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境遇下普安寺的价值和保护策略研究

2019-11-14 05:33浩,马昽,刘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普安院落寺庙

寇 浩,马 昽,刘 晗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寺庙建筑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它不仅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产物。在中国建筑史中,宗教建筑在我国现存的古建筑物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寺庙建筑作为在宗教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寺庙建筑已然成为了历史的标签。住房需求的不断增加,寺庙的空间区域被挤占甚至被淹没,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与时俱进的发展,寺庙建筑陈旧、破落,甚至面临着消失的风险。因此,在当前境遇下探讨寺庙建筑的现代化发展,亦是探索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寺庙及宗教本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基本简介

普安寺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街道育教胡同27号(前内四区翊教寺胡同10号),场地是一个不规则地形,东西最宽占地47 m,最窄占地34 m,南北长约55 m。该寺庙建于明万历年间,建筑坐北朝南,属于私建寺庙建筑。寺庙占地面积二亩余(1亩≈666.67 m2),房殿一共24间;附属灰房有3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除佛殿及部分自住外酌量出租。庙内法物有铜像1尊,木像4尊,木五供1份,法华经1部,小铁钟1口,铁磬1个,另有石碑4座,树4株[1]。

2013年,普安寺被列为第3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长期供居民居住。

2 历史沿革

据《北京佛寺遗迹考》记载,明嘉靖甲子10月(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所立之碑中记载:皇宫城墙的西北方向有一条可供运输的水道,靠近水道的西边,原来有一座普安寺。建起于开国之初,因时间久远,普安寺渐渐颓废、破败,朝廷司礼监掌印太监黄锦重修普安寺,经过了5年的时间才最终落成。在同年10月将重新修好的功德碑立于寺中,由徐阶撰文、黄光昇书丹、朱希忠篆额《重修普安寺功德碑》[2]。当时司礼监太监黄锦邀请了宝藏大师居住在普安寺,并请宝藏大师的徒弟觉淳和尚担任普安寺的住持,弘扬佛教文化。

由于石碑风化严重,于同年11月(1564年)又由董汾撰文、唐臣书丹、杨文贵篆额《普安寺重修碑》[3]。

到了明万历二年(1574年),时任司礼监太监的冯保奉慈圣皇太后的指示,重修普安寺。慈圣皇太后从国库拨款重新修理破旧的房屋,藏经殿加建5间,廊房加建20间,在万历三年二月即1575年2月开始施工,于同年的5月完成。6月,由时任太子太保葛守礼撰文《敕赐普安寺重修碑记》,同年9月又由汪道昆撰文《敕赐普安寺重修碑记》[4]。

自明万历三年之后,普安寺的发展已无相关的资料进行考证,直到清乾隆时期由北京城地图可以得知(图1),普安寺的院落布局并无太大的变化。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普安寺的地产在统一清算后移交国家所有,而面对首都北京人口不断地增多的状况,那些未被列为文物保护的寺庙空间开始被侵占和挤压,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更多人居住的大杂院,人口的复杂、繁多,院落空间的破碎,使原本静谧、深邃的寺院被分割和改造。在对院落的改造中,由于当时人们缺乏对院落中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构件和空间院落的保护意识,致使原有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寺庙建筑的功能逐渐弱化,院落区域开始被占据,以至于普安寺沦为北京普通大杂院以至于留存至今(表1)。

表1 普安寺历史事件表

3 文物现状调研

3.1 文物建筑本体现状

3.1.1 传统院落格局基本完整

由于普安寺历经了百年变化,建筑功能发生相应的变化,由原来宗教礼佛性质演变成了现代北京大杂院民居。随着院内人口的增加,住户需要更大的居住空间满足人口的需求,从而导致院落内外加建了较多临时性建筑,这些私搭乱建的民居建筑模糊了原始院落的格局,使原本有限的院落空间更加拥挤不堪。但由于原始院落边界得到部分保留,整体院落空间层次较为分明,仍能判断出为传统的寺庙院落格局。

3.1.2 文物建筑尚存,保存状态一般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原有建筑27间,而现存文物建筑只剩3间。正殿为硬山建筑,殿宇屋顶残存一些传统构件,如脊吻兽、黄琉璃瓦顶(图2),排山勾滴,檐下留存有金龙合玺彩画,正房前廊明间檐下有雀替。部分文物建筑被拆除或改建,这些改建的房屋多采用红砖、水泥、石棉瓦等材质,建筑结构和屋顶形式与传统建筑的风貌迥然不同,同时临时性加建房屋,毗邻文物建筑进行建造,对原有文物建筑造成了一定的损坏,影响对文物建筑历史信息的解读(图3)。

3.1.3 文物建筑发生功能改变

传统佛教寺庙的功能体现出佛、法、僧这3个基本部分:“殿宇”供奉佛像以供香客礼拜祈祷;“阁”作为收藏佛教经典以供阅读研究;“堂”则作为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起居的处所。然而普安寺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洗礼中,宣佛礼佛的功能被弱化,阅读研究佛法经典的功能被置换,除了现存的文物建筑3间,其余的房屋主要成为居民起居住行的场所,为了增加各自的生活空间的需要,住户在文物建筑周边又加建了许多临时性建筑。

3.2 院落环境现状

3.2.1 周边建筑肌理变化大

普安寺位于历史文化保护区外,南侧为历史保护区的西四北八条,东侧为赵登禹路。从普安寺院落发展平面图可以看出(图1),普安寺周边建筑肌理变化大,在院落南侧和北侧地块,部分传统形制的单层坡屋顶建筑得以保留,而在东侧地块为高层建筑围合成的停车场,西侧地块为高层办公建筑。现代化都市的建设导致城市空间发生剧烈变化,普安寺被院落周边高层建筑挤压和遮蔽。

3.2.2 院落私搭乱建现象严重

院落内居住多户人家,居住人口多、密度大,住户各自对生活空间的需求导致私搭乱建现象十分严重,有限的院落空间被私搭乱建挤压占据,恶化了居民的生活空间环境。有些文物建筑已被院落内居民私自搭建的小屋所遮挡,很难看清原有风貌。整个院落大部分的建筑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甚至有些建筑年久失修,产生角部的坍塌(图4)。

4 价值评估

4.1 历史价值

寺庙建筑作为一种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文物资源,在建筑史中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普安寺作为明初修建的一座寺庙,它的建造、重修历经风雨,院落的变化、朝代更替的痕迹、石碑的篆刻等,展示了普安寺在历史变迁中所记录下来的历史信息和当时宗教信仰的社会风尚,具有一定的宗教研究价值。同时普安寺作为北京历史、社会、文化的载体,对研究寺庙建筑及其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具有重要的史证价值。

4.2 艺术价值

据《北京西城文物史迹》记载,普安寺的院落布局依次有山门1间,石门额上书“古刹普安寺”,左右便门各一;地藏殿3间,额曰“六渡慈波”,署“光绪王午年六月二十四日立,西屋弓房等叩”;三世佛殿各3间,东西配殿各3间。寺为八大处龙王堂下院,供奉神佛像5尊,内有石碑4通[5]。普安寺属于佛教寺院的典型布局,建筑时代特征为清代建筑,反映了清代官式建筑的艺术特征,对于研究清代寺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3 社会和文化价值

普安寺是中国传统寺院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遗存不仅能反映明清的历史发展,还见证了自明清以来首都北京的发展过程,这对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历史文化的普及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同时普安寺作为宗教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载体,对于研究寺庙和宗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5 普安寺保护原则和保护范围研究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中提出的真实性原则、完整性原则、最低限度干预原则、保护文化传统原则、使用恰当的保护技术原则、防灾减灾原则非常适用于普安寺的保护[6]。在遵循这几项原则的基础上,对普安寺的现状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方式:①不管是院落空间布局还是普安寺现存建筑本身的材料、工艺等都具有保护的价值;②对于相关的遗存进行专业评估,同时利用成熟的保护技术和材料进行修缮保护,这些保护措施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是可逆的;③及时判断评估普安寺可能引发灾害的危险因素,消除危险隐患,防止灾害的发生。

基于相关保护原则的指导,在对保护区规划时,以尊重历史的为前提,完整保留普安寺的价值要素。同时根据院落的产权地权图纸和现存情况,避免对文物古迹的价值和信息破坏进行科学的划分,保护范围则以现存的东西南北的院墙为边界。

6 普安寺的保护策略研究

(1)延续共生利用,添加商业功能。目前,城市中寺庙存在着一种共生空间的常态境遇。例如木如寺起初修建时周边没有任何建筑,后来民居的修建将木如寺包围在中间,形成了今天藏族民居和寺庙共生的状况。这样僧俗杂居的空间环境,使得庙宇生活融入世俗生活中;再者广州的光孝寺,寺庙的附近衍生出很多商铺,香火纸烛、佛像、念珠、纪念品等一应俱全,它们与寺庙形成一种共生的关系。

对普安寺而言,寺内部住户多,密度大,如果全部腾退迁出,会导致寺庙的搬迁费和修缮费很高。通过前者的经验,北京市政府可将一些影响院落环境、私搭乱建的民居进行腾退,以降低居民搬迁费,并且进行原貌的修建和修缮,重塑原有静谧的寺院环境,寺庙周围招商引资,衍生商铺,为香客提供香火纸烛、佛像念珠等,从而激活普安寺的活力。

(2)加强对相关史料和名人事迹的收集。有关部门组织地方专家、学者加强对普安寺曾经的历史史料、重大事件和名人事迹的调查和挖掘,通过相关的名人后代、亲属以及原住民等,进一步研究和查证在此发生的历史事件,同时明确相关人物事件的历史定位,为著录、展示和宣传提供有力的史料支撑。

(3)加强宣传。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等形式对普安寺推广宣传。挖掘和整理历史事件,撰写宣传文稿,编辑刊物、手册供游客了解;同时可以整合资源,开辟经典人文参观、旅游线路;在寺庙山门前设立通俗易懂的中英文对照标识牌和寺院Logo;制作介绍寺庙文化、建筑特色、历史事件的二维码,更加方便游客和市民对普安寺进行了解。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展示传统文化,普及历史文化知识,提高全民对文物保护的意识。

7 结束语

普安寺自修建以来,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相关的史料主要集中在明嘉靖年间,4次重修普安寺功德碑,而建筑的时代特征则主要表现清代建筑的风格。虽然在现代城市中功能被弱化,但是这些建筑是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和物质载体,留存至今天已经成为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寺庙在现代城市中,其潜在的历史、社会、文化和艺术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寺庙的现代化建设不仅是建筑设计的范畴,还是宗教文化、历史、社会为一体的综合问题。合理的保护利用文物遗产,融入现代化社会,成为城市的文化活动场所,不仅对寺庙和宗教本身的发展,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有积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普安院落寺庙
八一作品
不断重建的寺庙
不断重建的寺庙
重建院落产生纠纷 土地确权程序法定
普安县委离退局参加“乡约三月三 唱响大扶贫”活动
兴山县普安教育发展促进会召开二届三次常务理事会议
普安县委离退局走访慰问特困老干部及老干部遗孀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
武侠小说中的寺庙场景分析
院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