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兴宇 赵祯 柯鑫 李昕泽 西南民族大学航空港校区
回族的建筑及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回族的建筑工艺和建筑艺术风格展现出大量的中阿结合的特征。以回族清真寺为例,伊斯兰的建筑规格、结构、纹样及装饰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手法相融汇,其整体从内部到外部,都体现着回族的审美以及艺术追求。
元、明之交的时候,一些来自中亚和阿拉伯的商人与士兵在与中国其他民族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它依旧保持着伊斯兰信仰,其清真寺则采取了汉式佛教寺庙建筑的样式,例如纳家户大寺,与此同时,它们还保持着原有的特征。比如寺内建筑的组成结构,包括礼拜殿、浴室、经学教室、教长室和宣礼塔等;汉式佛教寺庙一般都是坐北朝南,而清真寺礼拜殿则是坐西朝东,另外礼拜殿因为它的使用性质所以对面积要求很大,它普遍采取将两三座汉式屋顶平行串联在一起的方式解决。
伊斯兰教建筑大多都表现出穆斯林对知识和信仰的热情。伊斯兰早期的时候,椰枣树的树顶既是呼唤穆斯林兄弟礼拜的登高点,后来形成了椰枣树状的电信塔。由于穆斯林礼拜前都必须沐浴净身,因此穆斯林家庭和清真寺都必须有沐浴室。
建筑艺术是伊斯兰艺术中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伊斯兰建筑由于它地区和年代的不同导致其形式各异,它对于端庄方正的欧洲古典式建筑和韵味不足的哥特式建筑来说,其风格奇想纵横,庄重而富有变化,雄健而不失雅致。另外,伊斯兰建筑中的穹隆闻名于世界各地,与欧洲的穹隆相比,其风格完全不同。在开孔也就是门和窗的形式上,一般都是尖拱、马蹄拱或是多叶拱,也有正半圆拱、圆弧拱,但后者只是在不重要的部分使用;建筑上面使用的纹样有动物纹样、几何纹样和文字纹样,这些在下面对纹样的描述中会详细说道。
回族的装饰纹样虽然在传入中国后受中国传统纹样影响,但回族伊斯兰教纹样的界定不是由“伊斯兰教”创作,是具有伊斯兰教文化辨识度的纹样,所以还是极大程度上保留了回族伊斯兰教教的纹样规律与绘制使用原则。
回族有一种宗教艺术元素与其他宗教极为不同,既对宗教中的崇拜对象的艺术。相比于其他宗教、民族中具象化的“神、物”,回族及回族伊斯兰教教所信仰的“安拉”,是不以具体的形象表现的。
回族伊斯兰教纹样大体上有三种形式:1.阿拉伯书法体,既以阿拉伯文字为主题,通过多样的阿拉伯书法字体将文字解构,利用大小对比、空间对比、聚散的方法,把文字转化为与装饰面相结合的美丽的花纹。2. 阿拉贝思克——阿拉伯式花纹艺术,这是一种利用植物元素为核心的花纹,该花纹多利用旋转与镜像,提取植物的形象,具有周期感和节奏感。形状和叶子、花相似的元素构成蔓藤花纹(抽象的卷草纹样)3.几何重复纹。
回族伊斯兰教艺术把注意力集中在几何、图案与对称方面。所以,回族在绘制几何模型的纹样时,往往会对某种基础图形做出辅助线以便接下来的工作。其基本形式名称以“哈特穆——苏莱曼”所著称,意为苏莱曼的封印。这种图形是回族伊斯兰教图样模型里出现最为普遍的形状。以八角星元素图案为例,先将一个圆形的图案做四次圆心45度对称,各自分别连四个相距90度的点,可得到两个重叠的正方形,将圆形去除,同时去除两个正方形内部重叠的线,即可得到一个“苏莱曼的哈特穆”。
回族伊斯兰教回族纹样中的镶嵌法是由不同形状的镶嵌板块为主要构成。镶嵌板块是以亮丽的色彩所构成的,绘制镶嵌纹样时,使用由经验得出的演变方法在图纸上绘制。举一个例子,一个八角星图案,他的中心是在圆的切线的垂直与水平的交叉点上,而圆恰好是一个12*12的子正方形的角。它在格子上跨越六个区隔。这种形状是借由画线这种方式而产生的,这些线段要么是沿着平行的一个区隔而达到格子的,要么是以一个区隔的45度随之而至的。
一个图案纹样的不同部分可以选取出来,只需简单的将这一部分不停复制,就可以构造出完整的图案。对于某些类型的对称图样模型,如其中一个角为60度的特殊菱形。这样的一个平行四边形区域就被会称为这个图样模型的单元,或重复单元。
通常情况下回族伊斯兰教装饰文案以大量的几何图案出现在很多其他形态物体上,例如:瓷砖、砖墙、木头、黄铜、智障、石膏和玻璃。也出现在毛毯上手稿和木制雕刻品上,特别是在门、屏风和演讲布道台上。尤其在建筑表面上他们更为凸显。
回族宗教建筑几乎被纹样完全覆盖。宗教纹样中的内涵在所见之处无时无刻不在指导信徒的行为准则生活方式等。同时在纹样的发展与传承过程中也促进了科学与回族伊斯兰教的融合,在建筑上体现出几何美感。在建筑历史上回族伊斯兰式的宗教建筑始终有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