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胜
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
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
中共重庆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时指出:“对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同志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健康、安全,对牺牲干部的家属要及时给予抚恤、长期帮扶慰问。对在基层一线干出成绩、群众欢迎的干部,要注意培养使用。”
脱贫攻坚一线既是磨砺和检验干部的“大熔炉”,也是考察和识别干部的“试金石”,更是干部干事创业和成长成才的“大舞台”。当前,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需要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也需要关爱激励、担当作为。
当好思想减负减压的“领路人”,让扶贫干部奔赴基层轻装上阵。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思想有包袱,工作就会受影响。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户脱贫、村销號、县摘帽”成绩斐然,但同时一些地方也暴露出部分干部背负着沉重的思想负担。面对应接不暇的督查检查、考核考评,一些扶贫干部当起填填表、算算账、答答问的“小学生”,少数变成见招拆招、处处留痕、疲于应付的“万金油”,个别还成为被当面指责呵斥的“出气筒”,长期处于重压力、高强度的工作状态。让基层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干事创业,首先要为他们思想减负。理论武装除倦怠情绪。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切实强化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扶贫干部头脑、指导脱贫攻坚实践,促使广大扶贫干部牢记初心使命,消除“疲劳综合征”和“厌战”情绪。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扎实开展扶贫干部能力素质培训,切实提高扶贫干部做群众工作和攻坚克难能力,增强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本领,杜绝扶贫干部自卑焦虑、无所适从心理。优化考核破应付状态。改进督查检查和考核评估方式,解决脱贫攻坚文件会议过多、督查考核过频、工作留痕过度等问题,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正把扶贫干部从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真正用脱贫工作实绩检验攻坚成效。
当好日常关心关爱的“知心人”,让扶贫干部扎根基层后顾无忧。人无后顾之忧,方能放手一搏。打赢脱贫攻坚战,扶贫干部是关键。面对脱贫攻坚伟大事业,广大扶贫干部舍小家、顾大家,与贫困群众一道,让一栋栋新房拔地而起、一条条山路蜿蜒盘旋、一个个产业开花结果,用血汗铸就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变化。扶贫干部为了扶贫事业敢打敢拼,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代价。这就需要注重人文关怀,让扶贫干部获得更多关心和爱护。经常性交心谈心。通过座谈交流、个别谈心等形式,加强与扶贫干部日常性的交心谈心,了解掌握其日常工作生活状况,收集分析其所需所想所盼,切实做好思想引导,助其振奋精神,为其加油鼓劲。定时性走访慰问。充分利用“国家扶贫日”和七一、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建立健全扶贫干部定时走访慰问机制,尽最大可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特别是涉及干部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的问题,让扶贫干部在扶贫一线安心、安业。实惠性后勤保障。认真落实扶贫干部津贴补贴、体检保险等各项保障待遇,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吃、住、行便利,切实让广大扶贫干部出行有安全、吃住有着落、病累可休息,促使其住得下、干得好,让实干苦干、群众满意的扶贫干部得到实惠。
当好干部成长成才的“铺路人”,让扶贫干部服务基层前程似锦。路不险不知马之良,任不重难识人之才。扶贫一线虽然环境艰苦、基础条件差、工作压力大,却是干部实践锻炼的阵地、成长成才的“摇篮”。脱贫攻坚越到后面,难度越大,越要付出更多心力,越有助于扶贫干部认识在基层深化、阅历在基层积累、能力在基层锻炼、才智在基层增长。曾几何时,存在年轻干部往机关跑、一线沉不下、基层呆不住的状况,影响干部队伍整体活力。在一些地方,个别扶贫干部也滋生“扶贫干部千千万、轮到提拔不沾边”等消极想法,这就需要为干部成长成才“架梯搭台”,让扶贫干部干事有奔头、有盼头、有想头。为担当者担当。按照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地为改革创新的干部撑腰、为担当负责的干部鼓劲、为受到诬陷诽谤的干部正名,促使干部迈开步子、甩开膀子,奋战在扶贫一线。使有为者有位。用好考核评价“指挥棒”,把好选人用人“方向盘”,坚持“以脱贫攻坚实绩论英雄”,真正把在脱贫攻坚一线作用发挥突出、工作实绩明显、群众满意度高的干部用起来,树立“基层实践长才干、扶贫一线出干部”的良好导向。充分运用通报表扬、举办事迹报告会、媒体宣传报道等形式,及时挖掘选树一批在脱贫攻坚中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先进典型,让社会崇尚榜样力量、礼敬先进典型,激先策后,鼓励和带动更多干部在扶贫一线干事创业、担当作为。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巫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