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学校

2019-11-15 02:18黑皮
海燕 2019年1期
关键词:书院青岛学校

□黑皮

从一张爬满霉点的《毕业证书》上,我得知父亲在二十岁的时候,即1956年的9月,进入青岛冶金工业专科学校附设中专部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就读。

在这张繁体字的毕业证书上,父亲填写的年龄是22岁,系误差。他生于1936年,肖鼠。

毕业证书上贴有父亲的一张一寸黑白免冠半身照片。霉点侵蚀了他的右侧面庞,五官只有一只眼睛一道眉毛是依稀可见的。他的头发很厚很浓,像半个西瓜皮或狗皮帽子扣在脑盖顶上。他穿的是有风纪扣儿的那种正装,脖子挺得梗直。照片下端印有四个字:青岛国新。大概是照相馆的字号。

毕业证书的编号是:青冶中字第59113号,还有一方朱红钤印,上刻:校长相子正印。落款是1959年9月。

相子正何许人也?问父亲,他也知之甚少。他只记得校长是个大个子,魁梧,显胖,嗓音洪亮,举止沉稳,是个当官的派头。还说,他们校长的座驾是一辆伏尔加,淡蓝色的轿车。父亲还加重语气强调,那个年代,见不到车,坐轿车就不得了了。他坐的是伏尔加,不是华沙。坐华沙就挺不一般了,况且校长每天坐的是伏尔加呢!

伏尔加(VOLGA)是俄罗斯高尔基汽车厂生产的一款汽车,作为前苏联工业的象征和骄傲,曾广泛用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务用车。上个世纪50年代,在中国领导干部的用车中,伏尔加堪称主打车型,是身份与地位的标志,配坐伏尔加是一种特殊的待遇。由于其飞鹿形状的车标,它还有一个中国名字:金鹿。

而华沙牌汽车是波兰生产的轿车。中国在上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进口了数千辆,主要供政府部门和军队高层领导使用。

其实,华沙是伏尔加的改进版,外观设计、舒适程度和动力系统皆大大优于前者,但在那时中国人的心目中,乘坐伏尔加的人更显尊贵。

相子正(1915——1994),原名相志诰,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人。1938年3月入伍参加抗日,同年十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烽火硝烟的年代,信仰坚定,斗志顽强,除奸、惩顽、劫车、破袭,率领县大队,活捉日军驻渤海地区特务机关长胜田,是当年《渤海日报》报道的“模范县长”。解放战争期间,相子正既是能拼能打的猛将,也是组织发动群众发展生产、支援前线的干才。

新中国建立以后,相子正从胶东半岛涉海奔赴辽东半岛,到重工业部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任经理,建设全国第141号重点工程。后来,相子正又调任重工业部九建总公司副经理一职,远赴赣州西南山区,投身经济建设,终至积劳成疾——1957年身患脑血管动脉硬化症。文革中,相子正蒙受不白之冤,受调查,遭排挤,被揪斗。

或许是在身体出现严重健康状况以后,相经理回到了青岛,成为这所学校的主官。这只是推测。他在学校的任期是1957年8月至1960年5月。

说到这所学校,还绕不开一个人:卫礼贤(Richard Wilhelm 1873——1930),原名理查德·威廉,中文名卫希圣,字礼贤,亦作尉礼贤,德国人,新教(俗称耶稣教)同善会魏玛传教会传教士。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英美等西方列国的传教士接踵而至,出现在东方古国神秘的大地上。他们以上帝的使者自居,虔诚、博学、坚毅、亲和、慷慨,跋山涉水,不辞辛劳,深入到繁华的城镇和偏僻的乡村,在向千千万万野蛮愚昧贫穷无助的民众流布天国福音的同时,兴学办教,传播文明。1843年,英国传教士理雅在香港创办了英华书院,自此,上海、福州、杭州、苏州、武昌、登州、青州、南京、北京等地陆续出现了更多的教会书院。至19世纪末叶,西方传教士在华建立的书院多达四十余所。至于中国近代最早创办的三所官办大学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和山西大学堂也与传教士或教会书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像1902年山西大学堂的创办,就不得不提及来自英国威尔士的传教士李提摩太的主张与坚持。

1901年,出生在斯图加特的理查德·威廉,在德国所谓的“模范殖民地”青岛,白手起家,克勤克俭,创办了一所书院,并以自己的中文名字为之命名。此前,他曾与新婚妻子在一所租来的屋子开办了德华神学校,规模不大,只有几个学生。书院办学之初,日耳曼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表现出令人惊讶的尊敬和超乎寻常的偏好,特聘请一些科举出身的举人、贡生等中国旧文人担任教员,开设儒家经籍课程。两年后,书院迁入了新址(现青岛市上海路7号),规模扩大,声名日隆,1906年清廷赐予卫礼贤四品顶戴,德国校长成为青岛路人皆知的卫大人。1931年,礼贤书院(Richard—Wilhelm——Schule)更名礼贤中学(现青岛第九中学)。据贺宝晏先生(1930——)叙述,德国传教士创办的这所礼贤中学高中部内设普通科、工程科和德文科。解放后,工程科从书院分列出去,另立门户,1953年山东省青岛冶金工业专科学校挂牌成立。贺宝晏先生曾任青岛社科院副院长。

新学校在齐鲁最早开设了土木专业,而三年后,父亲幸运地成为这个绩优股专业的学生。父亲说,当年报考这所学校时,他的考试成绩差了两分。愁苦郁闷、踯躅不前之际,给青岛市劳动局写了一封措辞恳切的求职信,痛陈家景困顿、饥寒交迫,但求一职裹腹遮体。

在接到劳动部门回信的同时,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也寄来了。起初,父亲见村上有人当了工人,挣钱多,有吃喝,就动了心思,想去青岛城里谋生,哪怕到港口码头扛大包出大力。此时,一个贵人的出现,阻止了他的莽撞抉择。贵人说,当工人又苦又累,进学校念书,将来就是工程师,有肉吃,有车坐,是国家干部。

父亲斟酌再三,念书去了。

学校果然有吃有喝,一个月的伙食标准是14.5元,比父亲读中学时的一个月3.5元的标准高得多。

其实,父亲到城里读书的动机可笑而单纯,就是有饱饭吃。学校伙食好得超乎父亲小脑瓜的想象,大白面馒头无限供应,能吃几个吃几个;菜也好,有鱼,还有狮子头,八个学生一桌用餐。父亲一顿吃四五个大馒头,那还是怕人笑话,有所控制。大白面馒头撑得他喘不上气,在操场上打篮球都跳不起来。

自己吃饱了,父亲还惦记着家里的父母。用餐时,他在每一个馒头上掰一块下来,趁人不备,偷偷揣在书包里,背回寝室攒着,星期天回村给全家人吃。祖父母生养有六个子女,父亲的哥哥在二十岁时身染虎列拉不治而亡。父亲往上有一个姐姐,往下有一个妹妹两个弟弟,吃他从学校背回来的馒头残骸,是茅屋之家的大事件。

每个月学校还有助学金,父亲有幸享受了二等助学金,7元钱,他悉数交给了祖母,祖母也悉数入囊,不给父亲一分零花钱。父亲说他当年真傻,又说祖母太吝啬。父亲说8分钱一张票的电影自己也舍不得去看。

专科学校的学制原本四年,但新国家亟需人才,希望莘莘学子尽快走出象牙塔,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遂改为三年;所学教材是哈工大的课本,教学安排照搬苏联模式,父亲他们起早贪黑,学得很紧张、很辛苦。

书读到第二年。有一天,父亲找到于姓的班主任,说我头疼,学不进去,想退学回乡。三十七八岁的于老师说我带你去校医务室看看大夫。大夫诊断一番,对中年男教师说,你这个学生没什么病,或是学习压力太大,有点累了,回去好好睡一觉就万事大吉了。父亲说,我还是想回乡,家里穷,种地人手不够。我头疼,肚子也疼。脑子学不进去了。年纪轻轻的父亲不知从哪儿听说的,头疼肚子疼大夫看不出来。但他还没有学会撒谎。于老师清了清嗓子说,你知道在这所学校读书对你的将来意味着什么,国家需要你们,你们前途无量。话语中,外表斯文的班主任还暗示,若不是父亲出身好,学校不会破格录取他,他也根本坐不到这张课桌前。

父亲的分心走神确实是因为贫穷。家里地少,不得不租人家的地来种。他大姐每天饿着肚子钩织女人盘头的发网,赶集一个还卖不到一角钱。祖父白天种地,傍晚走街串巷当卖油郎,拼死拼活也填不饱一家老小的肚子。父亲不想在看不到希望的将来复制长辈的贫穷、饥寒,最终沦为一个没有尊严的穷光蛋。尤其是在宁夏当矿工的二弟每月可以挣到50块钱的巨大诱惑,成为急于改变现状的父亲萌生辍学念头的最直接原因。

半空中绵里藏针的一句话,平息了井底之蛙的非理性盲目性鼓噪。多年以后,父亲念念不忘这段求学经历,时常提起恩师,他想报答他。

三载业满,唱着《毕业歌》的父亲,搭上隆隆的火车,南渡湘江,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钢铁工业的建设者。后来,他又西进,北上,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湘钢、长钢、鞍钢。

在校期间,父亲与爱情失之交臂。那个阻止他去城里当工人的贵人,领着一个姑娘找到学校。父亲拒绝了人家的美意。他后来说,我还在念书呢,前途未卜,又穷得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怎么谈恋爱?这种事,一旦答应了人家,就要负责。

在父亲那儿,把那所他一生中读过的最重要的学校简称作“建校”。但他有所不知,这所学校前世的奠基人,从来到中国时的一名神学家和传教士,在离开中国时已经成为孔子的忠实信徒。卫礼贤迷恋中国传统文化,顶礼膜拜孔子,深耕儒学经典,著述足以等身,是世界公认的中学西播的先驱和最重要的汉学家。

父亲有所不知,他的学校因为隶属关系几经更换,学校名称几经更改,校史庞杂繁芜:山东青岛冶金工业专科学校——山东冶金学院——山东冶金工业学校——青岛建筑工程学院……直至2004年才尘埃落定,确名为青岛理工大学。

父亲还有所不知,与校长相子正同等重量级的还有一个人物,学校书记王斗生。我猜测,这是王书记参加革命以后给自己起的新名字,取“为斗争而生”之意。

王斗生,山东莱阳人,1938年入伍参加抗日,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受中共胶东区委的秘密派遣,潜入烟台从事地下工作。曾任中共烟台市委书记。1941年因组织活动暴露,撤离烟台回到胶东区委。建国后,在青岛市科委供职。

比较抗日战争初期的经历,王斗生与相子正极其相似。他1954年10月至1956年7月担任重工业部青岛建筑工程学校的书记兼校长。当相子正到任校长以后,他便只保留了书记一职(1956年7月至1958年9月)。后来,这所学校更名为青岛冶金工业专科学校,他仍与相子正搭档,任书记至1960年5月。

附:

重工业部青岛建筑工程学校

校长兼书记王斗生,1954年10月至1956年7月任职。

冶金工业部青岛建筑工程学校

校长相子正,1957年8月至1958年9月任职。

书记王斗生,1956年7月至1958年9月任职。

青岛冶金工业专科学校

校长相子正,1958年9月至1960年5月任职。

书记王斗生,1958年9月至1960年5月任职。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当父亲就读的这所学校更名为山东冶金学院时,相子正、王斗生二人同时从历任校领导的名单上消失,不知是何变故。

据史料,卫礼贤1920年离开山东,放弃传教,受聘北京大学教授。半年后离华回德。

猜你喜欢
书院青岛学校
朵云书院黄岩店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白鹿洞书院记
青岛明月申牌?
学校推介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
书院讲习一例
向书院学习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