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2019-11-13 13:56张珍珍湖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00
新生代 2019年8期
关键词:自然界马克思主义文明

张珍珍.湖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00

当下,由于人类一味地追求最大利润,肆意地夺取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排放废气废水,已经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进而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层被破坏、水体污染、森林和植被减少、土壤侵蚀和荒漠化、能源资源短缺、物种多样化消退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表明,人类正在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面前。这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开始。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同时,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审时度势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提出了社会发展的“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从“四位一体”总布局到“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在当代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新发展,也是对老百姓关注重点问题和期待的回应,彰显了对全世界全人类负责任的精神。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涵义及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专门关于生态观的论述,没有明确提出“生态观”这

一概念,但是他们有关于自然与人、社会之间关系的丰富思想,这也是其生态观的重要体现。

首先,人的能动性。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和动物都依赖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与动物不同,人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自然存在物。人类通过社会实践不断改造自然,给自然界打上深深的烙印,这是动物做不到的。诚如恩格斯所言,“一切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做不到在地球上打下它们的意志的印记。这一点是属于人的”【1】。

其次,自然界的客观性。恩格斯指出,自然界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最高产物,即“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此外,恩格斯还特别指出了自然界的自然规律不可违背,人类要不断地认识规律,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使自然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他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这充分表明,我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要认识到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其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连我们最初的结果也被吞噬掉了。

最后,自然界和人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的唯物论把人看做是活生生的自然存在。他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4】。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人是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而不是在自然界之外,人只有依靠自然界提供的丰富养料才能得以生存与发展,这是人的自然化过程。同时,人类在通过实践活动从自然界获取自己所需的过程就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是自然的人化过程,最终也是社会的形成过程。马克思认为人类生产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辨证统一的中介和桥梁。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进行生产实践活动时,不能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按规律办事,最终以异化形式造成人与自然间的对立,而应做到认识客观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人们科学认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坚持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

第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才能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以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氛围,使生态文明建设得以全面深入得开展。

第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思想是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出,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不能为了发展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第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有助于我们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人类未来环境问题的解决和永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符合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之路。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要实现的全面小康是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的小康。在全球面临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反思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好的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1、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生态问题在工业化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无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对中国来说都是如此。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推进,经济实现快速增长。但在经济繁荣的背后,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这主要表现在:(1)生态系统日益恶化。森林植被锐减和植被锐减、土地侵蚀和荒漠化、生物多样性消退等等。(2)环境污染严重。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土壤侵蚀和荒漠化得到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比如成为2013年年度关键词的“雾霾”。(3)自然资源、能源短缺。我国虽地大物博,但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资源短缺的压力将长期存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升级、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等对资源能源膨胀需求以及利用效率偏低,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资源能源短缺的压力。

2、公民生态文明理念尚未形成

人的行为受意识的支配。当前出现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公众缺少生态意识,生态文明理念尚未形成。一直以来,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上有着很严重的错误认识,认为人与自然存在着征服欲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变化——从“征服、改造”到“先温饱,后环保”。然而,从本质上看,这一变化并没有达到质的改变,“先温饱,后环保”仍是一种落后的生态观念,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相适应。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秉持这样一种错误的、落后的理念,一味地追求最大利益,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一次又一次报复,最终面临威胁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危机。

3、生态文明建制度体系尚未完善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之策。加强制度建设,形成适应生态文明理念要求的“硬约束”。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以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社会意识等方面还存在些许不足。譬如,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严重的大气和水污染,但是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相关法规不够完善与合理,需要加快修改进程与加大修改的力度,才能实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再如,由于认识的局限性,目前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没有完善的总体设计,相关管理部门职权交叉、全责不清,各部门各行其道,错位、缺位和约为现象严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当下,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依然任重道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继续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结合本国的国情,深入分析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寻找一条适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1、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树立要想人们在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中,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要使他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在全社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确保公众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浓郁氛围,树立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其次,普及生态科学知识,提高全体公民的生态科学素养。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这一教育平台,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宣传有关生态学的科学知识,使他们了解什么是沙尘暴、什么是温室效应、什么是雾霾以及这些环境问题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以唤起大家的生态忧患意识及责任意识。最后,要使公民把保护生态环境落实到行动上。一方面,要对公民加强解决环境问题的相关技能;另一方面,倡导人人都做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2、完善生态文明法律和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保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近年来,他多次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制,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5】我们学习习近平讲话的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尽快建立健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立一个系统完善的尤其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环境资源法律体系,必须有法律作为坚定可靠的保障。近年来,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但仍需要不断的充实和完善以适应当前的环境保护要求。因此,修改现有法律法规中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不一致的内容,研究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土壤污染防治等原有法律体系中没有涉及的,真正实现有法可依。

3、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循环经济道路

我国当前出现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高资源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辞其咎。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能耗惊人虽大但不强;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对新增劳动力吸收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产业升级迫在眉睫。在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过程中,作为市场的监管者,政府有关部门要严格核准新项目,坚决依法取缔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项目建设,要大力扶植环保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同时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提高劳动者素质,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主体之一,在自身生产和发展的过程中,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完善企业生产制度与经营体系。第一,企业要构建生态化发展战略。在制定公司发展战略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国际国内企业发展环境,将企业战略与国家生态文明发展要求相结合,推进企业经营机制的生态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不在仅仅是经济利益地最大化,应是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利润最大化。企业要避免通过资源的高度消耗、环境的严重破坏去发展企业经济,制动承担社会责任,塑造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积极推动循环、低碳、绿色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自然界马克思主义文明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对不文明说“不”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
盘点自然界最土豪的动物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