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意/山西师范大学
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在明朝初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权和巩固朱姓家天下的措施,从而奠定了有明一代的政治制度。内阁作为皇帝的辅政和政务咨询机构,为皇帝建言献策和起草诏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讲,内阁大臣们都是饱读诗书的儒家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内心里希望与皇帝共同治理国家,构建一种和谐的文官群体治国的局面,宦官作为与天子更近的内官,在明代已经形成一个体系严密的组织系统,不管是中央的宦官二十四衙门还是地方的镇守等内官,这些人有时候也免不了参与一些政务活动,并进而对于国家的大政方针施加影响,这样就势必产生以内阁为代表的文官集团与宦官集团的对立与统一。
纵观正德一朝的历史,可以把内阁与宦官的关系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武宗即位到刘瑾被杀,是双方争斗并最终宦权大大超过阁权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正德六年到武宗去世,是宦官与内阁势力平行,且最后出现内阁联合宦官稳定朝局的阶段。到嘉靖即位以后,嘉靖帝大力整顿内阁,削弱宦官势力,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受到了正德时期的内阁与宦官的这种关系变化的影响才实行的。
明孝宗在其统治的十八年时间里,能多次实行缓和阶级矛盾的宽仁政策,尽管也有孝宗沉迷道教宠幸佞幸的弊政,但总体上弘治时期是明代中期相对平稳的时期,他去世以后,皇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正德帝,孝宗在弥留之际为了不让新皇帝以后荒废政事不学无术,特意嘱咐以刘健为首的内阁大学士们,说:“先生辈輔导良苦,东宫聪明,但年尚幼好逸乐,先生辈常劝之读书,辅为贤主。”刘健谢迁等阁臣表示一定要辅佐新君以成正德之治。但是正德帝继位时只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天生贪玩好动的本性不可能一下子在顾命大臣的教导下得以改变,更何况朱厚照在皇太子的时候,就经常与刘瑾等宦官嬉戏玩耍,关系处的十分融洽,而对刘健、谢迁等大学士提出的经筵日讲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言论是反感的。同样,刘健等大学士内心里怀着传统的知识分子那种辅佐新君治理天下的儒家道德伦理规范的心愿,看到宦官们干扰行政以及引诱皇帝整天嬉戏游乐的做法也是充满了愤懑,内阁大臣们希望皇帝能够远离这些宦官,一心一意上朝,举行经筵日讲处理政务以废革孝宗遗诏中所罗列的各种弊政,但是武宗和刘瑾等人我行我素,“左右佞幸内臣日导引以游戏之事,由是视朝寝迟。大臣科道累有章疏,皆不省”。因此从弘治十八年武宗继位到正德元年这段时间里内阁与宦官的关系处于对立状态。
正德二年(1507年)户部尚书韩文与郎中李梦阳则更进一步主张武宗要把“八党”诛杀以谢天下,双方的矛盾处于白热化状态,刘瑾等人得知以后,提前向武宗哭诉,武宗一时也心动,就把反对宦官的官员下狱,同时对于刘健等人多次提出的致仕申请也最终予以批准,相反把刘瑾等“八党”则是大加提拔,“令刘瑾入司礼监,兼提督团营兵马,设内行官校巡察,谷大用提督西厂官校巡察,张永等并思营务”。从此“由是权归谨等,势倾中外”。宦官权势大为增强。刘健谢迁致仕以后,李东阳成为内阁首辅,但李东阳其人与刘健和谢迁相比,在与宦官斗争这个问题上,他的态度较为缓和。其实,正德帝在最初罢免刘健、谢迁、李东阳等三位顾命阁臣的态度上,就已经表现出了倾向李东阳的态度,这一方面是由于李东阳是当时明代文坛茶陵诗派的代表人物,在文人群体中有较高的威信,如果连李东阳也罢免的话,当时的内外舆论都对新皇不利,另一方面主要还是李东阳与刘瑾之间的密切关系,“相传以谨素重其文名,故的不去。后人传谨于朝阳门外创造玄真观,东阳为制碑文,极其称颂”。李东阳是否真的为刘瑾写过碑文,尚无其他史料佐证,但是由此可见李东阳在驱逐八虎的问题上确实不是一个激进的反对者,这也使得刘瑾等人对他有一定好感。
李东阳担任首辅以后不久,刘瑾的党羽焦芳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身份入阁参预机务,虽说李东阳是首辅,但是各种国家各种事务,都依照宦官意思来办事,焦芳则冲淡了宦官在内阁中的“探子”角色,他与刘瑾表里为奸,“居内阁数年,谨秼乱海内,变置成法,荼毒缙绅,皆芳导之。裁阅章奏,依阿谨意,四方赂谨先赂芳”。阁臣焦芳不仅与刘瑾等宦官沆瀣一气,而且唯刘瑾马首是瞻,内阁有对宦官等不利的奏议,焦芳都会第一时间告知刘瑾,使得当时内外文武官员都是敢怒不敢言,首辅李东阳以及后来入阁的大学士杨廷和和王鳌梁储等则是委蛇避祸,对于刘瑾等宦官的干政行为没有提出明显激烈的反对意见。焦芳入阁以后,刘瑾党羽刘宇在焦芳的引荐下升为都察院右都御史,这样宦官又把科道系统控制在自己手里,另外,刘瑾党羽曹元和张綵都是一品大员职衔,真可谓权倾一时,内阁与宦官的关系完全处于一边倒的严重失衡状态,宦寺权力不仅超过内阁权力,而且内阁大学士们都依附于宦官,内阁被宦官所控制,无所作为。
虽然总体上说刘瑾专权时期,宦官权势超过内阁,但是内阁并不是说一点儿作用也没有,在宦官集团希望缓和与内外臣民矛盾的过程中,内阁以及六部的文官们也会向刘瑾等人提出一些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举措,刘瑾等也能够采纳,比如在正德四年(1509年),刘瑾以皇帝的名义派出官员对勋臣外戚的土地进行丈量,并将无粮之地照例起科,管理庄田之人尽数革去。还有,虽然张綵是依附于宦官的,但是张綵曾经建议刘瑾“今天下诸司官有馈送公礼物者,非取于官库,则敛于小民,取怨贻患,所当知之。谨遵大开纳,遂禁查馈遗者”。使刘瑾认识到贪污腐败的危害性,所以在此之后,他也实行过一些惩治贪污和禁止贿赂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当时贿赂成风的腐败现象。所以不能一概的认为宦官干政就是完全负面的,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求的一个更加客观准确的认识。
从正德帝即位到正德五年前后,宦官与内阁的关系处于严重失衡状态,那么在正德五年刘瑾被诛以后,内阁与宦官的关系总体上则是呈现出一种双方势力均衡的状态,并最终联合起来消灭佞幸稳定时局。
刘瑾、张永、魏彬、张锐等八个宦官虽然联合起来在正德初年的朝局中发挥过作用,但是内部彼此之间也是矛盾重重,尤其是刘瑾与张永之间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刘瑾骄横的野心逐步膨胀,张永也看不下去。正德四年(1509年),分藩在宁夏的安化王朱寘鐇以诛逆谨为名,公然起兵反叛,武宗派杨一请和太监张永前去剿抚,但是叛乱很快就被平定,张永在与杨一清去宁夏的路上,就密谋铲除刘瑾,最终还是武宗亲自下令将刘瑾杀掉,天下内外无不称快,刘瑾党羽焦芳、刘宇等相继赶出政治舞台,杨廷和、费宏、刘忠、杨一清等一批正直干练的官员进入内阁,给内阁逐步提高权力注入了活力。
虽然刘瑾被杀以后,但宦官的权力没有因此减弱,“张永用事,政仍在内,魏彬、马永成等擅窃威柄,阁部仍敛手而己。”不过因为有了刘瑾的前车之鉴,宦官得到皇帝的宠信大不如以前,对内阁的控制力也在逐渐下降,内阁成员们也经常向皇帝提出一些建议,而且内阁也能对涉及宦官的一些问题公开提出反对意见,比如宦官张永除掉刘瑾以后,抓到一个有纹身的男子准备以已故太监刘永诚的例子来乞求封侯,杨廷和已是内阁首辅,他说“永诚从子聚自以战功封伯耳,且非永诚身受之也,乃止”。实际上正德后期的一系列有关军政和救济等政策的执行,主要是在内阁与宦官的互相支持,得到皇帝批准才实施的,特别是张永与杨一清在共同诛杀刘瑾问题上,两人有了高度的默契,杨一清在正德十年四月入阁,并对当时明朝的北疆和蒙古问题提出不少建设性的建议,在具体实行的过程中受到宦官的阻力相对较少,使得内阁的地位和权力在这一时期开始逐渐上升。
武宗并没有因为诛除刘瑾而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反而照旧天天嬉戏游猎,荒淫无度,宠信番僧。不久又重用了边将出生的江彬。从正德七年(1512)开始,武宗对钱宁和江彬为代表的佞幸势力大加宠幸,随着这一批人地位和权力的提高,他们与宦官内阁等其他政治团体的矛盾也随之出现,以至于内阁和宦官最后在武宗病逝以后,征得慈寿皇天后的同意,联合起来铲除了手握重兵的江彬集团。江彬在镇压农民起义时,面部曾经中三箭,有一箭甚至穿过耳朵,但他拔出再战,武宗听说后,把他召来,并与他大谈兵法,武宗十分高兴,立刻就提拔江彬为锦衣卫都指挥佥事。他为了满足武宗巡游打仗的心愿,在宣府造了一座镇国公府,把豹房里的美女、乐工、番僧等所有人搬到这里以尽情满足武宗的享乐,他还积极鼓动武宗出巡北方,正德十二年(1517年)开始,到河北宣府巡游,后又到山西大同、太原、榆林等地,所到之处,抢夺美女,压榨地方官钱财,搞得地方一片骚乱,不过在正德十二年九月,武宗还率兵与蒙古骑兵在山西应州发生过一战,虽然明军损失惨重,但武宗为炫耀自己的武功,大加赏赐,应州之战在一定程度上也挫败了蒙古侵扰明朝的锐气,这对于稳定北方边防具有重要的意义。整个北巡途中,江彬等佞幸从未离开皇帝一步,武宗对江彬宠幸程度超过了宦官,而对于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大学士们提出的反对北巡建议,根本不予理会,这样使宦官和内阁共同的政治敌人就是江彬等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武宗去世以后,当时“彬犹豫未决,于是廷和谋以皇太后旨捕彬,遂与同官冕 纪及司礼中官温祥等人谋,张永伺其意,亦密为备”。内阁和宦官联合起来诛灭了江彬等人,稳定了政局。在正德后期,由于皇帝宠幸江彬等人,内阁的作用和地位也在逐步提高,宦官的权势基本上未变,从而在正德五年到武宗去世时候,内阁与宦官的关系总体上处于势力均衡的状态。明世宗即位以后,他对内阁和宦官的关系地位有十分清楚的认识,在嘉靖初期,他在张璁等人的协助下,对明代的中央中枢决策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进一步提高内阁的地位,削弱宦官集团的势力,力主做到还权内阁,使嘉靖时期出现了明代历史上内阁权力大涨而宦官权力减弱的局面。
内阁和宦官的权力关系变化始终处于皇权的绝对控制之下,这与中国古代史上其它朝代出现的宦官专权与权臣专权是不同的,尽管武宗不理朝政,但是朝廷大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刘瑾等宦官在正德初期得以干政并且挤压内阁地位和权利的做法就是有皇帝的支持,最终刘瑾集团覆灭也是武宗亲自下令诛杀的。同时在正德后期,江彬等人的权势大涨使得他的对立面宦官和内阁必须联合起来反对他,这样才可以维护内阁和宦官两大政治集团的根本利益,那么在联合过程中,内阁的地位也是慢慢提高,逐渐改变了正德前期内阁受制于宦官的被动格局,这一趋势可以说到了嘉靖朝发展的更加明显。所以说内阁和宦官这两者此消彼长的发展和权力的转换,完全取决于皇权,都是皇权的外延和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