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燕 魏学宏 尹爱华/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文化自信成为时代主题之一。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挂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上。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要以传播文化为目标,彰显课程的人文性质。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既要强调英语文化的学习,也需凸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积极地推进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建构,进而达到培养具有平等交流意识、兼具国际视野和民族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在“文化自信”语境下积极探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路径和方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积淀,是融于民众血脉中的历史记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不仅将其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称为“四个自信”,更将其表述为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同时蕴含着“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四点希望,第一点就是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是人们因自己独特精神传承而拥有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态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关人类命运和社会图景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滋养。
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炎黄子孙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如果大学英语教学忽视了对母语文化的渗透,会导致学习过程中母语文化的缺失,这不利于人才培养,也阻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因此,正确理解母语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
Kramsch 指出,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他同时强调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必须把该文化放在与本族文化的对比中进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切入包含着对目标语以及母语的再认识。英语与其承载的文化决定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也决定了其必须肩负起外来优秀文化“走进来”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双重任务。
1、深入挖掘现有大学英语教材关于中华文化的内容
目前大学英语教材课文内容大多选编自西方原版文章,注重英语语言知识与西方社会文化输入,缺少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的语言输出能力培养。鉴于这种情况,教师要根据现有教材,通过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方法,指导学生在输入西方文化的同时,体会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坚定文化自信心。例如,大学英语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是让学生学习和认识美国文化的《美国文化的五大象征》(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在 语 言 学 习 这基础上,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创造性模仿,作出祖国的优秀文化的象征如长城、戏曲脸谱、熊猫、书法等的文章或Presentation。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锻炼了语言知识的输出能力,又增强了他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进而更坚定了文化自信。
2、在大学英语教学资源中增添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
文学艺术作品是天然的语言与文化的载体,源源不断地给世人带来希望和信心、欢乐和抚慰,是实现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沟通交流的最好方式。蕴含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学作品,可以让世界上不同民族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加强沟通与交流,强化对人类共同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在大学英语教学资源中增添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正是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要达到的重要目标。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教教学大可以延伸至课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途径、多渠道地获取信息,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比如引导学生听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参加用英语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国传统文化活动,读关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英汉翻译作品,收看收听有关中国的中英文节目,报纸、电视电影等。通过这些课后听、读、看、说的活动,学生学习、体会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对中西方文化异同的认识,掌握了用英语交流沟通的技能,坚定了文化自信,为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也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教育教学将会直接影响我国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成绩。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又懂西方文化,还能进行英语教学的师资力量是少之又少的。因此,培育一批具备中西文化知识的教育教学团队势在必行。
1、教师应深入学习中外文化的精华,不断提升业务素质
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师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还是中西方文化的传播者。“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的文化素养、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程度对学生学习文化的兴趣和态度都有影响。给学生一桶水,教师自己得是一条河,而且还是有源头的活水,这样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培育时代新人的使命。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积极主动学习和积累中国文化知识,与相关专业教师交流,深刻理解中西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努力提高文化素养,从而使学生中西方文化知识海洋里“从而游之”,使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2、大学英语教师要担负起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在马克思的话语中,交往是涵盖一切社会关系的最为广泛的概念,他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这其中,物质生产性的交往是其中的基础,而文化的交往则是其附加形态。然而,无论是生产性交往,还是文化交往,它们都通过相同的方式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各个国家的世界意识。
文化自信的成熟离不开文化的跨界交往。大学英语教师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承担课堂上的“文化”传道授业解惑者,还要勇于担负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文化使者”时代责任。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是世界语言,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凭借深厚的英语语言文化功底,通过翻译、讲座、文章、视频等媒介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学术中的中国”、“文学艺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传播中国文化,展现文化自信。
主张文化自信,不是说只有中华文化是优秀的。《礼记》早就告诉我们:“学然后知不足。”《尚书》的说法是:“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从不要认为自身足够完满。学生应该大学英语课堂上学到对全球各国各地的文化必须持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积极态度,做到文化自信。
1、重视、珍惜中华文化长久而又丰富的历史存在
美国政治学家汉斯· 摩根索曾说过,“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同我们的实际情形一样重要。正是我们在他人‘心境’中的形象,而不是我们本来的样子,决定了我们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实践的理性表达和精神凝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不懈探索。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要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越是经济全球化,越是西欧、北美取得了人类文化某些优势甚至主流地位,我们越要加倍珍惜自己的文化成果,越要思考为何或异其趣的中华文化对人类发展的参照作用越来越大。
2、引导学生树立文化交流的平等意识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并非依靠穷兵黩武或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和影响力。在文化交往中,中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他者”出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逐渐丰富与拓展了“自我身份”内涵,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心理,明晰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并以此建构了坚实的文化自信。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既要主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学生需要着眼将来,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广泛吸纳、融汇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同外来文化的互动交流中得到丰富和发展,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做到文化自信。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语出自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2014 年5 月2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主旨讲话引用此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人才强文化才能强 ,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必然是一个文化兴盛的时代。大学教育要特别加大对年轻人才、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造就一批优秀的文化代言人,肩负起优秀文化的传承、生产、创造和传播的重要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