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勤
美术理论是美术创作的基础。然而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高等院校教师对美术专业学生的授课时多以美术技法为重点,这种教学方式在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上难度相对较大,并且难以促进美术专业的持续发展。同时,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易削弱学生对美术的热情,导致学生在兴趣缺失的情况下无法深入学习美术基础知识。因此,对美术基础教学措施进行改革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让学生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又是让学生深刻了解美术的内在含义,借助美术所具备的价值促进今后的发展。
1.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不完善是高校美术基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这是因为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美术专业技能,对学生美术基础的培养与综合能力的提高未予以高度重视,导致课程的设置不够完善与合理。例如,美术理论课是培养学生美术基础的重要课程,但教师设置的理论课课时较少,无法让学生完全掌握相关的知识。这种情况下开展实践课程等同于做无用功,不仅难以巩固学生的理论基础,而且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也不会得到提升。
2.师生之间互动少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性的处于课堂主体地位,并且在讲授理论知识后倾向于让学生进行自行练习。虽然,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学习到一定的知识,但过于注重教材内容的讲解,并且师生之间相对缺乏互动,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学生也难以寻求教师的帮助。再加上美术课程具有抽象的特点,而艺术创作时间较长,学生易感到枯燥乏味,在缺乏与教师互动的情况下无法集中注意力,进而影响到学习效率与质量。
3.教学方式较落后
教学方式是影响学生美术综合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以往美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首先会以时间顺序作为依据,引导学生学习美术发展历史,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影响艺术作品的多种因素,例如历史原因、社会状况与哲学思潮等。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种讲授方式相对落后与笼统,并且学生无法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在教师的讲解中仅是得到视觉体验,无法深入理解作品的深层次含义。
4.教师水平待提高
美术不同于其他专业与学科,教师在教学时需要以扎实的绘画基础作为支撑,向学生传授大量的美术知识,以保证学生美术素养与能力得以提升。然而,部分高校的美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升,或是教师仅掌握了美术的理论知识,未对美术技能进行深入研究,甚至是忽略了教学反思工作的重要性,导致教学水平得不到提升。
1.合理设置课程,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高校美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素描与色彩,这些课程在培养学生美术综合能力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素描教学是以挖掘学生艺术潜能作为主要任务,注重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然而,学生在学习素描比例时会感到吃力与困难,此时若是教师没有合理设置课程,尽可能为学生讲解素描的相关理论知识,或是在教学中只注重指导学生进行技法训练,将学生画出的素描比例作为学习的评价依据,很可能导致学生陷入素描比例的学习中,无法通过素描呈现出心中的想象与感受。因此,教师在设置合成时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保证课程的设置具有合理性,以带动美术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荷兰画家梵高创作的《夜间咖啡馆》是一幅充满极度躁乱情绪且令人不安的作品,梵高在画中再现对象时使用了夸张的造型与充满激情的笔触,并通过紫与蓝、红和绿之间的微妙冲撞增强了画面的冲击。在理论课时,教师首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对绘画要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提高学生对绘画要素的掌握能力。在学生理解与掌握之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习客观形象的特点与特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创作中对物体的情感表达需求,并体会内心感受。在实践课上,教师则指导学生以自己的需求与感受为依据,灵活的创造出鲜活的造型语言,让学生在技法训练中学习表达个人的情感,为作品增添更多亮丽的色彩。只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才能够保证学生充分理解所学内容,进而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2.加强师生互动,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部分教师在授课中会忽略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导致学生对某些知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是无法及时寻求教师的帮助。因此,在改革美术基础教学的背景下,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感受,并且加强课堂上的互动,根据学生的反应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与理解所学知识,针对性的加强学生的薄弱点,使学生的知识视野得到有效拓宽。例如,荷兰画家梵高创作的《向日葵》是一幅十分引人注目的画作,为解决传统教学中师生缺乏互动的问题,并激发学生的探究与表达欲望。教师在上课后可通过“聊天互动”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对《向日葵》这幅画作进行鉴赏与学习。首先,学生围成圆圈与教师面对面坐下,与此同时教师向学生展示《向日葵》,并提出问题:“我们都知道这幅画作很出名,那么这节课我们主要聊一下这幅画作吧。那时候,梵高的画没有得到肯定与认可,甚至没有人和他买画,他因此变得烦躁与焦虑。他后来去了法国一个叫‘阿尔’的南部小镇,接下去的故事你们可以来猜一下”。由于“聊天互动”的教学方式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也不再感到约束,很快有同学接下去回答“阿尔小镇有着金色的麦田、阳光和向日葵,梵高渐渐的忘记了烦恼,他心中的苦闷得到派遣,而金色的向日葵也给他带来了灵感,于是他创作了这幅画”。教师予以回答的学生肯定后,再次提问:“那么梵高是不是很喜欢向日葵?”另一名同学回答说:“向日葵是他最想表现的题材,他的性格和向日葵也很像,为了实现梦想而不懈努力……”。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通过聊天对画作进行学习,这是一种发自内在的交流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画作的理解,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可为学生今后的创作提供帮助。
3.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术理论是人类对美术活动进行分析、研究与实践后得出的科学总结,只有经过思考与分析才能够实现学习与掌握美术理论的过程。因此,美术理论具备的鲜活、生动等特点,决定了教师应使用灵活的方式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与创作能力。同时,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将美术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结合艺术家的生长环境、创作背景等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美术教学“纸上谈兵”的局面。例如,法国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是世界级名画,美术专业的学生对其早已耳熟能详,但是大部分学生并不知道这幅名画为什么如此出名,或是不了解创作的背景。教师在课前,可为学生提供几个思路,待学生自行思考与分析结束后再进行授课。首先,要求学生通过搜索引擎收集莫奈的资料与其他作品,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总结,了解莫奈的生活环境与创作习惯。其次,将莫奈的生活时期作为切入点,想象《日出印象》这幅名画的创作过程,最后结合作品的色彩总结其中的美术理论与绘画技巧。这种教学方式下,虽然教师讲解的内容会少于从前,但强化了艺术作品的分析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学生在思考与分析的过程中会下意识的结合创作者的习惯与生活背景等对作品内涵进行理解,进一步加深了对美术作品的认识与理解。
4.提高教师水平,促进美术课程发展
任何学科与专业的教学目的都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之后巩固基础并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为课程的发展提供动力。然而,美术作品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在不了解美术作品创作背景的情况下,对教师的依赖性较高。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只有教师予以学生正确的引导,才能够保证学生掌握美术理论后灵活且正确的应用于实践创作中,为美术课程的发展提供帮助。高校在引进美术专业教师时,应注重了解教师的学历与教学水平,保证教师具备高素质与高学历,以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并提升其美术综合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在正式授课前应进行在职培训,主要学习最新的美术理论知识、技法等内容,在培训过程中结合相应的艺术作品加深理解。同时,要求教师注重学习现代化教育理念,并借鉴其他高校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其次,高校每学期对教师的美术教学能力进行考核,了解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例如,通过《吃马铃薯的人》这幅画进行考核,由教师根据这幅画的绘画风格与整体色调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总结,并且分析教学方案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教师将学生的总结与分析情况作为依据改进教学方案。此外,教师每周进行教学反思,主要回顾本周的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积极询问学生对教学方案的意见与看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最后结合学生的反馈改革美术基础教学方案,以促进美术课程的稳定发展。
总而言之,美术理论反映了美术的起源,并且揭示了其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学生在美术基础学习中需要学习的重点。然而,大部分教师没有合理设置课程,在课堂中一味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甚至给学生提供的研究与思考的机会并不多。因此,高校美术教师需要将改革教学方式作为一项任务,结合课堂存在的不足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与改进,在提高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同时赋予美术课程更亮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