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探究

2019-11-15 04:49吴晓棠伊犁师范大学
长江丛刊 2019年17期
关键词:科普特征高中语文

■冀 鑫 吴晓棠/伊犁师范大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设置了18个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覆盖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三种,并在必修部分单独设置“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可见实用类文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而且实用类文本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以及科学能力的提升,通过学习实用文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提高对当下时事热点的关注,形成较强的判断力。因此,重视实用类文本教学,探究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需要一线教师和语文教育研究者的持续努力。

一、实用类文本的概念界定

“实用类文本”是课改之后提出的新概念,是指有针对性的应用性文章,区别于文学类作品和论述类文章,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属性,实用类文本包含的内容很多,如新闻、演讲辞、传记、科普类文章以及报告文学等,实用类文本不仅与日常生活联系更为紧密,而且具有语言简洁明了,逻辑严谨清晰,内容真实通俗等特点,其语言风格也与文学类文本有着明显的不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实用类文本选文基本囊括了实用类文本的所有类型,对高中生而言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和实用价值。研究实用类文本教学,可以更好地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增强其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实用类文本教学举隅

实用文的种类很多,除了实用性、真实性以及语言的通俗性这些共性特征之外,其中每一类型的实用文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只有了解掌握了各种类型的实用文的特点,才能有效的开展教学,实现实用文的教学价值。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实用文选文类型为新闻、报告文学、演讲辞、人物传记、科普文几大类,下文将选取实用类文本中的演讲辞和科普文进行教学策略探究。

(一)演说辞教学策略探究

演说辞也称为演讲稿,是实用类文本的一种类型。演讲辞是指在公关场合或集会上,演说者针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主张、表达自己的思想或阐明某种观点的讲话文稿。演讲辞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说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说的目的和手段以及演说的内容和形式。现选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为例,探究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中演说辞的教学策略。

1、借助文本分析演说辞特点,发挥演说辞读写说的教学价值

演说要求观点准确,表达具有冲击力,语言就有强烈的感染性;同样演说辞也不同于命题写作,演说辞的用词既要符合文章的写作规范,又要具有一定的口语化,适合演说,表达观点。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中大量运用了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方法,在演说过程中一直调控着听众的情绪,和听众形成了紧密的情感互动,因此其演说具有很大的鼓动性。在演说辞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教学重点定位在“演说三要素”,即情感、理性、权威三要素,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探讨“演说三要素”,分析演说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写作能力,完成从写好演讲辞到做好演讲的过程,从而真正发挥演说辞读写说的教学价值。

2、组织主题演说活动,培养学生演说能力

《我有一个梦想》是一篇结构分明,语言感染力极强的经典演讲辞,其中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名段已成为激励黑人进行斗争的座佑铭。那么此课教学如何做到既有语文味,又有实用性呢?在了解如何写好演讲辞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后,教师可以创设演讲情境,让学生扮演校长、老师、医生等其他感兴趣的社会角色,选取3位学生分别在课前做主题演讲,时间为3分钟。演讲结束之后,请其他学同学对演讲内容进行评价分析(他们讲了什么内容,演讲中心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借此不仅可以了解演讲的基本要求,针对具体主题,完整清晰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能真实地感受语言的力量和“入其耳、感其心”的演讲魅力。在基于文本的基础之上,把演说实践相结合,实现演说辞的写作能力和实际演说能力迁移和转化。

3、开展演讲辞的对比教学,鉴赏中外演讲之异同

学习《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时,首先要接触和了解的是作品的语言,这是一篇外国经典演讲辞,在演讲技巧和内容编排上都与中文演讲辞有着一定的区别。《我有一个梦想》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在本单元同时还选编了蔡元培先生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同样是演讲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两篇演讲辞的演讲者的身份、演讲内容的构造技巧以及时代背景等,使学生掌握不同身份、不同环境下应该进行怎样的演说,了解中外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比如《我有一个梦想》中多用语气激昂的短句和排比句,振奋人心,而《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则较多引用古文,语言凝练,意味深长,有着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引导学生学会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多方面地吸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更好地开展演说活动。

(二)科普文教学策略探究

科普类文章从文体上来说,属于说明文,主要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等形成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科普文的教学设计既要注重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又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现选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为例,探究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中科普文的教学策略。

1、强化语境意识,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事物说明文,侧重说明科学知识,全文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中国的主要特征,梁思成是中国有名的建筑历史学家和建筑师,在本篇选文中有很多专业性极强的词汇,如脊槫、栉篦、墙额等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解释清楚这些词语放置于建筑学中的含义,必须从词汇学的角度,从宏观上使学生掌握词语的基础知识。熟悉这类词可以为阅读提供广阔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可以深入地理解文章中所阐述的科学知识,提升知识储备量。

2、筛选整合信息,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与要点

相较于文学作品来说,科普文的语言是枯燥的,具有极强的说理性和科学性,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抓住关键信息,获取重要知识呢?老师需要培养学生对文字信息筛选整合的能力,能够从文中提炼出关键内容回答老师的问题。在《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文字中,梁思成对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有条理的阐述,那么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之间的“可译性”?这些问题需要阅读全文并理清思路,同时还需对文本的前后文进行逻辑梳理,通过对文中关键信息的提取,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内涵,进而做到理解说明对象特征与说明的要点。

3、准确把握文意,拉近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教材当中很多科普类选文都可以深入生活找寻答案,比如在学习《中国建筑物的特征》时,可开展“建筑学”小组实践考察活动,学习建筑学的相关知识,在课外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对当地的建筑进行调查研究,挖掘中国建筑中所承载的文化底蕴,然后要求各小组提交关于中国建筑特征的调查报告,并进行交流汇报,互相学习,把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真正达到实用类文本的教学目的。

三、结语

实用类文本有知识的学习,还有对敏锐的洞察力、开放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提升,要让学生从象牙塔走向实践,学会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需根据课文主题明确学习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创设相关情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实用性研讨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锻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阅读与交流中进行知识的积累和建构,学习和掌握不同文本类的创作,不断加强语文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实现实用类文本的教学目标,发挥实用类文本之于学生的应有价值。

猜你喜欢
科普特征高中语文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数字特征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高中语文分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早自习
抓特征解方程组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抓特征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