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国际诗歌周组委会主席 吉狄马加
我们这次诗歌周将继续本着进一步促进人类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诗人之间的交流为宗旨,以此为人类的和平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和思想,深刻阐释了在当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我相信,本届诗歌周也将通过富有成效的沟通和交流,并将证明诗歌将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每天早晨醒来都会有各种引起世人关注的新闻事件出现,各种争端、冲突、暴力、灾难以及各种危机的消息都充斥着我们每一天的报纸和视频,我们都能感到当已有的国际秩序开始失去它应有的约束力,而新的秩序还未真正建立起来的时候,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就更为突出,可以说今天的人类又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上,人类将如何选择一条通向未来的正确的道路,实际上已经成为当下人类必须回答并做出选择的最重要的问题,我以为回答这个问题并做出选择不仅是政治家的责任,同样也是每一个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的责任,或许正因为人类在技术和科技方面所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成就,特别是核技术、生物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在军事上的运用,人类的冲突一旦失去有效的控制,其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今天世界的这一现实再一次告诉我们,人类并非在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就已经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对自身缺陷所进行的检省,当然这种检省既是道义伦理层面上的,同时也是历史和现实层面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哲人,他们其中不乏就是这场战争的亲历者和受害者,在他们撰写的有关二十世纪人类精神史和思想史的著作中,就已经对产生这一罪行和灾难的缘由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书中,就透彻地分析了人类为什么有新“恶”的不断产生,不仅揭示了人性中个体的“恶”,更重要的是对全人类的思考,她告诉了我们一个朴素的真理,那就是在任何灾难和罪行发生的时候,我们都不能抱以沉默,而必须勇敢地站出来发声,否则,我们最终都会失去发声的机会。
现实和实际发生的情况早就告诉我们,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今天,由于领土、宗教、利益以及地缘政治等原因,人类在各种冲突中伤亡的人员数目同样令人震惊,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社会新的危机如气候变化,生态灾难,大面积饥荒,流行性疾病更是层出不穷,也正因为在这样的形势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变得十分的需要和迫切,而诗歌作为人类最具有灵性的艺术形式,毫无疑问它更应该承担起不同民族心灵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消弭分歧,增进认知,真正架起一道通往未来和明天的友爱之桥。
当然,这种对话和交流将不以所谓的模式和标准为前提,它会把尊重不同的差异作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由于这种交流所产生的成果,当然也包括这种富有建设性的对话所催生的产物,都会赋予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以新的意义,由此,我坚定地相信就每一个民族而言,除了在文化传统本身依然保持其鲜明的特质之外,一个更具有普遍人类意义的意识终将会成为消除人类间一切壁垒并能使这一理想成为现实的最大的认同。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消除差异化所带来的摩擦和对立,也才有可能站在人类共同命运的高度,去理解、认知并共享一切合乎人与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创造成果。诗歌不会死亡,就如同人类不会消亡一样,诚然,普利莫•莱维那句“奥斯维辛之后没有诗歌”曾被人无数次引用,但直到今天诗歌所发出的声音和力量,仍然代表着人类正义旗帜上的花朵、大地上吹过的自由的风、夜空里最明亮的星星、黎明时闪着光芒的露水,我曾经这样说过,今天我还要在这里再一次告诉诸位,因为诗歌的存在和延续,是人类和这个地球上一切伟大的文明能通向明天的最重要的理由之一。
也正因为有诗人朋友们的到来,我们才可能去共同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我想,无论我们来自这个地球的哪一个区域,无论我们来自哪一个国度,作为诗人,我们都有责任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安全、人类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发挥我们永远不可被替代的作用。我们在国际诗歌交流中所倡导的开放、尊重、包容、理解、共享的原则,并不仅仅局限于诗歌精神所包含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在今天单边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恐怖主义以及排他行为甚嚣尘上的时候,我们应该发出我们正义的声音,在这样一个需要消除壁垒的世界,我们的诗歌将拒绝一切心灵的边界,而我们也将用我们的诗歌和行动,为共建今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奉献出我们的力量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