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清明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充满着深深的爱。心里始终眷恋农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眷恋农村生活中用过的一筐一篓、一犁一耙,更眷恋清香淡雅、充满欢乐的田园生活。工作之余,我常回家看看,走走亲戚,甚至到田间地头转转,激发自己写田园诗的热情。写田园诗,我有三点体会。
一、记忆田耕,再现田园生活之真
自然界中,涉及田园诗歌无处不写。只要精心挖掘,细心观察,用心钻研,就能写出诗来。我小时候放过牛,学过犁田,车过水,扯秧、插秧、薅田、割谷等农活样样都干过,还戴过斗笠、穿上蓑衣做农活儿,帮父母舂米,磨豆腐。这些生活中的杂活儿,都是农村孩子常做的事,每每回忆,让人对曾经用过的犁、耙、耖、碾、斗笠、蓑衣、碾磙、石磨、纺车、织机、画行器等用过的农具情有独钟,对当年人们扇风打铁、犁地耙田、画行插秧、碾稻打场、扬箕播米、纺线织布等场景记忆犹新。于是,我用心寻找这些农家田间劳动用过的工具和生活中的用具,用诗真实地描摹它,记录当年的劳动场景,传承我国悠久的文明社会发展史。
农家田间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各有鲜明的特征。其深刻的寓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记,让人从自然生活中找到高雅的意境。为写好这类诗,我给自己定下的基调是紧扣实物,能“俗”则“俗”,在俗中求雅,抒发真情。如《蓑衣》:“蓑衣草织像披风,气质如同泰岳松。沐雨栉风神自若,对人呵护任从容。”
像这类诗,用真情、真境、真语表达,语言质朴,言其志,明于理,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司空见惯,若将它记入历史,可为后辈留下珍贵“照片”。
关于描摹劳动场景的诗,我写了不少。这里以《打硪》馈诗友:“邪许人呼共复辞,吟哦号力喝雄姿。村夫俚调云头响,筑起明天与岱齐。”这首诗是为劳动人民打硪而唱的赞歌。在语言上,我力求在平淡中得以升华,说的是乡话,以乡音换知音,近似民歌风味。
二、描摹田景,抒发田园生活之美
在田园诗写作过程中,我走近田头,细致观察体现农村自然环境状况和田园生活的点点滴滴,不断探索环境与人的密切关系,抒发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力求写出自然界和人们生活结合之美。2017年秋天,我到河铺镇唐家山村看到漫山遍野的甜柿挂满枝头,压弯了树干。所见之景,激发了我的情思。为把当时丰收后的美景描摹出来,我写出了《唐家山甜柿》:“红入深山野更濃,诗成秋日半年工。柿林馥满村边路,晚景霞分岭百丛。”
2018年秋天,我赴河铺镇采风,看到林家咀村的萝卜又肥又嫩,不由想到切萝卜、煮萝卜和吃萝卜的情景,写成了《林家咀萝卜》这首诗:“冬来是处垅舒眉,买袋萝卜可意归。傍晚开厨刀作剪,吊锅炉上素成肥。”当采风来到该镇石河塆村,参观文明塆落整治建设后,对石河塆的美景惊叹不已。当了解到这里过去的落后状况,连外地姑娘都不愿嫁进来的情况后,我以《石河塆新貌》为题,写出:“花落门庭柳布春,招啼是处鸟衔馨。外来淑女欣佳镜,打扮时妆嫁到村。”采用想象的手法,从拟景入手,通过侧面写意,反映石河塆村人居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进而歌颂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去年冬天,我随诗社深入白庙河镇采风,看到如诗如画的柳林口村贫困户异地搬迁点,并听了村支书介绍贫困户的新生活状况后,写下了《柳林口贫困户迁居》:“土砖桁顶木窗风,老妇常常嘱老公。晴后当知更漏瓦,雨前须去捡柴蓬。人随政策且迁富,家撤原村已甩穷。今度新居呼酒友,一壶饮尽一腮红。”
三、贴近田农,写出田园生活之乐
小时候,我家人口多,吃不上饱满的米饭。我母亲多用野菜充饥,当然少不了蒿子粑。因我爱吃蒿子粑,如今每年免不了带家人到乡下亲戚家做客,陪亲友下地采蒿做粑,分享田园生活的清香快乐,写下了《蒿子粑》这首诗:“皓月临窗忆老家,山坡尽岭绿枝斜。三番梦唱心花放,一觉醒来野菜抓。大嫂提篮欣下地,二姑拿粉喜揉粑。青蒿良伴娘儿意,偏把馨香吻福牙。”
新时代发生新变化,农家乐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为把农家乐的喜悦气氛写出来,我多用列锦、拟人等写法,对农家乐进行勾勒,如《宜林山庄》:“几朵流云伴日斜,红楼内外展诗华。房前嫩绿芊芊草,屋后芳香朵朵花。绕宅栗林凝锦韵,环丘瓜果笼烟霞。腊鱼老酒微微醉,客喜农家火烙粑。”
这首诗通俗,不朦胧,不深奥,也没足够的含意,但流露的感情是自然的,欢快的。这样写出了宜林山庄让人青睐。尾联道出了人们走进山庄,品尝农家美食的喜悦心情。
田园诗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无论怎么写,要说真话,吐真情,展示诗歌的内在美。同时,写田园诗要力求把物和事写得活灵活现。目前,我还是一支粗笔,在纸上多采用白描手法,用线条勾勒轮廓,诗的韵色还不够,今后更加有待我朝设色铺彩、浪漫变形、形象化思维的方向努力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