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波 旷晓霞/.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大学生党员数量多,思想活跃,是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重点培养对象。抓好大学生党员队伍的整体质量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何正确处理党员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是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他同时强调:“那些动机不纯、一心想借入党捞好处的人,不能吸收入党”。“要疏通党员队伍出口,对那些丧失党员条件的及时进行组织处置,对那些道德败坏、蜕化变质的坚决清除出党”。这也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能进能出机制的建立健全和运行目标指明了方向。
首先,发展党员的总方针有了新变化。2014年5月,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提出了发展党员的新十六字方针,即“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这意味着新时代发展大学生党员不再盲目追求数量,而是控制总量,提高质量,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其次,发展党员的标准有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消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不可否认之前很多大学生党员入党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一些大学生党员将入党作为获评奖学金,获得好工作,得到师长同学关注的资本。进入新时代,确保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须要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引导和教育,端正其入党动机。
再次,党和人民对大学生党员有了新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讲到青年时明确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这充分说明我们党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大学生的殷切期盼,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也是人民报以热切期盼的时代新人,理应自觉对照标准和期待,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成为新时代合格的共产党员。
第一,发展党员具体标准制定和实施有偏差。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院系和专业,因此会产生不同的党员发展考察标准。一些高校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察入党的主要硬性条件。一些高校采取了综合评价的办法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考察,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德育水平、组织活动能力、考试成绩等以一定比例值作为其入党考察的主要指标。但在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学生的德育水平如何量化?组织活动能力怎样真实体现?如何考量其入党动机是否端正?这些具体发展党员标准的制订和实施要做到切实公平公正,科学合理,是当前大学生党员能进机制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第二,党员考察工作民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无论是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还是预备党员及正式党员,日常的民主评价和考察都是保证大学生党员质量的关键一环,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高校并没有特别重视普通学生对党员,以及学生党员相互之间的监督和评价,民主考察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有的评价只是停留在形式上,不够全面深入,不敢直面问题,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考察对象的实际情况。
第三,入党程序执行不规范。一些高校的基层党组织,支部书记与支委本身对党建工作业务不熟悉,对入党程序理解掌握不到位,导致发展党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按规范要求执行,存在因人而异,自定标准等一些不合格不严谨不规范的做法没有得到及时指出和改正。
第一,极端情况的学生党员才会开启退出程序。目前党员退出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自然死亡的自然退出;二是被惩罚退出,即党员因违法乱纪而被组织开除党籍或劝退或党内除名。而大学生党员退出者主要是已经违法或违反校纪校规并受到一定处分的人。在实际情境中出现这种情况的学生党员少之又少,所以很多高校多年都没有学生党员退出。正因为退出方式的单一,大多数高校对于不合格大学生党员的甄别和处理缺乏具体标准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导致部分大学生认为入党是“一劳永逸”的事,只要入了党基本都是终身党员。进而造成部分大学生党员入党前后不一致。
第二,党员退出标准模糊,退出程序不规范。大学生党员退出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合格党员”在现实中如何界定?标准模糊或者界定不准确都会导致不合格的大学生党员仍然滞留党内,影响党的形象;也可能会导致处置过度,让事实上没有严重到退出程度的党员被强制退党。当确定为不合格党员后,在具体的退出过程中如何操作执行?程序是否规范?这些都是当前大学生党员进出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第三,大学生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及监督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党员入党后再教育意识薄弱。入党后日常教育管理形式化、表面化,出现为了完成任务做表面文章,走程序、走过场等现象。党内组织生活和监督机制落实不到位,大学生党员是否按时按标准完成再学习和教育任务,完成效果如何,没有进行专人监督评价,党员日常教育活动质量无法确保。
能进能出机制的前提是“能进”,实现高标准严要求的“能进”,是做好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基础。首先,要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中发展党员的新十六字方针,“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把学习成绩作为中心标准,把工作能力标准作为重要标准,把群众基础标准作为关键标准”,对发展对象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综合考察。第二,增加民主参与评价渠道,使得民主评价形式多样化、具体化。第三,规范入党程序,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实行专职组织员制度,加强对党务工作者的培训,让他们熟练掌握党员发展的规范程序,真正做到严标准高要求。
过程与结果往往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学生党员能进能出机制的建立必须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发展党员应按照民主公开的要求,坚持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在政治引导、积极分子确定、培养对象考察、发展对象吸收入党及预备党员转正等各个阶段,做到层层把关、层层负责。坚持“及时选苗、科学引导、综合考察、尽早培养”的工作方针,将工作重心前移。严格执行发展党员的推优制度,严把预备党员转正关。实行发展党员工作责任追究制,强化后续教育,防止大学生党员出现转正前积极主动,转正后消极被动。
创新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根据“90 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党员教育形式要多样新颖,内容要贴近生活,情感要真挚细腻,尤其注重参与性。依托“90 后”大学生喜欢的交流方式,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及时性和针对性的优势,通过建立专题红色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技术手段实现思想教育信息化、网络化,增强思想教育的时代性和吸引力,引导青年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自觉接受党的教育,让广大学生对党的活动有兴趣、齐参与,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首先,科学制订大学生不合格党员的衡量标准。标准的制订要审时度势、宽严相济。大学生党员肩负着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须要在政治上、思想上、学习上、能力上,特别在群众中的先锋模范和榜样引领作用要有更高的标准。其次,正确把握处置党员退出的方式方法。按照党章和政策规定,处置不合格党员可采取以下方式:劝退、限期改正、除名、纪律处分、延长预备期或取消预备党员资格。党员退出方式要在固有处置方式基础上,注重创新完善,处置方式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要不断完善党员退出方式,使不合格党员的出口渠道畅通无阻,做到不合格大学生党员,发现一个退出一个。再次,制订严格规范党员退出的处置程序。不合格党员退出的处置程序规范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衡量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是否健全的重要体现。另外,对退出党组织的学生应实行跟踪联系制度,让他们得到再指导和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