘世并没有她想要的东西,她回修道院就是“回家”,而基督教博爱宽容的教义也让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身世和历史加在她身上的矛盾,如水般包容万物的修道院不会因人的身份或者过错就拒绝一个人,修道院收留了她,是唯一不会背弃她的地方,回修道院是艾达唯一的选择,而外界对她来说是那么陌生,外界再没有她的亲人。而艾达与贝斯手所追求的东西是不同的,贝斯手想过普普通通的生活,买房、买狗、种地、生小孩,一家人过安稳的生活。可是艾达追求的不是这种平淡的生活,她最终做出了决定——回归修道院。

3.生离死别

人生在世,不是生离,便是死别。艾达与贝斯手便是在短暂人生旅途中的过客,他们远没有达到知己的程度,艾达不会为他停留,她的脑子太清醒,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离别在所难免,她毅然决然踏上回修道院之路,之前经受过的所有似乎与她无关,而她所做的决定却又是因为之前所经历的一切。艾达的选择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艾达离开贝斯手,重回修道院,回归信仰,这不正是一种“浮士德精神”吗?那是一种走出去的精神,是一种追求自身价值的精神,是一种剥离一切桎梏而幡然醒悟的精神。此时的艾达身上还体现出了她永不满足、不断攀登的精神。同样地,艾达也面临着“浮士德难题”,这也是每个人都面临的难题,它是我们在探求生命时的必经之路,需要我们在自然欲求与灵魂希冀中做出选择。艾达的选择印证了影片中的一句话:“生命就是被活着,活着是我们唯一的舞蹈,万事都未到达终点。时间以无情的速度吞噬爱与回忆,灵魂与身体分离,我们见证死亡的奇迹。”

人与人的相遇最终就是生离死别,人与人的相处也始终伴随着摩擦伤害,不可能有一个人的灵魂气质完全与另一个人相吻合。人们没办法停住一个人的时光,让她永久地驻留在生命之中。而回忆,这种东西有没有价值,只能由自己决定。所以,相遇的最终结果是分离,可是相遇的意义并不是离开,而是共同度过的无比真实的岁月。

四、结语

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通过《修女艾达》向观众展现了一种艺术,述说了一段历史。这部电影以二战后为背景,在民族创伤和精神危机这样特定的主题上,通过对对立人物的对比,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了战争带给人的严重创伤。而在战后重建过程中,更多的应该是反思,这个电影的意义不在于深刻谴责历史和战争带给人的重大创伤和失去,而在于它有着富有哲思的结尾。在这次回归的旅行中,旺达与艾达不得不再一次体验关于二战和战后冷战的悲惨记忆,不断地经受着冲突与抉择,以此实现自我的重新认知与成长。

猜你喜欢
波兰人艾达修女
SLGC:Identifying influential nodes in complex net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elf-centrality,local centrality,and global centrality
电影《钢琴课》中通过镜头语言完成的情感表达
戏剧之家(2021年19期)2021-11-14 15:28:48
张学良和墨索里尼千金的一段情
女士(2016年8期)2016-05-14 09:01:41
“享受排队”的波兰人
看世界(2014年15期)2014-08-07 00:44:10
修女之吻
伴侣(2014年12期)2014-04-29 22:14:49
被取代的亲情
爱具体的人
做人与处世(2009年4期)2009-05-22 11:31:30
从一个开始
杂文选刊(2007年1期)2007-05-14 13:37:31
无价的奉献
意林(2005年23期)2005-05-30 04:5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