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书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1)
1985年,法国秘密安全局在水下布置的两枚炸弹炸沉了绿色和平组织的“彩虹勇士号”轮并造成了一名荷兰籍摄影师死亡。这一事件使得法国在南太平洋的核试验又一次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自1966年起,法国有报道的在南太平洋领地穆鲁罗瓦岛进行的核试验就有近100起。70年代起,反核运动在这一地区盛行,法国政府也因其坚持进行核试验的立场而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处于紧张关系之中。此外,法国政府与绿色和平的矛盾也由来已久。早在1972年,绿色和平就曾经派出过船只在穆鲁罗瓦岛水域进行抗议活动,并遭到法国海军的阻挠。在法国穆鲁罗瓦岛核试验地带,绿色和平的维加斯号甚至被法军突击队登船,船长麦克塔加特被打入院,一只眼睛险些失明。在绿色和平的频繁抗议和国际舆论压力下,法国政府最终让步,于1974年宣布停止在南太平洋的大气核试验。
1985年,绿色和平又准备派出“彩虹勇士号”前往这一海域,抗议法国预定于秋季进行的核试验。彩虹勇士号于7月3日到达新西兰的奥克兰港,三日后便被法国特工炸毁,此事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太大的注意。但两天后,新西兰警方拘捕了持瑞士假护照的一对“夫妇”。7月26日,新西兰警方又发出了对与此案有关的“卢维亚芬”号帆船上的三名船员的逮捕令。迫于新西兰与国内舆论压力,密特朗总统于8月8日要求法比尤斯总理对这一件事进行调查,27日法总理宣布要求国防部长纠正国外安全总局工作中的严重失职情况。但事情远未能平息,多家报纸披露此事系法国国外安全局特工受上级指使所为。有关负责人无法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也使得政府日渐陷于被动。反对派利用媒体煽动民意,要求查清真相并公之于众,执政党人也觉得事情拖下去带来的政治后果不堪设想。
在此背景下,密特朗于9月19日下令更换外国外安全总局局长,次日国防部长埃尔尼提出辞职。22日,法比尤斯总理正式承认“彩虹勇士号”是国外安全总局的人所炸。最终,法国和新西兰就奥克兰爆炸案达成协议,由法国总统向绿色和平组织正式道歉并支付了700万美金的赔款,新西兰将两名法国特工押送到法国南太平洋军事基地服役。
纵观1966年到1985年,南太平洋反核呼声不断,绿色和平抗议频繁、步步紧逼,法国政府的倾向也从一开始的部分让步到最后态度坚决,并最终制造出炸船事件。不可否认,1985年的“彩虹勇士号”事件对法国政府造成了巨大影响,有的反对派人士甚至将其称为“法国的水门事件”。它使得法国政府十分被动,不仅法国的形象和声誉在全世界遭到了损害,其与新西兰等太平洋国家的关系也进一步恶化,南太平洋的反核浪潮也随之日趋高涨。这不禁使人疑惑,在南太平洋的紧张形势下,明知道可能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又有悖于西方价值观甚至违背了法律,法国政府为什么还要默许情报部门使用炸船这样强硬的手段?1985年的“彩虹勇士号事件”又缘何发生?笔者希望从环保理念与国家利益两大要素的冲突角度来分析。
进入20世纪,环境问题已经在事实上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现实威胁了。尤其是在发达国家,战争、核试验、核军备竞赛不仅浪费资源,更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1962年,《寂静的春天》一书的发表,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和《人类处在转折点》两份报告,首次提出了全球人口、工业的快速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生态学的普及、民众环境意识的提高,以及波澜壮阔的环境保护运动都对国家执政者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为了缓解这种压力,顺应时代潮流,西方国家首先出现了一股环保浪潮,不管执政党还是在野党,都先后被迫高举环保旗帜。1970年的第一个“地球日”标志着世界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开始。同时,环保主义和核军控运动的关系也日益密切起来,核试验以及核军备竞赛作为威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与谴责。
绿色和平组织正是在西方社会这种环境运动、行动主义、反主流文化运动交织的背景下出现并壮大的。从其名称中不难看出,“和平主义”是其主要意识形态之一。绿色和平致力于追求一个无核世界,它主张裁减军备,强烈反对核试验、核军备竞赛和核战争,从成立之日起就一直站在反核反战的第一战线。从其许多次反核示威活动中也可看出,绿色和平一直深信“行动比说话更具有影响力”的理念,相比于语言上的抗议,其更愿意通过积极策划各种“非暴力的直接行动”来揭露环境问题。
从国际环境看,当时正处于冷战中的“新冷战”阶段,两极格局下美苏竞争激烈,但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凸显。战后受到削弱而不得不依附于美国阵营下的西欧经济、军事实力上升显著,要求保障自身安全和维持大国地位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法国正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独立防务一直是法国全球战略的基础,1958年戴高乐总统执政时,就强调要奉行独立自主和具有“民族特色”的防务政策,核心是发展独立的核威慑力量。戴高乐在1960年10月甚至毫不避讳地说:“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核威慑手段,否则我们就不是一个欧洲的强国,不是一个主权国家,而只是一个被纳入一体化的卫星国。如果不打破美、苏的核垄断,世界将永远是两个超级大国的天下。”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也不断强调,法国必须保证自己独立的核防务力量并“保证自己支配这种力量的权力,这是法国独立地做出自己决定的保证。”现实政治使法国政府认识到,核力量是本国防务的“最终依靠”,法国正是依靠着自己独立的核力量才阻止了苏联的核威胁和避免过分依赖美国的核保护,在两极世界中保持相对独立和特殊的地位。这也说明在核时代,一国拥有核力量的政治作用远超过了军事作用。正是鉴于独立的核力量在法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即使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法国政府也从未动摇过继续在穆岛进行核试验的决心。
一方面是国际社会波澜壮阔的环境保护运动和主张停止核试验的强烈呼声,另一方面是主权国家维护本国安全,绝不放弃核试验的坚定态度,这种截然的对立和结构性矛盾必然会引发激烈冲突,1985年的“彩虹勇士号”沉船事件也由此发生。纵观整个事件及其背景,我们可以将冲突发生的原因归纳为表层、中层和深层三部分。
首先从表层看,绿色和平作为一个相对激进的环保组织,其“非暴力的直接行动”这一行动纲领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攻击性”。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绿色和平与法国政府的矛盾由来已久。1972年绿色和平在穆鲁罗瓦岛进行的抗议就曾遭到了法军的阻挠,但在绿色和平频繁的抗议和被调动的舆论压力下,法国政府还是做出了一定的让步,于1974年宣布停止在南太平洋的大气核试验。1985年,绿色和平准备继续在穆岛抗议示威,要法国取消在那里的包括地下核试验在内的全部核试验的要求显然进一步触及了法国政府不可让步的核心利益。此外,非政府组织和国家政府所代表的利益覆盖面显然是不同的。非政府组织既不以整个社会或者国家民族的代言人自居,又不依从许多世俗惯例,有的非政府组织更天然是政府的对立面和批评者,他们只以社会部分成员的要求作为存在根据。而政府通常以全民族的利益和要求作为合法性的基础,反映的是正统习俗的观念,在国际外交上,以全民族的利益为压倒一切的目标,所以它本能地拒绝他认为的少数成员的“偏好”、批评或是呼吁。法国政府和绿色和平组织的这种冲突也就自然会出现。
更进一步分析,双方实力的悬殊是法国政府没有采取妥协或者继续协商而是决定使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因。尽管20世纪70年代后,环境问题已经演变成国际社会所不能忽视的政治问题,加上生态学的普及和民众环境意识的提高,不断壮大的环境运动给了政府很大的压力,但它们毕竟还是少数派,不可避免地处于弱势地位。正如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统治阶级的暴力机器,国家垄断了在国内合法使用暴力的手段。双方实力差距过于悬殊,代表整个国家力量的法国政府对这些少数派做出进一步示弱或者妥协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而整件事发生的根本原因及其反映出的现实告诉我们,在当时,环境保护理念并未凌驾于主权和国家利益之上,人类中心主义仍占据着主导地位。这里的“人类中心主义”指的是人类活动所追求的全部和唯一的利益,归根到底是人类自身的好处和需要,人类不会为了任何非人类的动物、植物或生态体系去做任何事情,除非它们适合了人类的某种需要。这一点在主权国家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当环境保护仅仅涉及到一些比较有技术、工艺层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时,政府显得比较慷慨大度。而一旦环境保护涉及到了比较敏感的国家安全、军事政治利益等时,主权国家的行动就变得谨慎而有敌意了。换句话说,当主权国家面临国家利益与生态保护的抉择时,前者必然会被放在首要考虑位置。可以肯定,法国的防务政策和继续在南太平洋进行核试验的基本方针是不会改变的。不仅仅是法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对法国核试验的强烈谴责从根本上看也是因为法国的核试验损害到了他们的切身利益而少有出于保护自然权利的视角。这件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虽然环境主义、环境运动有了很大发展,但人类中心主义仍然的主流地位依然难以动摇。
尽管如此,从结果看来,1985年彩虹勇士号事件使得法国政府受到了巨大损失,在其国际声誉、地位甚至是外交上都造成了不小的打击,而对绿色和平来说却是它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绿色和平因此而轰动一时,大大增加了其在全世界的知名度,也为它赢得了公众的同情,并极大地鼓舞了环保人士的斗志。其后几年,绿色和平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其实,环境保护运动和环保主义思潮也在这种不断斗争中广泛传播并进一步发展壮大。
总之,“彩虹勇士号”的沉没是环保主义和国家利益相冲突的结果,通过对当时生态思潮和政治背景的层层分析,我们可以初探事件背后纷繁复杂的利益、观念与力量的博弈。20世纪70、80年代的环境主义运动的浪潮以横扫西方的速度发展,却也面临来自各方面利益相关体的阻碍,包括环境运动自身也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如何在生态理念与国家利益中寻找平衡点,始终是一个困难的命题,我们既需要对传统国家主权观进行修正,也不能忽视对环境主义运动的开展进行规范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