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巍昆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十八大以来,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中,习近平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这一论述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以及党如何保持人民的血脉相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二,学习研究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要论述,有助于党发展、创新执政理念;第三,深入研究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以形成完整的理论,对于凝聚全民族力量,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中能够完成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有着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蕴含着无限智慧哲理的富矿。先秦时期,“民本”思想被诸子百家发扬,逐步系统化。古往今来,民富则国富,民强则国强。孔子的“民本”思想以“仁者爱人”为核心要义。孟子在此基础之上,主张“民贵君轻”。《贞观政要·政体》一书写道“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经历几千年的传承,扎根于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当时的“民本”思想虽存在巩固统治阶级地位的目的,存在阶级性与局限性。但这种思想观念对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习近平正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影响下,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民本”思想融入了“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要论述中。
“历史活动是人民的事业”【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的坚持群众观点。在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意义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争得民主。随着革命运动的发展,人类对资产阶级自由发展和自身解放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马克思主义随着十月革命进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视野之中,伴随着五四运动在中国大地上迅速传播,这为当时的中国指明了发展方向,为共产主义事业播下火种,党从成立之始就就坚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的群众路线,这是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邓小平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从群众角度出发,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出了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江泽民强调“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3】胡锦涛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在我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影响下,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及党的群众路线,提出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4】的重要论述。把增进人民福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5】,“人民”两字,是贯穿中国发展进程的一条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
“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是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之上形成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进程。“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责任与使命,习近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切实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取利益。
十八大以来,党制定了未来我国在经济、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发展路径和蓝图。在这其中,党积极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全面突出人民主体地位,一切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要论述,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要点。深刻学习和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内涵,对于深刻把握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我党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有重大意义。
十九大指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6】发展为了人民,就是从人民角度出发,充分了解民情民意,深刻把握人民真是利益需求,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党就是在这样的时间基础上,以人民为发展目的,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在我国目前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的前提下,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发展机会。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打好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增加就业机会等民生问题是需要直面的民生短板问题。加快解决短板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共同朝着全面小康的目标不断奋斗。
人民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国家的发展依靠人民。人民有着无限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新时期,要想取得好的发展,必须将激发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与国家发展动力相结合,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要重视人才培养,制定可靠的、科学的人才引用政策,稳重求进,重视质量。建立高效率、常态化、可持续的人才引用机制,使优秀人才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要尊重人才、爱惜劳动、不断创新,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
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党的责任。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不懈的为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要直面民生短板问题:就业、安居、医疗、收入差距等,始终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满意度和幸福感。要加强整改就业环境,鼓励创业,激发社会活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建设;积极推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缩小收入差距;统筹地区工业产业链长效发展,兼顾做好地区的长期发展规划,努力探索新常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良方,造福广大人民群众。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了解人民的需求,真正做到执政为民。要积极做好党的领导与保障工作,积极做好为民服务事业,为全体人民创造幸福生活。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只有始终铭记共产党人初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做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只有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才能永葆人民情怀。新时期面临诸多新的困难与挑战,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克服来自国内、国际的各种障碍,抓住新的战略机遇期,直面新的问题、迎接新的挑战,开拓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要论述,是对坚持人民主体性的深刻反映,“人民”一词,亲切而有力量。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对全体人民的承诺,并为之终身奋斗。风雨几十载,我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紧紧依靠人民,在实践中不断取得真理性发展。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要站在人民的立场,立足长远目光,把人民事业做的更好,使人民幸福感、安全感更长效,更有保障。
“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要论述,是理论联系实际,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关注民生,重在民生。在政治方面,重视人民力量。把人民幸福当做工作重点,充分激发人民活力与创造力。团结人民群众,以维护社会安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在经济方面,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矛盾转化的今天,更要以人民为中心,抓住主要矛盾,深化现代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协调科学发展。努力解决社会矛盾,增加人民幸福感。在文化方面,以人民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文化形式,做人民满意的健康文化。在社会方面,着力改善民生,解决人民最关心的生活水平的问题。重点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谋实干。解人民之忧,谋人民之利。在生态方面,坚定的带领人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维护好自然环境,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要让人民靠的住山,傍的住水,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要论述,是实现中国梦伟大目标的重要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人民美好愿望的中国梦是一致的。习近平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7】“以人民为中心”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了人民力量,提供了群众基础。只有人民支持与拥护,中国梦才能有好的发展。中国梦引领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体现了全国人民的美好愿望。实现中国梦,需要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人民奋斗有理想、人民团结有智慧、人民勤劳有朝气,“以人民为中心”为实现中国梦创造了强大动力,充分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推动中国梦事业的发展。党要做好人民事业,以人民群众为基础,求发展、谋创新、脚踏实地,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继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