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斯谨.嘉应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 广东梅州.514000
团体心理辅导也叫做团体辅导、团体咨询。是指在特定的情景中来访者释放出自己的心理压力,团体再根据来访者的心理困扰给予交流与帮助。樊富珉,何瑾(2015)认为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尽管我国有着长期通过团体形式进行思想工作,教育活动的历史与经验,如班级活动、党团支部生活等,但专业意义上的团体辅导只有10多年的历史。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辅导专业委员会率先在高校引进发展性团体辅导的技术与方法。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陆出版了两本有关团体辅导与治疗的专著,首都经贸大学杨眉著的《青春期集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和实践:一种解决社会社交焦虑的模式》(1995)和清华大学樊富珉编著的《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1996)。进入21世纪,全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和需求不断增加,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政府高度重视。教育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中,团体辅导也成为必须掌握的助人技巧,并明文规定在有条件的学校要大力开展团体辅导工作。在我国心理辅导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在心理系开设心理辅导方向的高校越来越多,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课程中设置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正在成为趋势。现在,团体心理辅导已经成为心理辅导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随着专业培训的推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
虽然学生干部处在学生基层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地位,然而由于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局限性以及学生干部自身能力提升的滞后性,笔者认为目前高校学生干部的素质还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关键时期,我国的大学生经历过高考的压力,紧张学习的冲击,往往上了大学后开始过度放纵自己,很多家长也以孩子上大学为目标,告诉孩子只要高考考上了大学,就是进入了“天堂”,只要高中好好努力,大学就能自由地玩乐,这都是不合理的信念。也正是这种不合理的信念,导致现在的大学生包括很多学生干部在内,对待学业也并不那么重视,很多大学生出现学业倦怠,常常会出现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等现象;生活中因为缺少了家长的督促和管束,对自己的要求又不高,经常会出现熬夜、赖床、饮食不规律等现象。
与高中生活不同,大学生活具有显著的团体化特征,人际交往是高校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中不止只有学习,更多的是与人相处,尤其是学生干部,不仅要平衡好同学之间的关系,还要协调好上下级的关系。许多大学生还停留在高中只知埋头苦读、对外面的事不闻不问的状态,导致很多大学生不知与别人如何相处,出现了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
新世纪的“千禧宝宝”都已经踏入了大学校园,都说“90后”、“00后”是个性张扬的一代,他们许多人也是属于独生子女的一代,父母把全部的爱与物质都给了自己一个人,加上优越的生长环境,他们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意识。作为学生群体的代表,学生干部也不例外,他们自我意识强,而合作精神很是缺乏。对于团队任务,他们往往更看重完成的结果,而对过程中的付出关注较少,这使学生干部的归属感和获得感有所缺失,工作动力不强,集体意识不强。
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在于能够通过特定主题的团体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有导向的让学生学习特定态度和观念,从活动的引导词、各种环节的设计等方面引发成员的思考,活动策划者和组织者通过整体活动的设计、划分重点、整合内容、高潮引导进而落脚于每次团体辅导的最终目标,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
团体心理辅导能给参与成员提供一个贴合真生活的情景,在这个情景中,成员们需要观察、倾听别人的一言一行,齐心协力去完成一些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成员们彼此相互交流、相互排解,感受别人的关怀,感受到与人交往的快乐,从而学会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在高校中,辅导员是开展心理团辅的指导教师,而实际情况是辅导员并不都是毕业于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学习的并不多。在实施团体辅导时,可能会因心理学等知识不全面而产生一些疏忽和问题。对此,高校可以邀请专业人员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训或组织参与一些实践学习活动,具备团体管理技巧,引导学生自主的互动产生独立地思考,避免过多的说教使目标效果大打折扣。辅导员在设计团体辅导活动时应找准定位,贴合实际,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主要目标,以积极的暗示和包容的心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成长道路进行及时的指导,解决学生困惑,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积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