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昕
导语:
九年级第五单元的写作训练要求是论证要合理。
一个推崇“张飞”的粉丝吹牛:张飞武功了得,连岳飞都不是他的对手,被他杀得满天飞。当年的小伙伴还信以为真,岳飞是家喻户晓的大英雄,如果张飞能征服岳飞,就充分证明张飞技高一筹。静下心来一想,这样的论证合理吗?
张飞生于三国,岳飞生于宋代,除非张飞会穿越,他们才有机会同台比武。再则,即使生于同朝,他们也不会互相“厮杀”。他们都是国家栋梁,没必要内斗。论证要经得起逻辑推敲,就得做到“三个合得起”。
总论点与分论点要“合得起”。总论点统揽分论点。如果总论点是靶心,分论点就是箭,无论分论点有多少个,都应无一例外指向靶心。分论点不能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必须围绕论述中心,与总论点保持高度一致。比如:《让人,乃众妙之门》,总论点是“让人,乃众妙之门”,分论点便是围绕“做人”上的“和谐人际关系”和“做事”上的“帮助发展事业”,“总”得全面,“分”得透彻,人立身处世无外乎包含“做人”和“做事”两大方面,这也是论证的两大角度,总论点的“种概念”与分论点的“属概念”合得严丝合缝。
论点与论据要“合得起”。论点跟论据是鱼水关系,论点这条“鱼”一旦离开论据这潭“水”,将“活”不下来;反过来,论据这潭“水”离开论点这条“鱼”,将失去意义。比如:证明“勤能补拙”这一观点,就从“拙人”勤动脑、勤动手,最终取得好成绩下手,正向寻找相关论据,才能支撑论点;同时,还可从“智者”懒动脑、懒动手,最终一事无成下手,反向搜寻相关论据。勤奋努力固然能取得好成绩,但如果选择了一个“智者”奋发有为的事例,就不能证明“勤能补拙”这样的论点,因为论据中的“智者”之勤与论点中“拙者”之勤错位,论点与论据就合不起。方向大于方法,论点跟论据应相向而行。鱼投入水,水托起鱼,鱼水交融。论点与论据无缝对接,这样的论证才能滴水不漏,无懈可击。
论点与论证方法要“合得起”。论点是议论文的统帅,无论选择何种论证方法,一定要为论点服务,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比如:证明“敬业是必要的”这一观点,如从敬业的重要性和不敬业的危害性正反对比论证,角度更全面,证明更有力。正面论证,重在激励敬业者守敬业初心;反面论证,重在鞭策不敬业者改“懈”为“敬”,摆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心态。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更能鲜明突出论点,更能澄清认识,理顺思路。
张飞杀岳飞,绝对不可能发生。拿岳飞证明张飞,还有一定距离,他俩“合不起”。论证要合理,就是要总论点与分论点、论点与论据、论点与论证方法“合得起”。
(唐运东老师)
“有钱能使鬼推磨”,本意是形容金钱万能,只要有钱,什么事都有人替你干。作为一句俗语,“有钱能使鬼推磨”必然有其存在的意义,而在我看来,这一说法在古今中外都不尽然。
就其表面意义分析——“钱”,可以是名、利、权、钱等一切诱惑人性之物;“鬼”,可以是位高权重的官员、平凡的老百姓甚至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各个阶层;“推磨”可以是出卖劳动,更有甚者出卖的是灵魂、意志、道德底线。诚然,历史上甚至现如今都不乏这样愿意为“钱”而抛弃一切,使自己面目全非的“鬼”:贪财害国者如和珅,背叛家国者如汪精卫,因一己私利而不惜残害全人类者如希特勒……
深恶痛绝之后,我们也应想起有以身殉国者如秋瑾,解放民族者如甘地……他们一生中,必定不止一次受到“钱”的诱惑,但因为胸中有大义、身后有家国,他们坚守住了底线,选择奔向光明。当代哲学家周国平曾说过,他心中有地狱,没人能引他走向天堂。没错,对于那些“推磨”的“鬼”,钱只是导火索,而非根本原因;反之,对于真正深明大义的人来说,“钱”只是粪土一堆。所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亦不能屈。简单来说,你听说过“有钱能使神推磨”吗?
很多人看过《诚忠堂》这部电视剧后,对乱世中中国商人的坚守称赞不已,其中一个故事给我印象颇深。2 0世纪3 0年代,中原大战,经济衰退,晋钞贬值,晋钞跟新币之间的兑换比例大概是250000∶1。这对当时的金融业来说无疑是个危机,但对于已经奄奄一息的乔家“大德通”票号来说,完全有望借机翻身。对所有的储户都以晋钞而非新币支付,那么“大德通”票号就可以利用差价大赚一笔。但是,如果这样做,乔家辛苦积累的信誉将毁于一旦,对百姓也是一大打击。为了维护信誉,乔家毅然决定收晋钞,支新币,让百姓手上的錢可以在各地自由流通。“大德通”最终还是倒闭了,可是乔家所留下的不取不义之财的商业精神却成为晋商的骄傲,成为中国整个商界的财富。看,这世界上总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值得人前仆后继去追求。因为深知有这些东西的存在,我们学会了拒绝钱权诱惑,不为五斗米折腰。
诸如此类的事例不胜枚举,当我们环顾四周,将视线拉回现今社会,会发现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生存观已由“活”转为“生活”,人们更愿意通过诚实劳动为自己换取美丽人生,对所谓的“钱”说不,这意味着“为钱推磨”的观念已越来越为人们所不耻,“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话将越来越行不通。
或许在某些阴暗的角落仍有为“钱”背叛自己的人,但这并不阻碍我们去相信这个世界正一点一点走向光明,人性的光芒愈加闪耀。那为抗日捐躯的同胞们,那大喊“外争国权”的青年学生们,那为祖国科研事业放弃外国优厚待遇的科学家们,那以笔唤醒国民的文学家们,正在一一向我们招手。
(指导老师 郭培旺)
简 评
论证的纵深性,本质上是“真说理”,愿意与对方观点碰撞,而非闭眼躲闪,或自说自话般思维滑行。本文是一个较好的范例。
首先,定义周全。从俗语“有钱能使鬼推磨”出发,剥析清晰,对钱、鬼、推磨都给了极其全面周详的定义,视野开阔,也为后文的论证做了充分准备。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不知所云,或难以深入,很大原因在于论证的起点(也就是各个概念的定义)不够清楚,概念昏昏岂能论证昭昭?
其次,抓住“鬼性”。作者不讳言钱的诱惑,也熟知为钱屈膝的典型;但反例自然也不少。若只是罗列例子,终究是自说自话,双方各执一词。作者对“鬼性”做了一针见血的揭露,“鬼推磨”只因没有人性、神性,钱只是导火索而非根本原因。这就破除了论证眼光仅限于“钱”的狭隘,思维缜密。
再次,取材多样。跳出单个人物事例的范畴,着眼颇有新意的乔家大院这一素材,详细陈述其生死抉择,义利面前孰为先,对这一问题做了生动阐述。
最后,放眼当下社会。提到当代中国百姓生存观之变,需要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此社会大背景之下,为钱而活则显得卑琐滑稽,心灵的幸福感将成为时代追求。
当然,任何观点都有其局限性,作者所述也定有漏洞与偏颇,需要左右互搏,反复打磨。坚持如此写作,会锤炼一个人的价值观与真性情。
再者,本文论据取材于当下的较少,致使论证的时代感不足,削弱了论证的力度,这不能不说有点遗憾。
(郭培旺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