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虹 重庆师范大学 401331
目前对欺凌的研究关注外显欺凌态度,通常使用量表进行评估,了解外显欺凌态度和欺凌行为的相关性。这些研究表明大多数青少年对欺凌行为持消极外显态度,只有少部分持积极外显欺凌态度。此外,儿童和青少年外显欺凌态度和他们的欺凌行为存在相关,尽管如此,有些研究表明儿童的外显欺凌态度只能较小的预测欺凌行为,特别是考虑到欺凌是一种不被社会接纳的行为,外显欺凌态度很容易受到社会期望等因素的影响。
汪伟研究大学生内隐助人态度以及其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发现不管是阈上或是阈下启动,内隐态度都能对被试的之后助人行为产生影响,内隐态度能够较好的预测助人行为,即积极的内隐助人态度能使人们表现出更高的助人水平。这一研究表明了内隐态度可以很好的预测外显行为。
假设1:中学生外显欺凌态度与欺凌行为存在相关。
假设2:中学生内隐欺凌态度和欺凌行为存在相关,内隐欺凌态度能够预测欺凌行为。
对某市一所中学校学生采用问卷筛选抽取了78名学生参与调查和实验,其中有36名女生、42名男生,年龄均在15到17岁之间。
Olweus关于欺凌行为的自我报告;Salmivalli和Voeten在2004年编制的《外显欺凌态度问卷》;用Inquisit5进行编程,使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标准IAT测验范式,分为7个步骤。刺激为白色背景下的绿色字体,通过计算机键盘操作实现,反应键设定为“E”和“I”键,要求被试快速准确的做出反应。反应时大于3000ms记录为3000ms,计算机自动记录反应时和正确率,使用7减去3就能得到内隐态度。
研究显示约占12%的中学生有欺凌行为;外显欺凌态度和欺凌行为存在显著相关;内隐欺凌态度和欺凌行为不存在相关;外显欺凌态度直接预测欺凌行为,外显欺凌态度和内隐欺凌态度对于欺凌行为存在着交互作用。
(1)被试问题:增加被试量,挑选有代表性的被试,特别是重点关注既是欺凌者,又是被欺凌者的被试。
(2)研究关注的是总体上、情感上的内隐、外显态度对欺凌行为的影响,以后的研究可以关注内隐欺凌态度与欺凌行为的不同方面的关系。
(3)对于欺凌行为的测量只采用了自我报告,以后为了更客观、全面,可以再结合同伴提名、教师评估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