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毅/江苏省海门市海南幼儿园
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泥塑的发展历史非常久远,通过开展泥塑教学活动,可以充分让幼儿感受传统的艺术美,同时还有利于推动其创造力、观察力以及想象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人士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影响下开始注重儿童早期教育,并对传统教育理念做出了更加深刻的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是著名的教育家,他曾说过:“儿童的智力和才干来自他们的指尖,孩子们的手越巧,就越聪明。”在以往的教育理念中,家长和教师都认为提高学习成绩更加重要,通常会给幼儿在早期时就安排各种早教班,忽视了该阶段的孩子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观察力,应更加注重进行培养。泥塑活动是开发幼儿手脑并用培养对艺术的感知能力的最佳途径,让幼儿在泥塑中发挥自我,开动脑筋,能将自我情感通过泥塑作品来表现出来,也更加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艺术兴趣。
兴趣是引导幼儿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创造艺术的源头。幼儿正处于对一切事物有浓厚兴趣的时期,教师要抓住幼儿学习的这一特点,让其自主的对学习产生兴趣,积极主动的探索未知的事物,善于观察和创造,从而激发幼儿表现、创造美的欲望,帮助幼儿建立更具创造性的思维体系。教师在幼儿泥塑活动中,要给幼儿提供更加安全、宽松、多元化的游戏环境,将泥塑完美契合在游戏之中。“家家酒”是多数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通过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喜好,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并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设立“糖果工厂”、“玩具商店”、“动物园”、“麦当劳餐厅”等游戏场景,让幼儿扮演“甜点师”“服务员”“饲养员”“售货员”等角色,将游戏所需要的道具通过动手创作,用彩泥做出糖果、食物、动物等,激发游戏动手能力和学习泥塑的兴趣,为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打下坚实基础。
泥塑是一项具备三度空间的造型艺术,通过教授幼儿掌握泥塑方法,能够对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孩子们留意观察身边的事物,掌握具体的观察方法以及能够对物体的重要特征进行掌握。并让孩子们结合自身的想象,通过泥塑作品的创造表达自身的思想情感,在物体的塑造过程中,还可以对幼儿的构思能力进行培养,使其把自身现阶段拥有的知识进行综合,并真实表达自身的情感体验。例如有些幼儿在塑造老虎时,通过积极思考会想到把黄色和棕色进行掺杂调和,在通过旋转重叠以后老虎身上的斑纹就形成了;还有些幼儿会把加减法运用到创作过程中,对塑造小动物的数量做出合适的调整。教师在带领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并捕捉幼儿在瞬间迸发出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并在第一时间给予其创造精神、求异思维以肯定鼓励,促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更好地发展。
泥塑活动中需要教师引导幼儿对所设定的作品进行介绍和想象,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观察和思考,并让孩子们进行相互交流,在一起共同阐述自己对作品所引发的观点,在相互作用下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激发学习和创作的灵感,这时候也需要教师在旁协助,要给予有效的帮助。教师要对自身教学工作进行创新,要尊重幼儿的思维观念和创造能力,在幼儿对作品有偏离主题的想法要更委婉的加以引导,增强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并学会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作品。幼儿对作品的思维创造是最重要的,教师不能将作品最后完成的样子作为评价,而要对幼儿对作品的思维和创造等角度进行鼓励和评价。创造力的培养不只是智力的开发,能充分调动人们的情感、想象力、理解能力、观察能力等,对幼儿多方面培养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教育意义。
例如,在“动物园”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可以扮演各种自己喜爱的动物角色,有的幼儿会扮演袋鼠,有些孩子会利用之前制作小样的方式对袋鼠进行设计,有的孩子会观察袋鼠和小羊的不同,袋鼠妈妈的腹部有一个大大的口袋,小朋友塑造袋鼠妈妈时,可以在腹部周围剪出一个肚子,并让小朋友详述一下为什么要这么做,这种方法简洁明了,同时也富有创造性。教师在这个时候要对孩子进行表扬,还可以让孩子之间进行帮助,让学会的孩子教给另外的小朋友们,使幼儿懂得共同分享,一起感受创造成功的喜悦,激发幼儿对创造的兴趣。幼儿时期的小朋友们都非常善于开动脑筋,能对一件事物产生各式各样的不同的想法,在泥塑活动中,可以让幼儿尽情的发挥不受外界固定思维的影响,每个小朋友都能从自身角度独立进行创造性活动。学习自信心能帮助幼儿学习事物,良好的学习自信心能更好的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在泥塑活动中,五颜六色的橡皮泥能随时随地的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动手兴趣,并且在整个活动中,与朋友一起分享,使幼儿的性格也更加开朗乐观,喜欢上这种学习的氛围,给幼儿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带来更大的帮助。
其实从本质意义上来讲,对于孩子们而言泥塑创作就是一个游戏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要急着让孩子们直接动手制作,应该先激发其进行思考:“把这些泥团交给你们以后,你们希望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如果有了具体的想法就可以开始动手了。”孩子们发表自身意见以后,就开始有序操作,把自己想做的样式一一创作出来,原本平凡不起眼的泥团在孩子们的指尖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小兔子、胡萝卜、熊猫、企鹅等一一被创造出来。此时教师给予孩子高度的肯定,孩子们在得到表扬以后,创作兴趣更加旺盛了,同时取得成就感,此时创作兴趣也会被大程度激发出来。然后抓住时机给孩子们传授捏泥的技巧,培养幼儿泥塑兴趣的同时涵养良好的情操。再例如在幼儿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让其设计并制造可爱的形象,进而培养孩子们的爱心,不管是创造人物、动物还是其他,都要引导幼儿树立积极向上的形象,给其带来正面的影响,在体验成功乐趣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情操。
在设计教育活动内容时,要全面结合幼儿的学习特点以及认知规律,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各方面的能力也有着较大的差距,就算是同龄人在能力方面也会有强弱的划分。小班幼儿对泥塑的了解并不全面,处于初始阶段,孩子们的手部肌肉发育并不成熟,认知水平较低,在塑造过程中只是单纯把泥团搓扁揉圆,在这个时期,教师需要做的是让幼儿多接触泥塑,感知其特性并激发幼儿的兴趣;中班幼儿则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认知能力,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升,可以尝试使用泥团捏造出一些简单的物体,如鸡、鸭、兔子等。在这个时期,教师需要对其观察能力加以锻炼,找到更多可以用来创作的素材,引导幼儿团队协作、各取所长,同时帮助孩子们找到自信心,激发创作兴趣;大班幼儿的各项能力都开始得到发展,使用工具时会更加娴熟。总的来说,开展幼儿泥塑教学,不要单纯停留在对事物表象进行模仿,更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把事物内在的情感表达出来。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都是独特的存在,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较大,这就需要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开展针对性指导,进而获取更加高效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幼儿园泥塑教学活动的实施,非常有利于对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进行培养,不断挖掘其潜能,帮助其发散思维,在培养良好兴趣的同时,使其感受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给孩子们健康茁壮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