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主旋律电影的另类书写

2019-11-14 03:09湖北医药学院湖北十堰442000
电影文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阿四许鞍华抗战

聂 淼(湖北医药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抗日主旋律电影《明月几时有》是香港导演许鞍华的又一部力作,该电影是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的献礼片,荣获第三十八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奖。电影中,“许氏特色”一如既往的呈现,独特女性视角的叙述方式,使《明月几时有》呈现出了与以往抗战主旋律不同的另类书写模式。因而,虽然本电影的票房表现不尽如人意,但《明月几时有》仍可为主旋律电影的创新和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一、主旋律电影的新思路

主旋律电影是指能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历史重大题材影片和与普通观众生活相贴近的现实主义题材、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人生的影片。主旋律电影往往存在以下几个特征:(1)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2)国家政策支持与引导;(3)体现文化价值观;(4)表达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思想;(5)积极地表现历史或现实。

抗日战争主旋律电影是我国主旋律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主旋律电影在我国有很长的创作历史和群众基础,我国第一部抗战主旋律电影是1947年由蔡楚生、郑君里导演并编剧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时至今日,抗日电影的数量已经不计其数,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促进了人们对抗战历史的了解。依据电影的艺术表达手法和所要讲述的内容可以笼统地将抗战主旋律电影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第一类,传奇传记形式的红色经典电影。这类电影完全由编剧创作或者根据历史原型人物和事件进行再创作,具有戏剧性强、情节引人入胜的特点,剧情跌宕起伏,注重对抗战传奇人物或事件的刻画,是最受欢迎的抗战电影形式之一。代表作品有《铁道游击队》和《梅兰芳》等。

第二类,真实历史改编的电影。这类电影改编自真实的重大历史事件,往往以宏大的场面、惨烈的牺牲、战争的残酷和表达敌我双方你死我活的情势完成叙事,讴歌我国抗日英雄的同时,也对侵略者带来的惨绝人寰的杀戮予以最猛烈的抨击。代表作品有《血战台儿庄》和《七七事变》等。

第三类,战争喜剧电影。这类电影剧情相对轻松,情节理想化,导致观众对战争残酷性的感受和认知下降,不过电影对悲情的渲染效果也往往能让人笑中带泪,娱乐性相对较强,同样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抗战电影类型。代表作品有《举起手来》《厨子戏子痞子》和《巧奔妙逃》等。

第四类,平民史诗抗战电影。这类电影人物角色众多、拍摄场景巨大、时间跨度长,以描摹抗日战争背景下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与顽强抗争为叙事主体。代表作品有《地道战》和《地雷战》等。

第五类,反思类抗战电影。这类电影中,抗战作为故事背景出现,导演希望带给观众的,不单单是对惨绝人寰的战争的还原,更多的是对人性的刻画,以及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的抨击。此类电影中,电影创作者对抗战事件的解读表现强烈。《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和《色·戒》等是这类电影的经典的代表作品。

许鞍华导演一贯以朴实的现实主义表达手法为特点,其作品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看似不加修饰的表达手法处处展现真实的生活,善于用朴素真实的生活镜头表达电影的主题。同样,作为抗日主旋律电影的《明月几时有》是典型的“许式风格”电影。从《明月几时有》的表现手法和讲述内容上看,很难将其严格归为以上五种主旋律抗战电影的任何一种,但是将《明月几时有》看作一种全新的主旋律抗战电影表达形式又十分的勉强;本电影的表达手法十分的“另类”,电影以闪回老年彬仔的个人回忆和一群小人物的演绎,从女性的角度表达了日本统治香港时期中国人民的人文情怀和时代美感,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不屈斗争的民族精神被许鞍华以一种简单委婉的方式于生活细节中娓娓道来。

在《明月几时有》中,很难看到以往的抗日电影或影视剧的“套路”和约定俗成的规矩:没有炮火纷飞的战场,没有敌我双方的殊死搏斗和尔虞我诈,更没有我方战斗人员以1杀100的神剧场景,许鞍华导演为我们呈现了主旋律电影的另一种表达形式。电影摒弃了属于战场的血雨腥风,转而以平实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群小人物为了活下去、为了反抗侵略热血而平凡生活着的故事。在写实的镜头下,个人七情六欲被深度剖析,人性弱点被真实呈现,英雄也有缺点是有血有肉的,汉奸有时候也可以不那么令人憎恶,小人物、小角色同样可以见证大时代。

二、另类的人性之美

对人性的刻画是任何主旋律电影塑造人物的重中之重,这也是电影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古今中外才出现了许多深入人心获得广大人民喜爱的或者憎恨的屏幕角色。以往的主旋律电影对人性的刻画十分鲜明,《明月几时有》对于人性的刻画和人性之美的表达别具一格,令人印象深刻。以往主旋律电影对人性的刻画往往会出现传奇色彩,要么完美无缺视死如归,为了革命的胜利可以自我牺牲,表现出了勇敢的大无畏精神;要么大奸大恶贼头鼠脑,甘做敌人的走狗,欺压百姓。而许鞍华导演镜头下的人性,除了讴歌赞扬英雄豪杰之外,真实的人性之美贯穿整个电影。

许鞍华导演对人性的刻画体现了其朴素的现实主义纪实的创作手法。电影《明月几时有》是典型的纪实电影,对人性的刻画从来没有逃避人性的弱点,人有七情六欲,对于人性弱点的艺术表达并不影响角色的英雄形象,反而使观众更能接受这个平凡的有血有肉的英雄。电影中,方母的形象前后差距巨大,但并未影响方母被塑造成一个伟大的女性角色。情报员阿四,看起来并不十分精明能干,甚至还有点“傻”,但这并未影响阿四革命同志的身份。

“另类”的人性之美是《明月几时有》献给观众的最大精神食粮。小学教师方兰,从普通的小学教师最终转变成革命志士,是进步青年一腔热血投身革命的爱国情怀之美。抗日传奇刘黑仔痛杀日伪汉奸,他嫉恶如仇,是反击侵略的大英雄之美。市侩自私的方母,为了护送情报和保护后辈的生命,勇敢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是伟大的母性之美。置身敌营刺探情报的刘锦荣,忍辱负重,受尽屈辱,是男性的忍辱负重之美。

除了主角,本剧对配角的刻画同样使电影增添了几分人性之美。方兰与队友趁着夜色发放抗日传单。一个没有姓名的角色,疑惑地捡起了抗日宣传单,没有台词,不过当看到宣传单的内容,发出了无声的会心一笑。此人其实就是沉默的广大人民的一个缩影,他的笑也许是他看到了赶走侵略者的希望。方母与阿四送情报的过程中,稽核员发现了方母的抗日宣传单,十分生气地告诉方母,这个东西被日本人知道要杀头的,随手把宣传单扔进了海里。很显然,查宪员不想让日本人发现传单,在他的立场上,这样做会挽救方母的生命。

三、战争中的女人们

许鞍华作为为数不多的著名女性导演,其作品和看待事物的角度充满了女性色彩。许氏作品往往会加入导演个人对特定年代和当时社会人文的理解与反思,而这种思想常常表现在小人物小角色身上。如许导的作品《女人四十》,讲述的是一位普通香港职业女性,在中年之时遭遇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但仍然笑对生活的故事。该电影看似是一个家庭伦理剧,却折射出许鞍华导演关于经历生活巨变的香港生活的人文关怀和深切思考。

古往今来“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战争似乎从来都是男性的事情,因此,大多数战争电影的视角和角色多为男性。旧社会,女性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战争中往往受到特别大的伤害,正如本电影中方母就痛斥日本人“抢花姑娘”。传统的观念中,女性处于只能在家相夫教子的地位,社会有关反对外来侵略这件事,并未对女性做出过多的要求。

女性视角的战争正是本电影的特点之一。电影中主要的女性角色分别是:方兰、方母、阿四、张咏贤和茅盾妻子等。方兰最初仅仅是一个小学老师,在刘黑仔杀死敌人的特务后,刘黑仔请求方兰帮忙转移茅盾夫妇和相关行人到指定地点,此时是方兰角色转变和投身革命的起点。此后,刘黑仔以两块点心邀请方兰加入革命队伍从事情报工作,方兰未作犹豫便答应加入,显然方兰是一个具有家国情怀的进步知识女性。电影中的另一个女性人物角色——富家千金地下党员张咏贤,为了革命最终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可见,抗战面前,从无穷富贵贱,大敌当前,即便是娇生惯养的富家子女,也勇于英勇就义。

方母(方兰的母亲)同样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伟大女性角色。方母这个人物角色承载着丰富的女性社会角色特点和女性情感。方母是四种女性角色的叠加体,即普通女性、母亲、妻子和伟大女性。

作为普通女性,方母十分讲究且爱面子又比较小气,与茅盾夫妇谈判前要整理发髻并带上糕点,失败后又生气地带走了糕点。因茅盾夫妇的不辞而别而生气的方母,在方兰提醒母亲茅盾夫妇的离开是自己占了便宜后,方母立刻喜笑颜开。此时,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市井女性角色。作为母亲,面对战争和生存压力,她的本能是活下去并保护好自己的子女。当得知女儿要去参加抗战,方母拼命阻止,这种行为源于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爱,在母亲的心里,女儿的安危甚至比国家的安危更加重要。方母作为普通女性和一位母亲,她爱面子、讲排场、自私、贪小便宜却母爱深重,这些本性似乎与战争无太多关联,但是这样一位女性能够为了抗战而付出所有,那便是一位普通英雄的不易。

作为伟大的女性,方母身上体现出了女性的崇高光辉。一个认为打打杀杀是别人的事并对两块糕点斤斤计较的人,最终为了护送情报并保护晚辈兼同伴的阿四献出自己的生命。那么,战争中的方母角色前后差异如此巨大,是否前后矛盾呢?不,并不矛盾。无论方母多么的自私自利且爱贪小便宜,方母自始至终从来都认为抗日是对的,她把抗日的人都归类为“英雄豪杰”,方母对日军的统治更是深恶痛绝,并怒斥日本人抢花姑娘。方母反对女儿加入抗日队伍的原因是,其认为女儿太瘦弱,并非英雄豪杰,死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连累革命的队友。当方母和阿四被捕后,为了保护阿四,方母拼命叮嘱阿四装作不认识自己。被日军殴打后,阿四关心地问方母是否疼,方母说“没有第一胎疼”,由此,许鞍华又巧妙地刻画了身为一位妻子和母亲,女性为繁衍后代所遭受的痛苦,此刻,方母这个人物形象变得立体且熠熠生辉。

四、结 语

《明月几时有》呈现出了一种主旋律电影不同以往的全新的表达方式,是主旋律电影创作形式的一次勇敢的尝试,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很可能是主旋律电影发展的方向之一。在众多以塑造男性英雄为主体的抗战电影中反其道而行之,以女性群体在抗战中的群像展现抗战的不易与艰辛,是许鞍华特有的女性视角和情怀使然,这使得电影的情感描摹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更加细腻,虽另类,却值得赞赏。

猜你喜欢
阿四许鞍华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许鞍华:年轻人失去了什么?
论许鞍华电影中的城市日常生活空间
许鞍华: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自觉继承者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讨债高手
《玉观音》与别样许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