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交流的融合与冲突

2019-11-14 11:05颜小清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7期
关键词:冲突融合

颜小清

摘  要:生于美国的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40多年,因此创作了不少中国题材的文学作品。在中西两种文化的熏陶下,她的作品既有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暗含文化的冲突与对立。其作品《群芳亭》讲述意大利传教士安修士进入吴宅担任家庭教师,给吴家带来一系列改变的故事。吴宅和吴家人为中方文化的代表,安修士是西方文化的化身,赛珍珠在描写安修士进入吴宅的同时展示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关键词:《群芳亭》;中美文化;融合;冲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2

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出生的赛珍珠,父母均为美国传教士,其父笃信基督教,怀揣拯救世界的宗教热情,刚结婚便带着妻子凯丽来到中国传教。三月大的赛珍珠随父母来到中国,于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双重教育中成长。一方面,家里为她请来了老秀才孔先生担任家庭教师,教她学习中国文学经典及孔子伦理等中国传统文学;后来在金陵大学和东南大学任教期间,她又请了国学造诣颇深的龙墨香先生辅导她学习中国小说和现代作品等。而打小其母亲凯丽就按照美国本土的课程设置来教育她,为她介绍了大量的英国小说并鼓励她从事文学创作,她的大学四年和硕士学位也都是回美国读的。双重的教育使她置身于双重文化的熏陶之中,两种文化的浸入使得赛珍珠的思想观念中具有中西方文化的双重性,具体表现为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这种现象其在小说《群芳亭》中表现尤为明显。故事发生在1930年的中国,当时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而小说中的吴府是江南某地的一個相对封建的名门望族,然而吴府的吴太太在过完自己40岁生日之后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她决定要与其丈夫吴老爷分居,并主动张罗为吴老爷纳妾。这一反传统的举动必然遭到一家老少的反对,正在她苦闷之际,一个名叫安德鲁的传教士走进了吴宅。他给吴家人,特别是吴太太带来了全新的思想。当安德雷进入吴家大院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在所难免。

一、中美文化的融合

生于美国、长于中国的特殊的身份使赛珍珠对东西方文化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描写东西方文化时可以进行相互参照以寻得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在小说《群芳亭》中,赛珍珠既把中国人放在中国人自己的世界里,即所有故事情节都是围绕吴家大院发生的;又将他们置于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加以描写,主要体现在家庭教师安德雷的到来对吴宅的影响。对于赛珍珠来说,中西文化之间的融合是主流。

安德鲁身上淋漓尽致得体现了中美宗教思想上的融合。赛珍珠自幼就接受了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模式,前清秀才孔先生向她灌输了孔子的儒家伦理思想。儒家思想的中心是“仁”,即“仁者,爱人”。教导人们先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再延伸至众人。安德鲁是一个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但是他的宗教思想并不没有得到正统基督教徒的认可,正如小说中的另一位女传教士夏小姐所说“他和无神论者没有两样……我认为他并不真正相信上帝。”[1]109安德雷的宗教思想从本质上讲与儒家的仁爱思想不谋而合。他用其实际行动践行着什么是博爱厚生,什么是仁爱。赛珍珠曾说:“我在基督教世界里长大,所学到的生活准则是博爱;我也在另一个更为慈爱的世界里长大,所接受的是中国人的观念:生命是神圣的。”[2]31因此她写道,在安修士看来,“大家都是我的亲骨肉,亲缘与非亲缘之间没有区别。”[1]161安修士的宗教可以称被做爱的宗教,其核心就是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现世关怀。在《群芳亭》中,赛珍珠再次借助教士安德雷表达了这一宗教观。小说中,安德雷一生致力于救助中国穷苦人民的事业,他的一生收养了二十个孤儿女孩。在他临死之前,他也不忘把这二十个孤儿托付给吴太太。他给弃婴们取的名字有“同情;信仰;谦虚;恩典;真理;仁慈;光明。”[1]238这些词也无不体现着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博爱。在他生前,他也总是给身边的穷人带去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此外当吴太太询问安德雷:“我们的老天爷是不是你们的上帝,你们的上帝是不是我们的老天爷?”他答道:“他们是同一位。”“在神殿里常有一些愚蠢的神,只有一位真正的上帝,他有许多名字。”[1]217安德雷以他坚定的话语向吴太太表达了中国的老天爷和西方的上帝是一回事,安德雷可以说是一位中西教义的融合体。

中美人文科学知识的融合则体现在了吴太太身上。安德鲁的到来为吴太太注入了新的血液,那新鲜的血液就是西方的新思想,新理念。吴太太本身是一个相夫教子的传统型中国女人。当她认识了安德鲁,她接触到了从未接触的先进思想,关于宇宙、科学等。安德鲁先进的思想彻底改变了吴太太。在很长时间,吴太太坐在书斋里听他讲课,“他给她讲世界史、各个民族的兴衰、新国家的诞生。他给她讲电和镭的发现。”[1]197然后吴太太开始反省自我,审视自己的人生。飞跃出吴家大院的高墙,她的思想驰骋于大洋彼岸,天地之间。一个中国传统女性从此不仅仅管理着一个家族,为家族的每个人谋求幸福,同时她也在探索历史,星空,现代科技等等。只有是在中西文化融合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中国女性。

二、中美文化的碰撞

赛珍珠曾回忆其在中国的很不愉快的经历,在她八岁那年,正值“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期间,街上的路上骂她为“小洋鬼子”;在北伐战争期间,一支国民党军队进驻南京袭击外国人和教堂,她家也不例外。正是由于中西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旦相遇,必然会面临冲突。如果对彼此文化缺乏了解或没有了解的民族和人们最终相遇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对彼此产生好奇心,也许会经历一场文化休克。在《群芳亭》中,有这样一些细节足以说明中美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冲突。

首先在人的外貌体态上,中国人对于高大魁梧的外国人的与生俱来的恐惧和排斥。吴家的仆人英英看到一个外国人(安修士)来到吴家大院时,她惊呆了。她小小的圆眼睛充满了惊讶不已的神色。当这个外国人走进大门,来到院子里的时候,英英结结巴巴地说:“一个顶高的人――我从未见过各自这么高―一个外国人!”[1]119英英跟在他身后,但害怕得脸色苍白。当她听到他洪亮的声音在房间里回荡的时候,感觉他的声音像轰隆隆的打雷声。英英这样说的时候,竟然还抬起头来看了看头顶上的椽子,看看它们还在不在。她这样滑稽的反应很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正是这样的无意识体现出中国人对外国人本能的恐惧。

其次是在思想文化方面,在宗教上,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对于西方的基督教思想是很排斥的,这主要体现在基督教徒夏小姐的传教经历里。吴太太以及其他中国人都从根本上排斥夏小姐对她们传道,更不愿听她宣读福音,从更深层次而言,这是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与基督教之间的碰撞。当夏小姐到吴家这样的院子去传道时,人们总是找借口把她支开。当夏小姐翻开福音书,宣读时,康太太直接起身说道:“对不起,我把家务事搁那儿还没做呢。”[1]14其他人更是对夏小姐避而不见,他们排斥的不仅仅是这个外国女人,更是排斥她那唯一的信仰基督教。在婚姻观念上,中西方截然不同的婚姻观导致了锋馍与西方女子玛格丽特的恋爱无果。在锋馍看来,“我们结婚,不是为了爱,不是为了自己,二是为着祖先和子嗣。”[1]311这是作为家庭成员之一的义务。而对于西方人而言,人人都是为了爱情而结婚的。双方理念不合直接导致了锋馍不愿违背家人要求他传宗接代的期待,于是他狠心与玛格丽特分手,回到吴家与妻子琳漪孕育下一代。

在中国生活将近半个世纪的经历为作为美国人的赛珍珠提供了比较真实的写作素材,其作品也必然涉及两国文化。民族间的冲突很大程度上缘于缺乏了解和沟通,任何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都要经过碰撞与冲突,我们只能通过积极的交流才能最终求同存异,争取和谐共处。在《群芳亭》中我们可以看到,赛珍珠做到了融合中西文化,同时也没有一味地追求融合,忽略其冲突,比较客观的书写了中美文化的交流的真实情况,因此赛珍珠是中美文化交流当之无愧的一座桥梁。

参考文献:

[1]赛珍珠, 群芳亭[M].刘海平,王守仁,张子清,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

[2]张春蕾.宽容、仁爱、平等——赛珍珠的宗教理念[J].文化,2004(12).

猜你喜欢
冲突融合
一次函数“四融合”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一种新的冲突衡量方式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也谈医患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