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鑫 成都东软学院
自成为成都东软学院的一名教师以来,一直在云雾缭绕的青城山下过着修身养性的教书生活。然而面对懵懂的学生,我常常觉得自己也还是一名学生,也会感到迷茫,会焦虑,会质疑自己是否能够教好学生,是不是一个称职的老师。2017年7月,在完成了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后,我参加了四川省高校第25届新任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真的以学生的身份再一次进入了大学校园。的确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青城山来到四川师范大学,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各种角度了解到关于教师和教学的问题,豁然拓宽了我的想法。我对自己教学以来的状态进行了回顾和反思,伴随着岗培期间的所听所学,慢慢有所感悟。
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学不只是教书还要育人”,育人是什么?教育,培育,养育都是育。但是听起来依然抽象。我觉得所谓教书育人正是韩愈《师说》中写道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可以理解为事物的规律,授业可以理解为传授知识,学业或者技能,解惑就是解开困顿与迷惑。当人面临未知事物之时,可以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解开困惑,解决问题。教书更像是授业,传递知识和技能,看起来应该是老师最主要的职责,而传道和解惑更像是育人的重要方式,其实同等重要,需要贯穿在一起。
以我自身上学的体会和对当下大一新生的观察来看。学生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普遍不会主动提问。而是很被动的等着老师的安排和讲授。我大一的时候也是这样,等着老师来点评我的画,帮我指出问题,而不是主动向老师请教、沟通想法。这可能是应试情况下的学习习惯造成的,老师倾其所有的传播知识,学生更多时间只需要跟着学,做什么题思考什么问题,主动求教和主动思考的需求不那么强烈,也习惯了等待指令。这样的好处是便于管理和操作,只要提出要求,讲授清晰,学生就会照做。但是这样的学习是非常被动奇怪的,假如学生自己都不明白学习这些东西的意义,没有兴趣后慢慢地就会开始懈怠,想别的方法逃避学习。对于更需要自主研究、独立创作的专业性阶段学习而言,改变这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引导学生挖掘出自己思维的潜力是至关重要的。
看到过一位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的研究生这样说:“花了这么多钱和时间,我们学到了如何思想。”我在大学时期进入到更深的专业学习时,就逐渐体会到,我们不是在学习,而是培养观念。换句话说就是学会如何思想,如何通过自己的认知和技能解决问题,我的大学老师并不会直接告诉我们解决方式,而是鼓励我们自己找到解决方法,并且可以有多种解决方式,且不同的解决方式也包含你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观念。在我们当时的创作中,自己的观念和想法就是通过这样不停的试错越来越自然的融入在作品中的。
岗培中老师提到,这个阶段的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作为抽象逻辑思维的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得到完善的发展;思维的组织性和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再进一步发展 ;思维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在我们的艺术类专业学习中,学生更应当主动思考、创作和解决问题。通过启发和引导,使学生在掌握造型色彩等基础知识之上,注重自身的艺术审美素质的提高、艺术视觉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艺术语言表现规律的体验,主动了解学科信息,对自己的专业有更深刻的认识。达到艺术视觉洞察力与艺术思维创造力以及艺术语言表现力的和谐进化,持续发展,拥有源源不断的创作激情和创造力。注重学习和创作的过程而不是强调目的,让他们发挥个性,实现想法,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领悟力和创造力。老师对学生审美广度与深度的引领,引导学生自主的理解艺术,也可以很容易让学生步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审美高度,学生对形式以及技法的理解不再是概念化的,而是个性化的。
引导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传道和解惑。而授业的过程将使知识和技能在学生的主动探索中被更大化的接受。
这一年的教学体验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我向学生学到的东西反而比我教给他们的更多。是他们的信任让我变得更加自信,他们的好奇心让我有表达的喜悦,他们的创造力让我感到我的课堂有意义。我想身份的转换有时候更多是目的不同,但事实上,学习和交流是相互的,把自己和学生平等对待,常常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信任学生也能让他们更加自信,在学习时更加主动,在创作时更加勇于进行新的尝试。
教师作为有着更多表达机会的人,更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辞,坚持寻求真理,不断培养自己的道德、性情、智能、境界。除了教学上转换观念,不断寻找新方法,还要保持精神的健康和内心的宁静,面对困惑和压力学会自我调节,做到人格正常充满趣味。尽心、尽力、尽责、尽业的做一名热忱友爱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