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梦琰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松针是松针,生活是生活”,这由两个A是A的句子构成的诗题,宣示并强调事物本来的样子——若去比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两句,诗人隐藏了“见者”和“见”。尽管彼和彼的行为、情思无时不在,诗人却有意无意地践行着不干扰原则,正如本诗所呈现出的经验方式——无力或无奈的不干扰,面对强劲的破坏力时;心怀敬畏的不干扰,面对来得更辽阔与深远的未知之力时,譬如命运,譬如自然迁移中的沧海桑田。A是A这一表达很谨慎,诗人避免贸然地说出A是X。然而这尽量不着痕迹的、言语层面的干扰,依然在引起接收者的心理波动——松针正绵密地刺痛着生活,情感联想如此轻易地从两个句子中逸出。无论诗人意图压抑还是呈现,“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里尔克)正是呼之欲出的诉求。相比诗中出现的“地质革命”对时代的颠覆性,甚至更强大的、也更具隐喻色彩的“未来的海水”之吞噬感,个人经验层面的看见、说出和改变,都是微小的,却在旷日持久地发生着。
这组诗涉及一些我们熟悉的文本和相关诗人,比如消失的“松木梯子”、不再“望气的人”。“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也抵达了河的对岸”,这里的反讽和悖谬同霍俊明作为诗歌批评家的视野和判断有关:“尘世”和“梦里”泾渭分明,在梦里,完成“抵达”的地点只需颇具浪漫意味的河岸本身,它缺乏和其他事物的关联,在特定的语境之外,这种“抵达”就很难成立。“越来越多的人”疲倦于再次说起“往事”,“往事”作为经验,也同样因为它们在特定语境中而让人沉迷,甚至着魔,但在更复杂的语境中,曾经的经验(或“说起”经验的方式)已然失效。这确乎是一种普遍的、关于诗歌写作的判断,然而呈现在批评家笔下的价值判断,在作为诗人的情感诉求中,或多或少有一些旧梦依稀的温存和不舍:借由形象调动我们对间接经验的感知和重温,乃是写作的巨大诱惑力之一。无论是面对着不算遥远的当代诗人和诗歌,还是面对古人和他们笔下的松针、松树、隐士,那些勉力唱和者,“空怀故人之心”,诉说着失效的经验和失去的时间,而过去经验和时间中的人似乎重回我们身边,他们衣着生动,言笑晏晏。
然而经由松针而重现的时光——死去的时光、枯坐中的时光、燃烧的时光、被未来时光淹没的时光,并没有裹挟着改变的决心,亦不具备改变的能力。诗人眼中的“另一种时间”(重现的过去时光),至多也只是让我们“仿佛”成了古人——短短一夜之间,也长不过一夜之间。“想象中的泉水”“虚构的人生”,都反讽地表达出不恰切地探寻过去经验时所遭遇的尴尬。尽管如此,在诗人笔下,过去的时光也并不徒然意味着老迈黄昏的无力感。
他者的间接经验以及经验中过去的时光是如此诱人,吸引了太多的歌哭者,呼应这发声冲动而来的表达者,在表达自身的直接经验时,却往往不及。从他者那里感知到A是X,感知到松针是另一种时间,意味着获得视野。无论怎样强调不断地去重新获得视野的重要性都不为过,被前人所雕刻过的时光确乎如同魔力的夕照,携带着改变事物的密码——“许多夕照后/东西会越变越美”(张枣)。但是关于我们自身处境的恰切言说——A是具体的、同“我”密切相关的A的言说——却尤为艰难。
诗人意识到,如同探寻间接经验所面临的尴尬一样,诉诸自身的直接经验,也不免遭遇扑空:“我也曾远足山中/只是为了看一眼/我曾经栽过的一棵雪松/最终,我错过了它/不知道它早已被砍伐/还是长成了我不认识的样子”。对更具体事物和切身生活的辨识,被更多变化所围困。“不知道”“不认识”“不可知”等,诸如此类关于自身和世界的困惑层出不穷,几乎每一次破碎的、受挫的经验都勾连着见怪不怪的否定和疑问。A不是X,而“我”不知道A是什么,这些正是我们惶惑而艰难的、针对具体事物的表达,但这类表达方式及其由来的生活和心理状态,难以令人满意。——太多问题,却缺乏关乎心性与行为平衡所需的答案。
诗人给出了答案——关于“松针是松针,生活是生活”的谨慎判断,经历过A是X、A不是X、“我”不知道A是什么等曲折判断之后,又回到最初,并作为一个笃定的判断。但如果这一切仅仅发生在言语层面,就毫无意义。A是A,在得出这一结论的过程中,每一次被吸纳的具体经验,以及它在何种程度上被更完整地感知,关乎结论的诚恳性和真实性。就这组诗而言,诗人试图还原出一些具体而生动的图景:“少见的/踏踩刀锋的隐士”,“点燃”干枯松针的“她”。踩踏刀锋的痛感、生死劫后的“欢呼”,关乎人事的哀痛与喜乐,正是能够改变生活的经验。“夜晚泅渡的人必须学会换气”,只有持续被改变的生活才能以充满活力的状态进行下去,而践行和感受变化的人,才能长久而不厌倦地得出生活是生活这一结论。——无穷多的言说与行动,其后是更辽阔和深远的静默。那么,松针是松针,就无需言语与行动:“恍惚的松针在黑夜里静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