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如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开封 475000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存在,比如蔬菜,水果,农药残留量超过安全标准,部分食品中非法使用和滥用添加剂;不少“无证黑工厂”,其环境脏乱差,生产的产品规格和质量不达标;部分食品生产和销售“悬羊头卖狗肉”“以次充好”,花式欺诈、蒙蔽消费者;贴有各种高科技标签、不符合标准的转基因食品…这不仅直接关系着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而且也对国家声誉和政府形象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自发性:一些企业或生产者单纯的利益驱使下,忽略企业道德,进行名不符实的生产活动,并未将所生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放在首位。
2.外部性:某些处于农产品流通领域各环节的企业不需对不合格作业负责,承担后果者另有他人,这造成这些企业一味追求利润,信用缺失,甚至钻法律的空子,逃避责任。
3.信息不对称:难以实现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信息透明与共享。
1.农产品生产及流通领域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2.对农产品流通领域各个环节的监管不到位;
3.消费者权益的保障体系不够成熟,消费者维权平台不够完善。
农产品的独特性在于,其生长极大程度地受自然因素的限制,且土壤和水热等条件对其质量的影响十分显著。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废水、废气的大量排放,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等对农作物生长环境造成了破坏,使得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被动吸附土壤、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最终形成食品安全问题,进而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
农产品生产涉及采购、运输、加工、包装,存储,销售等流通领域的各个部分,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影响着农产品质量安全。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具体措施:
为使消费者最终能够放心安全地食用农产品,必须严格把控各个细节,尤其要对采购环节高度重视。比如可以推动建立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合同约定控制农药和肥料用料;培养专业高素质人才用于农产品的生产及监测,严格按照标准处理不合格农产品,以此保障采购源头。
根据保鲜期等农产品自身特征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并结合适当的运输方式;利用现代技术,比如GPS,对运输工具进行实时监测,结合天气,路况等,对时间进行有效把控。
根据不同农产品的自身特性,严格统一加工标准,并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加工;对参与加工的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建立奖惩制度;加工车间必须符合国家安全卫生标准,并随时抽查。
包装是为了保护食物和方便储存的必要环节,因此必须使用合格的包装材料;包装车间的卫生条件必须要符合标准;包装规格、类型、名称各方面信息要与农产品一致。
为坚守好销售前的最后一道防线,保证销售的顺利进行,应严格记录入库出库;只允许符合食品卫生的农产品入库;根据农产品不同类别与品种分别存放;储存条件必须达到标准,如温度、湿度;适度使用保鲜剂和储藏剂等。
培养消费者维权意识,完善消费者维权平台;依照国家食品安全相关规定,对不符合标准的农产品进行及时举报;国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相关企业实施合理的奖惩制度,并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及其人身安全。
总之,必须由国家政策、企业责任、消费者素质三方面共同作用,以此实现社会共治,进而解决目前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质量与安全问题。
严格市场准入,严格把控进入市场和市场交易环节,并严惩以次充好行为,一旦发现“逆行”企业,绝不姑息。
生产者、加工者与经营者通过利用现代技术,比如二维码,条形码,实现各个环节真实信息有效整合,保障农产品流通各环节信息透明可追溯。
发现有质量问题的农产品立即召回,做好保障措施,将问题食品会对消费者造成伤害的可能性到最低。
避免因专业知识缺乏、盲目追求利润等因素而造成农产品质量问题,从而保障流通领域各个环节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绿色、标准、安全。
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宣传,帮助提高消费者辨别问题食品的能力,健全消费者维权平台,增强维权的底气。
依照农产品产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对农业生产进行组织规划,尽可能少的使用化肥农药等,从而实现改善环境质量、降低资源消耗、保证农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共同利好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