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泰 延边大学 吉林延吉 133000
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到1905年间,日本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为了争夺朝鲜半岛和满洲的控制权,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日本取胜,俄罗斯帝国战败。虽然战争结束后,俄国在中国的利益受到了影响,并且政府内部反日势力开始有所上升,但是在国际形势的作用以及处于日俄两国国家利益需要的背景下,日俄两国关系反而在战争结束后不仅重新走向了缓和,重新实现了量国间敌友身份的转变,是当时国际关系中一个颇为微妙的现象,同时,日俄两国关系的缓和也对中国东北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是日俄之间在辽东半岛的利益争夺。是在甲午战争以后,日本通过和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获得了对朝鲜半岛和中国辽东半岛的控制权,但是这对于俄国当时所实行的“远东政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现实利益受到干涉的情况下,俄罗斯制定了夺取辽东半岛的计划,并联合法国和德国,一起实施以“干涉换辽”为目的的行动。这对于日本的既得利益造成了较大的撼动,日本对此并未罢休,计划通过武力方式再次夺取对于辽东半岛的控制权。而由于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耗费了较大的国力,日本并未当即实施武力夺辽的计划,而是希望通过十年的修生养息,来补充战争资源,从而有效实施对俄作战计划,为此,日本制定了旨在对俄战争的“1896-1905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在十年规划期内,日本先后增设了六个陆军师团,并且大力建设炮兵和骑兵,使其独立成为专门兵种,而在海军方面,日本也积极建造了多搜战舰,有效提升海上作战能力。同时,日本在军工产业、情报收集等方面也加大投入,不断增强发动对俄战争的各项基础。
二是由于俄国势力的不断膨胀。俄国之所以觊觎辽东半岛,并且通过联合法、德两国来夺取对辽控制权,一方面是为了实现自己在远东地区的进一步扩张和影响力扩大,并且最终达到霸占中国东北地区的“黄色俄罗斯”计划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限制对外扩张步伐不断加大的日本在东北地区的影响力,维护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地位。1896年,俄国通过威逼利诱,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获得了在中国东北地区修筑铁路的权益,并借此将扩张的触角伸向了东北地区。2、日俄战争的爆发
面对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增加,以及对于自身在华利益的挤压,同时也为了能够减少自己在扩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碍。在自然资源和综合国力方面明显不占优势的日本开始主动向外寻找盟友,而同是近代侵略大国,且在地缘环境、政治体制方面和日本有较多相似处的英国成为了日本寻找盟友的首要对象,1902年,日本和英国签订了《英日条约》,为日本的对俄战争行动增加了信心。另一边,俄罗斯虽然在和清政府签订《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后宣布三个月内从东北地区完成撤军行动,但是却一直拖延不动,这再一次刺痛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神经。1924年2月4日,日本在御前会议上正式决定对俄国开展军事行动,并于次日将对俄开展的决定通过驻俄公使转达给了俄国。2月6日,日俄两国正式断交,自此,日俄两国正式进入战争状态,而2月8日午夜日军向俄军发射的16枚鱼雷,则正式打响了日俄战争的序幕。由于日本方面蓄谋已久,且军事行动准备充分,日本在这场战争中占据了优势,且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并和俄国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日本不仅获得了辽东半岛租借地、南满铁路控制权及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部分工业、商业利益,也取代沙俄一跃成为东北亚地区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改变了远东地区的政治势力格局。
虽然日俄两国因为利益争夺而爆发了日俄战争,但是在日俄战争结束一段时间后,日俄关系却出现了转折性的变化,开始走向缓和,比如1907年3月,俄国主动出击,和日本进行友好合作协商,并共同签订了《日俄协约》,此后,又不断在军事和政治领域开展合作,1915年,俄国外务大臣沙查诺夫也直接指出,只要日本不损害俄国在华利益,俄国应当要加强和日本之间和合作。而日俄关系的缓和,主要有两点因素,即应对世界局势的变化以及各自利益谋求的需要。
早在日本和英国进行结盟的时候,美国就事实表现出了对于日本的支持,但是在日俄战争后,随着日本的战胜,美国反而开始感到不安。主要是因为美国当初支持日本,是为了防止俄国在东亚地区的势力增强,于是希望通过暂时性地支持日本来达到一定程度上牵制俄罗斯的作用。但是在日本通过日俄战争的胜利一跃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以后,美国开始转而担心日本可能给美国势力渗透带来影响,尤其是日本将扩张的触角伸向内蒙和东北地区后,美国更是表现出了十分强烈的反对。同时,美国也开始加紧对东亚事务的干涉,积极和清政府商讨关于共同修筑铁路、筹建银行等事宜,希望通过一系列举动来将日本在东北地区的影响削减,虽然在实际推进中屡屡受挫,但是美国所表现出的对于东亚事务的极大兴趣和事实行动,引起了日本和俄罗斯的极大反感,两国间意识到了相互接近的必要性。再一个,从明治初期开始,日本就开始有移民进入美国,并且移民数量在此后数十年间持续上升,由于日本移民给美国白人的就业机会、劳动薪酬带来的影响,美国民众对于日本移民一直持反对态度,而随着日俄战争中日本的战争,这种反日情绪更是达到了高潮,从1906年开始,美国加州、旧金山市等地就先后出台制度,限制日本移民在美国的包括教育、私有财产保护等方面的权益,到了1907年,美国更是制定了旨在针对日本的橙色作战计划,将其列为假想敌国,日本也给予了同样的回应。如此紧张的美日局势,使日本认识到了在和俄国发展友好关系的必要性。
而在俄罗斯方面,在日俄战争前后,俄国就已经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之中,同时当时英法两国已经破冰,走向友好,而英国和日本又是盟友关系,俄国认识到,如果继续和英日两国保持紧张关系,那么将直接影响到和法国之间的关系,而法国是当时俄国在欧洲的重要盟友。1907年《日法协定》的正式签订,更是给俄国向日本抛出橄榄枝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在日本和法国签订《日法协定》后,俄罗斯也立即作出外交行动调整,主动和日本缓和关系,而日本也作出了积极回应。1907年,日俄两国签订了第一次《日俄协约》,首建了合作关系,在协约中,两国就各自在中国的利益进行了明确,实现了对两国争议的处理和搁置。而在这之后,美国企图通过“金元外交”来打通对满洲地区的势力渗透渠道,进而染指东北亚事务,遭到了日俄两国的强烈反对,也促成了两国的第二次合作,1910年,日俄两国又签订了《第二次日俄条约》,这次条约中一项重点内容就是当两国特殊利益受到外部威胁的时候,将采取合作行动的方式来共同应对,这表现出了日俄关系越来越紧密。而随着日俄关系的不断暧昧,日本在东亚的势力扩张也获得了更有利的外部环境,很快实现了对朝鲜半岛的占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政治局面陷入了动荡,日俄两国则趁机加紧了从中国掠夺更多利益,尤其是蒙古地区的利益,加深在政治、军事领域的合作,1912年,两国签订了密约,明确划分了日俄两国在内蒙古的势力范围。很明显,日俄两国关系走向缓和的又一重要因素,就是出于维护和谋求各自在东北亚地区的利益,而直到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这种盟友关系才正式结束。
日俄战争的原因基本集中在两国在东北地区的利益争端,而日俄关系缓和后,也对中国东北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是强化了日本控制中国东北的野心。在日俄战争爆发之前,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称霸行径明显受到来自俄国的牵制,而日俄关系的缓和,给日本称霸中国东北减除了来自俄国方面的阻碍,尤其是《朴次矛斯条约》的签订,使得俄国直接将大连湾、旅顺口以及周边的领地租借全都拱手相让给日本,同时还将部分铁路、煤矿等经营权也出让给日本,日本进一步增强了对于东北地区的势力渗透,而这也给东北同胞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二是影响了清政府对于东北地区的管控政策。随着日俄两国的关系缓和,以及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势力划分,使得清政府意识到了满洲所处的危险境地,于是清政府加强了对于东北地区的管控,并且在军事方面和行政方面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1907年,清政府将原先的盛京将军改为了东三省总督,同时在黑龙江、吉林、奉天分别设立了巡抚,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使得在东北地区延续数百年的将军制度自此消失。同时,清政府也在满洲地区实施了以“增置府厅州县,建立行省”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改制,使得东北地区受到的清政府统治力量得以加强。
三是影响了东北的外交政策。在日俄关系处于紧张的时期,东北的外交政策是“联日抗俄”,但是在日俄关系走向缓和以后,清政府意识到日俄交好给东北地区产生的巨大威胁,于是将东北地区的外交目光投向了欧美国家,并将东北外交政策调整为了“以欧美抗日俄”。
探究日俄战争后日俄关系缓和的原因及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影响,不仅可以有助于对近代历史事实有深刻的了解,同时也能够为我们把握当下东北亚国际关系发展规律提供一定启示。上述是笔者对于日俄战争后日俄关系缓和的一点看法,希望可以形成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