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荣.潍坊市工程技师学院.山东潍坊.262200
校企一体化育人是指校方和企方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全程合作,共同投入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实习基地等方面建设,在互利双赢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办学命运共同体。校方在合作中让脱离或滞后于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并在课程建设、教学质量上有新的跨跃,在师资结构、教学管理上产生新的思路。企方可以人才抢夺大战中占据有利地形,降低人才招募过程的成本和风险,利用校方资源提高员工培训、项目攻关、管理咨询、课题研究等方面的能力,并且通过合作增加社会美誉度。
实施校企合作、构建双主体的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前社会对高端实用型专业人才要求的具体体现。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要掌握零差距的岗位适应能力,而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单独依靠校内教学工作是完成不了的,因此必须要将学校与企业结合起来,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职业教育实施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通过构建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可以增强实践岗位与专业之间的联系性,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加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二是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针对性,保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符合市场人才需求,提高职业院校就业率;三是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结构,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的结构,解决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
构建校企合作、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对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与创新、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通过实践观察,实施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还需要职业院校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校企一体化主体的融合问题。校企一体化就是将职业院校与企业相融合,而二者的融合就必须会涉及到利益,尤其是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环境之后,职业院校是否为企业带来了切实的利益帮助,如果通过合作没有给企业带来利益,那么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是不会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因此需要解决教学过程中阻碍融合的因素。
(二)“双资源”的共享问题。校企合作的关键在于实现资源共享,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的资源共享主要来自于师资队伍的共享和教学资源的共享。就师资队伍的共享而言,相对比较容易,职业院校的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参与到企业建设中能够促进企业技术的发展与创新,而企业员工参与到学校教学中也能够带动企业技术人员专业知识的提升。但是关于教学资源方面的共享则要存在一些障碍,这主要源于职业教育的实训设备比较短缺,需要企业提供一定的实训岗位,学生到企业实训锻炼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
(一)确定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的培养目标。实施校企合作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的前提就是要明确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是明确为谁培养人(专业对应企业什么岗位等);培养什么样的人(专业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岗位设置等);怎么样培养人(怎么样进行校企合作等)的问题,结合当前机电专业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以及院校的实际情况,将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以培养满足当地企业岗位需求为主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二)深化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强调的是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设置体现了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联系,因此要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一是要构建基于工作岗位分析的课程内容。在进行教学内容设置时需要充分考虑校企合作企业的意见,根据学生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寻求最佳的切合点,培养综合全面的实用型机电专业人才。二是推行“双证书”制。以职业标准为主导,鼓励学生参加电工、钳工等职业资格考试,使得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制度互通;三是开展各种实训锻炼活动。除正常实践教学外,可自主选择在开放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相关实验实训,同时积极开展与专业相对应的各类职业技能鉴定及各类大赛,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双向促进机制。
(三)实施“双资源”下的课程教学。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教学要实现课程资源的拓展,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机制强化学校与企业之间就机电专业技术方面开展合作,实现双赢;另一方面校企合作过程中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实训环境,比如职业院校将实训训练搬到企业的实际岗位中,以此强化实训的效果。
(四)建立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下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课程考核评价主要包括:一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评价。学生专业能力主要是由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因此在具体的评价中应该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二是对学生素质养成状况进行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平时的到课率、单元作业,技能训练中的安全操作和7S管理、在项目实施中的团队贡献等内容组成。
总之,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企合作办教育,是达到职业教育办学目的、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为了实现与就业市场无缝对接,机电专业需要构建校企一体化的育人模式,紧跟机电专业发展趋势,开拓一条更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办学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