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艳/山西大学音乐学院
田野研究中为了能够更充分的观察和了解他人,田野研究者一定要深入到被研究者生活活动的主要场所,要沉浸到他的世界中,以他的角度来体会所经历的事情对于他的意义和重要性。研究者要关注他们的生活、日常活动以及一些对于他们有重大意义的事情。田野笔记是研究者在参与观察他人生活的过程中用来记录观察和经历的书面形式。然而对于田野初学者来说,怎样确定写作的主题是很困难的。
刚开始练习写作田野笔记,我们要有一个自由写作的过程。自由写作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术语,指一个人持续写下他头脑中出现的任何事情。刚开始你的田野主题可能很粗略,没有关系。在此阶段你可以抽10分钟的时间,把你观察到的事情写在纸上。自由写作的时候,你不必考虑动词的时态、语法、标点是否正确,书写是否整洁。自由写作的关键是让你习惯写作,对字词和短语变得熟悉自在,把脑海中或观察到的事物能够精准的记录下来。
我故意压低脚步声,悄悄地进入了自习室。一共有26位学生,每个人都低着头,做着自已的事情。我把书包放在最后一排的课桌上,然后坐下并从书包里取出我的复习资料。我前排的那个女生应该在读大二(从她所用的英文书推断),她的身高在1米6左右,皮肤略黑,深棕色的娃娃头,耳朵里戴着一副耳机,好像是在练习口语。我向前蹭了蹭,并没听清她在讲什么。她白色的T恤上印着两个小女孩的图案,一个小女孩在微笑,另一个在向你吐舌头,小女孩的头上写着“Happy baby”的字样。下身她穿着牛仔裤和一双白绿相间的帆布鞋,鞋带已经有白色逐渐变成灰色了,它紧紧的贴在鞋上。
坐在教室正中间的有一位男生,男生皮肤黑黑的,留着深褐色的头发,身着一身黑(黑色的T恤和黑色的牛仔裤),脚上踩着一双墨绿色的帆布鞋。他不停的抖着腿,手指在拼命地敲击着手机。
坐在最前排的一位女生,留着黄棕色的披肩直发,鼻梁上驾着一副圆圆的眼镜,穿着红白相间的格子衬衫和背带裤。她的右手习惯性的抚摸着她长长的头发,若有所思的样子。左手捧着一本《名利场》的书,眼睛死死的盯着这本书。
当我走出教室时,这里仍是一片静寂……
观察者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写了教室内的其他同学(体貌特征和服饰)和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来展示自习室内的空间布局。
星期三上午11点49分,我踏上了回家的火车。坐在我对面的年轻夫妇有一对可爱的儿女。姐姐大概有4岁,圆圆的脸蛋,白皙的皮肤,两个大眼睛忽闪忽闪的,梳着一个可爱的丸子头。她穿着一件黑白条纹的衬衣和背带裤,一直嘟囔着要喝水。由于车上乘客很多,空气不怎么流通,她的小脸上一片绯红。妈妈帮她把衬衣的袖子向上撸了一下,我看到在她白嫩的小胳膊上印着三个花朵形状的贴纸图案,五个小小的指头上涂着五颜六色的指甲油。现在,她正坐在爸爸的怀抱里吃薯片,奶声奶气的跟爸爸讲:“我做了一个很可怕的梦,你知道是什么吗?”她讲“有一天我跟姥姥出去,碰到了一个怪兽,它拿着刀子。”爸爸听后笑了笑说:“刀子是要割你的肉吗?”她咯咯的笑了。她的弟弟两岁了,蓝色的衬衫上印着小星星、小宇宙的图案,穿着一个藏青色的牛仔裤,小脸胖嘟嘟的,看着非常可爱。此时他躺在妈妈的怀里睡着了。这个时候姐姐手里正捏着一个鸡翅膀在津津有味地啃着,小脚在一个儿童款的小黄人行李箱上晃来晃去。妈妈看到后压低声音对她说:“你不辣吗?别吃了,回头上火了可怎么办?”她瞪着大眼睛看着妈妈,妈妈用手指了一下旁边的爸爸说:“去,把鸡翅给爸爸。”她乖乖的把它递给了爸爸,自已拿起了弟弟的奶片,抠下一颗放进了嘴里。妈妈看到后,嫣然一笑,左手轻轻的抚摸着熟睡的弟弟。
观察者在这段田野笔记的开始,将自已写成一个回家的旅客,接着在对其他角色进行集中描述的同时将自已转移到了台下。一开始描写小女孩的特征,她与爸爸的互动,然后加入了一个熟睡的弟弟,小女孩与妈妈的互动,最终以妈妈的嫣然一笑达到高潮。
我在吧台认真的擦拭着每一个杯子,叮铃一声有客人到了。两女一男,男的年龄在40岁左右,戴一副眼镜,穿着耐克的白T恤,背一个咖色的公文包。他们入座后点了一壶碧螺春,然后就开始聊天。这时邻座又来了四位女士,我赶忙去招呼她们。
四位女士中两位年龄偏大,大约在45岁左右;那两个年轻姑娘应该有23岁,我猜想她们是师生关系。果不其然,当我走到她们桌前,其中一位姑娘说:“郑书记,您看看喝点啥?”那位书记接过酒水单,看了一眼说:“我来一杯西瓜汁,给你们看看”。穿牛仔外套的大眼睛姑娘接过酒水单,把它递给了另一位女士说:“刘老师,您看看。”刘老师说:“今天太热了,我点一杯冰美式吧。”之后,两位姑娘分别点了一杯橙汁,一杯热可可。
观察者描述了他在给客人点单时的经历,按照时间顺序把他所看、所想、所见整合在一起。这种描述风格为读者提供了一条理解观察者思想和情感的独特路径。
做田野笔记一方面要注意到并描述一些“重要的”事儿,另一方面,即使会错过可能重要的事儿,也要忽略一些“不重要”的事儿。研究者在做田野笔记的时候,应当记录人们日常生活和活动中互动过程的细节。研究者在事情发生的时候要尽可能的把它记录下来,否则等到日后回忆的时候就已经忘记了很多细节,写下的田野笔记就比较苍白、空洞。
田野调查时会涉及到与当地土著、老艺人、传承人的访谈。以下是笔者整理的访谈内容。
主要问题:
1.您今年多大了?
2.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接触)曲艺?
3.当时是怎样想起来学习曲艺的?
4.说说您当年生活的环境?
5.那个时候学唱这个曲种的人多吗?
6.说说当年您家里的情况?
7.那是您家里还有人会唱吗?
8.当年您跟谁学艺?
9.您在学校读过多少年书?
10.给我们讲一下您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几件事情?
访谈说明:这一部分只要是对传承人、艺人参加演出或平时排练、所属社团活动等方面进行访谈,了解传承人、艺人在平时演出及社团活动的情况。
主要问题:
1.您每年大概有多少场演出?
2.您是否参加了社团?您是哪一年参加社团的?社团的名称是什么?
3.您所在的社团,每周都有排练或活动吗?
4.除了正常演出外,平时还是否有其他与曲艺有关的活动?
5.每次参加演出有否有经济收入?
6.您参加社团对您的表演或演唱是否有帮助或提高?
主要问题:
1.您有几个孩子?他们都多大岁数了?
2.目前您的孩子在做什么?您想把此技艺传给他们吗?
3.您招过徒弟吗?徒弟是哪里人?他们是怎么找上您的?
4.学会此曲种需要多长时间?一般要经历哪几个学习阶段才能出徒?
5.您主要用什么方法教他们?您觉得学唱曲艺最难的地方是什么?
6.您觉得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让您的技艺传下去?
7.您觉得此曲种还好往下传吗?主要问题是什么?
8.您希望自己掌握的曲种传下去吗?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主要问题:
1.您从接触此曲种到现在有多长时间了?今后打算一直做下去吗?
2.曲艺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曲艺在您生活当中占什么地位?
3.您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和过去的年轻人有哪些不一样?
4.在过去的生活中,曲艺对您影响最深刻的事情有哪些?
以上是笔者在阅读书籍和参与田野实践的过程中,所总结的一些心得。希望对田野研究的初学者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