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语文学科教学中,陈述性知识教学是学生透彻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也是助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语文名师课堂实录,探索新颖、多样的陈述性知识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掌握语文陈述性知识。
关键词:陈述性知识 语文学科 教学方式
语文学科的陈述性知识主要是字词、篇章、文学常识等“是什么”的知识。语文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陈述性知識的习得和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枯燥的陈述性知识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学者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但语文学科陈述性知识的掌握,关乎学生语文的基本功底。要让学生既是课堂主体又能掌握知识,教师就必须探索多样的陈述性知识教学方式。
一、整体感知,引发兴趣
语文学科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是认知与同化的过程,是将新学的知识融入学生的认知系统中,最后成为一个整体知识体系的过程。在语文名师肖培东《沙之书》的课堂上,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字、词和篇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促进语文陈述性知识习得的过程。正如肖培东教师所言:“助长,但不拔苗,不刻意地提升,才是自然的成长。”
在《沙之书》课堂之始,肖培东教师先就小说故事内容向学生发问,随后通过与学生的几轮对答,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准确概述,培养其概括能力。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兴趣,在学生回答后并不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多次对话带领学生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所学的内容,引导其充分认识主要教学目标以及学习发展的方向。在此过程中,陈述性知识通过教师给予的提示呈现出来,学生因此能在课堂上快速、集中、准确地把握重难点,积极进行内容探究、主动获取相关知识。
二、运用策略,加强记忆
学生掌握陈述性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其中的每个环节都为后期知识的整合和运用奠定基础。语文课堂通常是将以前学过的陈述性知识与当前课堂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这些知识之间具有关联性和连贯性。教师应在课堂中扮演先行者的角色,在学习新知识之前,通过提问旧知识、对比新旧知识和展示新旧材料等策略激活学生的旧知,并使旧知在新知的带动下重新被学习、巩固,实现新旧知识的相辅相成。
在《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课堂上,肖培东教师利用“课前三分钟”和学生一起朗读注释里的垤、施施、岈然、攒蹙、引觞和箕踞而遨等生僻字词,在随后的内容讲解时,再次提及这些词语并结合上下文进行解读。这样通过间隔一段时间进行回顾的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还能帮助其更为透彻地理解相关知识点,便于知识的迁移运用。学生虽是课堂的主体,但教师作为主导者可以用科学的策略,为学生识记陈述性知识提供便捷方法。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重拾旧识,将旧识中有遗漏、偏误的地方及时反馈,以便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弥补和纠正。
三、传授方法,灵活应用
知识的应用是知识掌握的最后一个环节。因此,语文教师在积极运用策略对学生进行知识加强和巩固的同时,还应关注其陈述性知识记忆方法的传授。
语文学科中的陈述性知识大都是些较长的句子和信息,这就需要提取关键点来简化记忆难度,简洁知识内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课堂上,肖培东教师通过文章中心句“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中的关键字“告”,从现实、沉疴、期望等角度,提取演讲稿中的关键信息,帮助学生记忆所告三事分别为“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这样一来学生所需要记忆的陈述性知识便能够和关键词、关键信息之间建立起不易被忘记的联系,并能够在以后的知识应用中通过关键词和信息回忆起整个知识的内容。
四、结语
语文学科的陈述性知识对于学生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具有积极作用。肖培东教师的课堂不仅营造了开放的气氛,鼓励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还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帮助学生复习旧知、巩固新知。所以,语文教师在学科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中,要倾听学生的心声,观察学生的状态,发掘、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和复习策略,传授、运用有效的记忆方法,以此来帮助学生对语文学科陈述性知识的习得。
参考文献:
[1]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
[2]周维维.语文导读中陈述性知识的陈述主体选择[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9(09).
[3]吴晓菲,李小菊.论语文教学中陈述性知识的作用[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06).
[4]徐永平.高中语文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方式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5]聂菲.高中语文教学中陈述主体对陈述性知识的影响[J].课外语文:教材教法,2015(03).
[6]张锦华.高中语文陈述性知识教学方式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7(15).
(作者简介:杜旭洋,女,硕士研究生,云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