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华君
最近一两年,如果你关注教育报刊和教育网络论坛,经常能看到一句话“得语文者得天下”。不知这句话出自哪里,也不知始作俑者是谁,大家似乎都愿意这么说,也都喜欢这么说。作为语文教师,我对这句话却很反感。
稍微有点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自古有“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政治家们常说的话,历史已经证明千真万确;天下大乱,群雄争霸,军事家们喜欢说“得中原者得天下”,这也没有太大问题。除此两者以外似乎就再也没有听说过“得XX 得天下”了。
我反感这句话,首先是这句话让人不知所云。“得民心”“得中原”“得天下”这些词语意思明确,约定俗成,很好理解。“得语文”是何意?是不是学好了语文,考试接近满分就叫“得语文”?或者是读书时语文成绩非常棒,后来成了作家、学者、杰出语文名师就叫“得语文”?又或者是从小读书上学语文成绩一路超好,大学毕业后,既是作家,又是语文学者,著作等身,名扬四海,听说读写无一不精通?如果是这些个意思,那么全中国这样的学生、作家、学者、语文名师多了去啦,请问你们“得天下”了吗?
有人说,这句话只是强调语文的重要性。强调语文的重要性,我完全赞同,但是如此强调,未免有点叫人找不到北,让人听了反感。
我反感这句话,很显然这句话夸张过度,不切实际。语文和中小学阶段开设的其他科目一样都是基础学科,都是人生成长和生活学习的基石,语文至多是更加“基石”一些,但是不能因此就把语文吹上了天,从而置于其他学科之上。
许多人可能都记得八九十年代有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因为有了这样的观念,很多中小学校过分注重数理化,数理化的教学往往挤占其他所谓“副课”的学习时间,甚至冲淡了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的学习。教育主管部门也是从上到下过分强调理工科教育,从而忽视了社会人文素养的培育,带给我们的教训已经够多了。比如,最近热炒的大学校长在X 百周年校庆大会上,当着中外嘉宾的面,把“鸿鹄之志”念成“鸿浩之志”;博士毕业的省委书记在大会上做报告,把自己治下的“滇越铁路”念成“镇越铁路”等等,这些不能说和当年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没有一点关系。试问这些“事主儿”,你们还敢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吗?
我反感这句话,还因为这句话从逻辑上就说不通。如果,这句话出自一个语文老师之口,更是不可原谅。“得语文”不用说是“学好语文”的意思,这和“得天下”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儿,怎么生拉硬扯连在一起?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说出这样的话来,本身就欠妥,再用这话去教导学生,我真替他汗颜了。
不错,语文上有比喻、夸张、拟人各种修辞手法,哪位老师能解释一下这句话使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说的依据在哪里?
退一万步说,就算这句话是强调语文的重要性,试问这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有什么不同?学好了语文真的能“横行天下”所向无敌?或者说只要学好了语文,其他学科都不在话下了吗?
我们今天已经进入网络时代,诸位是否发现,网络时代似乎很多人都喜欢“语不惊人死不休”,喜欢标新立异,想方设法绞尽脑汁也要吸引他人眼球。标题党非常讨厌,也令人恶心,这种不讲逻辑,生拉硬扯和标题党又有什么区别?
问题是,这种东西就是能得到很多人追捧,一些名师、教授、知名学者纷纷出来为这句话站台背书,却无视它的荒谬,这才是最悲哀的。
天下一直在那里,对于我们平凡普通的单个人,无所谓得也无所谓失。作为语文老师,先别管什么得不得天下,如果真是觉得语文很重要,有必要让学生们学好,还是少一点“语不惊人死不休”,还是老老实实地教学生读好书,写好字,说好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