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电影中的英雄主题一直经久不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不同于传统英雄形象的反英雄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人们对英雄的概念也有了新的阐释。本文试图从情节改编,叙事技巧,以及“陌生化”三个方面,分析探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反英雄形象的塑造。
關键词:反英雄;情节改编;叙述技巧;陌生化
作者简介:熊焕力,女,生于四川省攀枝花市,现任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讲师,硕士。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2
“英雄主义”似乎是电影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尤其是在美国的影视作品,乃至漫威动漫中,各种拯救人类,拯救世界,除恶扬善的英雄形象,绝非鲜见。从“超人”到“蜘蛛侠”,“钢铁侠”,“绿灯侠”,“神奇六侠”,“美国队长”……单看这一个个人物名就知道“英雄”这个主题在美国电影中,是多么有生命力。讲述英雄的事迹以及观看英雄的故事,似乎成为了导演和观众之间,永不会生厌的一个观影互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一种不同于以往那样完美的英雄,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影视作品中。这些不再“完美”的英雄们,更贴近现实生活,更能激发观众的共情,也成为了新的潮流。
今夏,一部国产动漫成为暑期档的黑马,饺子——华西医科大的一名毕业生,创造了一个国产动漫的票房奇迹,他的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成为当之无愧的票房黑马。这部作品塑造的,就是这样一个不再“高大全”的英雄的故事。
一.引言
“英雄崇拜或英雄主义作为人最根本的欲望、冲动或意志,根源于人类的生存悖论所产生的死亡恐惧。”[1]所谓的“生存悖论”,简单来说,基于以下这个逻辑:人既然是肉身凡胎,必定终有一天会面临肉体消亡;然而人又拥有自我意识,人的自我意识对这种不可避免的消灭死亡产生无法根除的恐惧。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无法破解的生存悖论。
所谓“反英雄”,顾名思义,指不同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是指在精神、品质、能力等某些方面与传统的英雄标准相悖,但同时具有英雄气质或做出英雄行为的角色。与电影中传统的英雄形象相比,‘反英雄往往具有一些不属于英雄人物的性格弱点和能力缺陷却不得不参与或完成非凡的举动。”[2] 楼成宏认为,“反英雄”的产生,本质上来说,是“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的产物”。[3]
然而,即使是“反英雄”,其本质,仍然是英雄,那么他们身上当然有着许多英雄的特质:“他们都是追求高尚品质的探索者 ,他们虽然在思想和行动上缺少重大的旨趣,然而都因为追求人的尊严而获得了高尚的品格。”[4]
二.“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反英雄元素解读
片中的哪吒,很明显,在精神、品质、能力等某些方面,深为陈塘关老百姓所厌恶惧怕,远谈不上符合传统的英雄标准。他顽劣,不守规矩,总是惹事闯祸……凡此种种,他身上的弱点十分鲜明,连好孩子都谈不上,更谈不上“英雄”。然而,另一方面,哪吒身上也一直具备着一些不可忽视的优点,他天生神力,表面顽劣,然而内心柔软(婴孩时期,就是因为母亲的安抚而安静),他欺负陈塘关的孩子,更多地是为了有同伴玩耍,他虽一直不被周围环境所认可,但其实充满正义感,为陈塘关百姓击败海夜叉,等等。
从这些,我们都不难看出,哪吒身上是具备英雄气质的。生而为魔又如何?当他最终突破命运的安排,喊出“我命由我不由人”时,整部作品的反英雄主题便正式由主人公之口,昭告所有观众——并非他人辱你,骂你,恨你,你便不是英雄,只要自己坚定而努力,同样是英雄,一个不同一般的,从一无是处成长起来的,无关他人是否认可的英雄。这个成长的过程,也是主人公追求自我价值,寻求个人尊严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样是主人公内在品格升华的过程。他最终牺牲自我,保全父母和百姓,保护陈塘关的选择,正是高尚品格的有力彰显。至此,一个无需认可又毫无争议的“反英雄”诞生了。
这样的情节安排,这样的人物设定,反映了影片隐含创作者的价值观,同时,也能引起许多观众的共鸣,使得隐含创作者,剧中主人公哪吒,以及受众之间的情感距离变得很近,从而产生深度的共情现象,这也是这部作品能够受到人们喜爱的一个根本性原因。
1.“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情节改编
“哪吒”,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人物。事实上,即使是在传统故事中,哪吒这个形象也有着一些反英雄的特质:例如,他不畏龙王权势,他并不一味遵守天庭的规则等等。然而,即使如此,传统故事里的哪吒并不是一个典型的反英雄形象,因为他从始至终,一直在完成“元始天尊”所赋予的使命,更因为,他的叛逆言行,停留在儿童顽劣的层面,而缺乏独立于固有主流价值体系之外的自身价值理念的支撑。
而“哪吒之魔童降世”设计了灵珠,魔丸诞生之初对立情节,原故事中,哪吒便是灵珠投胎,并无正邪对立设定。设计了和龙王之子敖丙成为朋友的情节,原故事中哪吒抽取了龙王三太子龙筋,从未成为朋友,自然也不存在敌人成为朋友,朋友变为敌人,敌人又成为盟友的故事脉络发展。
这几处情节改编,我们不难发现,都使得人和人之间,人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更激化。哪吒和敖丙的矛盾,哪吒和周围陈塘关百姓之间的矛盾,在新的设定下,都更为激化,且有了天然合理的解释。哪吒和敖丙的矛盾,本质上就是“正英雄”——灵珠投胎的敖丙,和“反英雄”——魔丸投胎的哪吒之间的矛盾,而哪吒和陈塘关百姓的矛盾,本质上是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所有的这些,都为塑造一个更加鲜明,更加立体,更加有分量的“反英雄”创造了先决条件。
2.“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叙述技巧的运用
从叙述学角度分析这部作品,合理运用叙述技巧为反英雄的塑造提供了重要的拐点。整部作品总的来说,使用的是隐身叙述者,这在影视作品中,要比叙述文本更为常见,因为不存在叙述文本的抽象化问题。而叙述方位问题,这一部作品也和常规影视作品一样,使用了隐身叙述者全知视角,即——通常所说的“上帝视角”。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创作者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段,使得叙述活动的几个要素之间,即:隐含作者,主要人物,以及受众之间产生深刻共情,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导演饺子接受采访的时候就提到过,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英雄。这恰好佐证,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已经是有意识地在讲述一个不同于常规性高大全的英雄的故事。而这正是受众和这部作品之间产生广泛而深刻共情的基础。
另外,这部作品在叙事中,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叙述技巧。在大的依照时间顺序发展的单叙述层到底的结构中,小小插入了一个次叙述层。借由风火轮,告知哪吒,用来李总兵上天请愿,希望可以代儿受天雷之灾。这里巧妙地变换了叙述者,叙述者由隐身,变为了现身的风火轮,成为一个新的叙述层。而这个情节,恰恰是主人公命运的真正拐点,是他内心成长,升华,乃至超越固有命运,转化为真正“反英雄”的重要契機。这里,叙述技巧的运用是“反英雄”的主题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
3.“陌生化”处理
如果说,这部作品在原有的传说故事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情节改编,使得“反英雄”的主题更加凸显,冲突更激化,更能唤起受众内心深处的英雄梦的话,那么,使得“哪吒”形象更可爱更接地气,更能为现在的受众所喜爱的艺术处理手段,是“陌生化”。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学者什克洛夫斯基在20世纪初首先提出的概念。尔后,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从戏剧理论方面对“陌生化”进行了新的解读:把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5]布莱希特戏从戏剧理论方面对陌生化概念的阐释表明,戏剧中的故事、情节或者人物性格“陌生化”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戏剧观众能在“隔离效果”下感受到戏剧的艺术性和新颖之美 ;创作者对人们众所周知的事件和人物性格进行扭曲、改编、剥离,使演员与角色、演员与观众之间产生一种恰当的距离,从而实现隔离效果,然后让观众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观照过去已经习以为常的事件和人物性格。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这样的“陌生化”处理可说随处可见。说四川话的“太乙真人”,偶尔冒出来的现代广告台词戏仿,哪吒情绪低落时作的打油诗……这种种处理,呈现出和广大受众所熟知的传说中完全不一样的一处处细节。观影者和自己既有的审美预期之间的距离拉远了,然而,和传统故事中的形象进行了一定剥离后,“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人物却和时代,和观影者之间的距离更近了。而这,又成为引发观影者广泛共情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事实上,“陌生化”的运用,在改编作品中尤为重要,熟悉的人物熟悉的故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剥离后,往往能够焕发出新的强大生命力和光彩。
三.结语
“反英雄”已经成为现代影视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然而,如何合理运用其他艺术手段,最大程度地激发观影者的情感共鸣,是这一类创作中的重点。本文从情节改编,叙述技巧,以及“陌生化”三个方面,解析了“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反英雄形象的塑造,从而揭示这部作品取得巨大成功的内在原因。在负重前行的生活中,人们都希望能够不论出身,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奋斗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自己的“英雄”,只要这样的情结存在,以“反英雄”为主题的作品,会继续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李启军. 英雄崇拜与电影叙事中的英雄情结[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03).
[2]强云 许俊农. 电影文学美国电影中“反英雄”形象的解构与重.MOVIE LITERATURE学术论坛,2012 (02).
[3]楼成宏.论反英雄[J].外国文学研究,1992(02).
[4]郭宏安.萨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484.
[5]杨向荣.陌生化[C].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研究与出版社,2006: 34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