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金钟绿道
媒体印象:天然屏障五桂山、烟波浩渺伶仃洋、风光秀丽岐江河,描绘了中山的山水美。开放包容、博爱创新的香山文化,则传达了中山的气质美。传承伟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中山人勇立潮头,正从江河时代迈向滨海时代。
专家点评:中山以广东全省1%的土地面积,在保持好山好水好风光的同时,连续多年创造出位居全省前列的经济总量,堪称宜居宜业宜游的典范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时代,中山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需要的是大视野,大格局,大智慧。
中山,古称“香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珠三角中心城市之一、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广东省中山市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宜居人居环境、弘扬生态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也正因此,中山成为全国最早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的城市,同时也揽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生态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一系列荣誉。
中山市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近三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达到了24%;探索生态文明建设量化路径,完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创新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是广东全省首个开展镇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地级市,首次利用无人机航拍审计技术稳步推进镇区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相关审计试点经验得到国家审计署、省审计厅主要领导高度肯定,在全省审计系统进行了宣传和推广,在大湾区粤港澳审计论坛上也得到了表彰和肯定。
中山落实生态环境损害问责,对领导干部实施有关生态环境损害的行为和决策进行责任追究,制定了《中山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成立了“中山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市、镇、村三级河长体系。
中山创新开展生态补偿,是全省首个实施“统筹型”生态补偿政策的城市,也是新《环境保护法》颁布后全省首个制定生态补偿政策的地级市,颁布实施了《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工作机制,累计投入生态补偿资金达6.64亿元。
生态环保工作成绩显著。中山连续4年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广东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连续10年获“优秀”等级;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连续8年被评为“优秀”,其中4年列全省第一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考核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空气质量保持在全国前列;南粤水更清行动综合得分连续3年居全省第一名;历年全省危险废物规范化督查考核均居全省前列。
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努力构建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儿童公园、体育公园、街头公园等为构成的多类型、多层次公园体系,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生态需求;森林蓄积量突破300万立方米,单位面积蓄积量达到76立方米,森林质量位于全省前列;全域森林小镇建设进一步推进,公共绿地景观成效进一步提升,营造了一批成林、成带、成片、成规模的城市绿化景观新亮点;采取建设一处绿色景观点,栽植一条绿化带,营造一片风景林的农村绿化美化新模式,基本实现乡村(社区)小公(游)园全覆盖。
生态安全格局不断优化。中山划定城市生态控制线,出台了《城市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开展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评估,对现状与规划进行了充分衔接,既做到应划尽划,又保持了红线格局的完整性;空间规划工作取得新突破,完成“多规合一”规划;严格遵守耕地红线,落实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均达到省考核要求。划定永久基本农田52.75万亩,2016-2018年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10.25万亩,荣获广东省2016年度耕地保护考核三等奖、2017年度耕地保护考核一等奖。
2018年,中山全市生产总值3632.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1.06万元,分别居全省第六位和第五位,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7:49.0:49.3,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
产业体系持续优化,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208.65亿元,同比增长5.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9.1%。先进制造业增加值488.4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4.7%,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379.46亿元,增长2.7%;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106.03亿元,增长9.7%,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1.8%。
中山市是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研究和试验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37%,逐年上升。
人居环境改善成果喜人。中山已建成21座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120.5万吨/日;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稳定达到100%;大气环境质量稳居全国重点城市前列;中心组团、北部组团和南部组团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先后建成运营,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7.32平方米/人。
生活方式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山全市共建公共自行车站点567个,配套锁车桩柱1.4万多个、公共自行车1.5万辆,实现中心城区内自行车租赁点300-500米全覆盖,日均使用公共自行车约5000人次;新增购置纯电动公交车辆1100辆;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58.08%;节能市场占有率98%,在售用水器中节水型器具占比100%;政府绿色采购比例高达99.13%。
生态创建活动成效显著。建成国家生态镇18个,广东省生态示范镇15个,市级生态示范村(社区)247个;推动18个镇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创成省级绿色学校61所、市级绿色学校251所、市级绿色社区116个;建成“广东省宜居示范城镇”12个,“广东省宜居示范村庄”38个,“广东省宜居示范社区”64个;秀美村庄创建实现全覆盖。
中山举办“六五环境日”“保护水环境,你我齐参与”“绿色中山 全民共建”等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共计650多场,与市民携手擦亮生态文明“绿色中山”名片,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伟人故里”落地生根。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达100%;公众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超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