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个人记忆与历史叙事

2019-11-14 03:09广西北部湾大学广西钦州535000
电影文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路人甲许鞍华小人物

陈 果(广西北部湾大学,广西 钦州 535000)

电影《明月几时有》是导演许鞍华执导的一部抗战主旋律电影,电影以我国抗战史上著名的东江纵队护送八百名文化名人安全撤离香港这一历史事件为开端,主要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日本侵略者占领香港后,小学教师方兰、方母、游击队长刘黑仔、方兰男友李锦荣和少年游击队员彬仔等一群小人物顽强抗日的热血故事。该电影是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献礼影片,荣获了第三十八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奖。然而,遗憾的是,《明月几时有》的票房表现差强人意,观众口碑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持正面观点的人认为《明月几时有》突破了抗战题材电影的传统叙事手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持负面观点的人认为该剧故事一般、人物性格不够突出、节奏拖沓、剧情十分松散。究其原因,《明月几时有》并未像其他商业大片那样情节跌宕起伏、制作场面宏大,不能迎合影视快餐文化的需求是电影票房不理想的原因。不过,正是如此,才是许鞍华导演作品的最大特点——淳朴,文艺,不妥协,不张扬。其正是利用个人记忆与小人物的视角完成了对历史的书写,文化价值非常大。

一、个人记忆与小人物视角

纵观我国电影史,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多如牛毛,表现手段更是丰富多彩。这些影视作品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抗日题材电影,书写了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的坚韧不屈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如《百团大战》《地道战》等,塑造了可歌可泣深入人心的英雄角色,人物特点鲜明且嫉恶如仇,是十足的大英雄形象。又如电影《南京! 南京! 》和《金陵十三钗》等,以深度刻画人性来反思战争带来的伤害和灾难,具有非常深刻的警世作用。

从抗战胜利以来我国抗日电影可以粗略地归纳出五种形式,分别是:(1)平民史诗抗战电影。这类电影人物角色众多、拍摄场景巨大、时间跨度长,以描摹抗日战争背景下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与顽强抗争为叙事主体。(2)抗日传奇电影。这类电影具有戏剧性强、正邪分明的特点,剧情跌宕起伏,注重对抗战传奇人物的刻画,是最受欢迎的抗战电影形式之一。(3)改编电影。这类电影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往往以宏大的场面、惨烈的牺牲和战争的残酷完成叙事,讴歌我国抗日英雄的同时,也对侵略者带来的惨绝人寰的杀戮予以最猛烈的抨击。(4)战争喜剧电影。这类电影剧情相对轻松,情节理想化,导致观众对战争残酷性的感受和认知下降,同样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抗战电影类型之一。(5)反思类电影。这类电影与传统抗日电影黑白分明不同的是,其单纯以抗战为故事背景,从而展开对人性和战争的思考,导演的个人风格和对事件的解读在这类电影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众多的抗战主旋律电影中,《明月几时有》别出心裁地开辟了抗战电影的另类艺术表达形式,其既不属于以上五种形式的任意一种,又不能严格地归纳成一种新的表达形式。电影从个人记忆、小人物视角和女性角度表达了日本占领香港时期中国人民的人文情怀和时代美感,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不屈斗争的民族精神被许鞍华以一种简单委婉的方式于生活细节中娓娓道来。

梁家辉饰演的老年彬仔是一位普通而忙碌的香港计程车司机,电影以对彬仔的访谈为开端,并令其个人记忆和口述贯穿整部电影,该种电影刻画方式十分巧妙地将整部电影看似松散的剧情连接成一个整体。彬仔的口述和个人情绪的变化等,直接推动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彬仔犹如一位邻家老者一般的娓娓道来,提升了电影真实性的同时,也促进了电影情感的升华,让人感觉原来英雄的事迹就在我们身边,英雄再也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人物,让观众备感亲切,这是电影感染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另外,对抗战人物的刻画上,该电影摒弃了对著名抗战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刻画和重现,而是创造性地将一群最普通的小人物作为叙事主体,来描绘日军统治下时局艰难时期人民食不果腹的生活状态和沦陷区人民被迫苟且于敌人统治并进行不屈斗争的故事。

《明月几时有》从小人物的视角讲述日军侵华国土沦陷的时代背景下香港二度沦陷后众人抗日的历史事件。大时代小人物,而这个大时代是一个外敌入侵、兵荒马乱的时代,侵略者视人命如草芥,人民食不果腹,活下去甚至成为一种奢求。彬仔的回忆和口述、方兰的角色转变、方母从反对到自己亲自送情报、陌生人看到抗日传单后的微笑等都是小人物视角。“以小人物见大历史”是《明月几时有》的特色所在,摆脱了以往抗日主旋律电影宏大叙事和塑造可歌可泣视死如归的英雄人物的模式的套路。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小人物的行为和视角往往更能反映那个时代大部分人的精神面貌,一个民族的普通人更能表达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所在。这一点是这部影片在叙事方面的精华所在,无形之中拉近了历史事件和观众的距离。

如果说个人记忆穿插于电影之中,从小人物视角看时代背景下的平凡人的纪实风格是抗日主旋律电影表达手法的创新和本电影的特色,那么我们有必要对这种小人物的历史叙事方式进一步的剖析。

本剧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大量的场景和叙述等都来源于真实的文字记录和影像资料。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显然,所谓的高于生活的原因是事物经过艺术化处理,使观众获得了更加夸张的感官感受。而《明月几时有》却反其道而行之,但是观众的艺术感受却丝毫未减。历史叙事往往需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然而,同样是叙述历史,《明月几时有》则通过刻画平凡人与小人物讲述了那个时代人的悲惨命运和对侵略者的抗争。

二、历史叙事:时代背景下的平凡人

元·施惠《幽闺记》第十九出:“子不能庇父,君无可保臣。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意思就是说宁愿做太平盛世的狗,也不愿做战乱时代的人。在那个人命如草芥时代,对人性的刻画在抗日主旋律电影中往往是个性鲜明大义凛然或消极避世保全自我或叛变投敌做汉奸,英雄的光辉形象跃然于银幕上,汉奸猥琐的气质、黑恶的内心让人又恨又气。许鞍华导演的电影历来视角独特、风格别具一格,很难用传统的目光定位。《明月几时有》是典型的“许氏风格”电影,本剧对人物的刻画和塑造十分“另类”,离乱时代的平凡人是那么的真实,同时具有传统主旋律抗日电影不具备的特殊感染力,从而使观众对日军统治下香港沦陷区人民的悲惨生活、被迫苟且和内心的抗争感同身受。

(一)怕死的“英雄”

电影中方母(方姑的母亲)是一个十足的旧香港小市民形象,她自私、爱面子、胆小怕事,看到刘黑仔杀死的汉奸,不禁发出大骇之声;与茅盾夫妇谈判之前细心地整理妆容并准备了糕点,谈判破裂后怒形于色,并带走了糕点。当得知自己的女儿要离开自己去抗日,方母首先强烈阻止女儿的行为,认为女儿并非“英雄豪杰”,眼见阻挠不成方母气愤地对女儿说回来给自己收尸。也许是为了保护女儿,也许是受爱国主义情感的驱使,方母心甘情愿地做起了护送情报的工作。方母和阿四被捕后,方母反复叮嘱阿四要装作不认识自己,直到牺牲生命。此时的方母是崇高的,为了保护后辈,给后辈带来生的希望,方母甘愿牺牲自己。一个自私自利、虚荣心强且胆小怕事的柔弱女性,最终为了他人、为了崇高的任务而牺牲自己,属实令人感动。

实质上,方母这个人物角色,是一个能够反映女性面对战争和侵略所感所想的具有代表性的角色,是许鞍华导演在刻画人物角色上的匠心独运。方母的个性品质仿佛一无是处,不过,许鞍华却用细节让大家感受到方母性格的另一面:她将抗日的人称为 “英雄豪杰”,虽然她在阻止女儿,但方母自始至终都没有认为抗日是错误的,女儿不能抗日是因为能力不够,不能连累抗日的队友。方母是一个拼命保护女儿的伟大女性,是一个具有正义感却要在乱世活下去的母亲。方母最终为了抗日牺牲,前后强烈的反差,更能凸显方母的伟大和抗日英雄的鲜活。原来英雄也怕死,原来英雄有时候也贪小便宜,原来英雄可以有这么多“缺点”。方母、方兰、李锦荣、刘黑仔等角色人物存在各自不同的“缺点”,正是这种写实,正是这种刻画英雄也怕死的手法,使电影角色更加鲜活真实且贴近生活。

(二)路人甲的微笑

也许是导演的刻意安排,也许是导演的无心之举,“路人甲”角色可谓本剧的锦上添花之笔。与主角不同,路人甲角色可能不会得到大家的特别注意,但本电影对其的安排可谓独具匠心。

夜幕笼罩下的香港,灯光暗淡,四处无人,方兰和战友二人趁着月色挨家挨户发放抗日传单。此时的香港正如这夜幕一样,处处是黑暗,压的人喘不过气来,也许只有点点的灯光才能给受尽沦丧之苦的人带来点点的希望。方兰二人挨家挨户拉门铃放下传单,也许这就是星星之火。路人甲角色应声开门,疑惑地捡起了抗日宣传单,没有一句台词,连肢体语言都很少;不过当看到宣传单的内容,路人甲角色发出了无声的会心一笑。路人甲角色其实就是沉默的广大人民的一个缩影,笑中包含了希望、认同、支持和对敌人发自内心的抵抗。

许鞍华导演对这个小角色的刻画,与本电影众主角的刻画相辅相成,从正面和侧面表达了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面对外来侵略发自内心的抵抗心理,是战争电影中时代美学、人文美学和精神美学的一种重要表达手法。

(三)苟且的查宪员

日军统治下的香港,查宪员是基层的核查员,是侵略者统治的最底层工具,人们常称之为“汉奸”。以往的抗日主旋律电影往往为了营造电影效果而将这类人刻画为奸恶丑陋之徒,他们甘心做侵略者的爪牙,欺压老百姓。然而,《明月几时有》并未采用这种方式,查宪员也许并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之人,他们大部分只是在乱世下苟活而已。

汉奸、普通人和英雄在本电影中的界限并不是十分的泾渭分明,这样的艺术刻画手法是本电影的特点之一。以人物的正邪特性为界,可将电影中被统治下的人物角色分为四类:甘心做汉奸的人、苟且做汉奸的人、普通人、英雄。苟且的查宪员在本剧中主要存在两个片段,方兰在码头的传单被发现和方母的传单在码头被发现。查宪员在方兰的包裹中发现了抗日宣传单,面露惧色,但并未声张,并担心周围有埋伏而让方兰赶紧离开。影片通过两个稽查员极其不协调的动作和几乎扭曲的面部表情,侧面告诉大家也许这两个汉奸只是想活下去。在第二个片段中,“颇具正义感”的稽核员十分生气地告诉方母,这个东西被日本人知道要杀头的,随手把宣传单扔进了海里。很显然,查宪员不想让日本人发现传单,在他的立场上,这样做会挽救方母的生命。苟且的查宪员与路人甲的微笑异曲同工,是电影不可缺少的作料,反映了离乱时代下的众生百态和悲惨的命运。

三、结 语

《明月几时有》是抗日主旋律电影的一次创新尝试,摆脱了以往抗日电影的“套路和束缚”,虽然很难将其定义成一种全新形式的战争电影,但是其艺术价值仍旧值得业界探索和深思。《明月几时有》虽然具有戏剧化成分,但其依然可以称为一部纪实电影。在许鞍华的电影视角下,表达反抗不一定要勇敢冲锋、视死如归,有时候一个微笑就可以;小人物、小角色同样可以见证大时代。跳脱对抗日传奇英雄的刻画,转而塑造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平民英雄,在当前人民普遍反感抗日神剧的时代,《明月几时有》无疑给抗日影视作品的进一步创作提供积极的创意来源。

猜你喜欢
路人甲许鞍华小人物
如何让人物从“路人甲”变成“主角”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你算得出甲能喝几瓶汽水吗
许鞍华:年轻人失去了什么?
论许鞍华电影中的城市日常生活空间
许鞍华: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自觉继承者
《我是路人甲》横店漂流记
《玉观音》与别样许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