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强人生 豁达大爱
——王红彬电影小说《永仁之恋》解读

2019-11-13 10:57李慧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9年2期
关键词:青松小说老师

李慧

王红彬电影小说《永仁之恋》,在《民族艺术研究》“电影剧本专刊”和《方山》杂志2017年3期、10期连续推出以来,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这是一部根据梁达松老师真人真事改编的洋洋4万余字的电影小说。

故事写的是,一个不远千里自愿来到边疆,将自己毕生心血献给云南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先进典型梁青松,他来到永仁这样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经受种种考验和磨难,仍矢志不渝地选择留下的感人事迹。电影以永仁县的地貌山川、民族风俗为背景,全方位展现永仁的教育、文化等人文风情,是一部既有观赏性,又有思想性的作品。

《永仁之恋》的男主角梁青松原型取材于楚雄州永仁县第一中学梁达松老师,他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教系,原籍广东信宜,不远千里来到云南边疆支教,本来可以留在大城市享受安逸的生活,但却来到云南支边,并将自己的青春热血献给了这片贫穷的土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他自己也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一个特级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中学校长……一晃就是80年。中山大学出版社为梁达松老师出版了传记文学《豁达人生》,华中师范大学(原华中师大)现任党委书记对梁老师给予了高度评价,号召全校师生向梁达松学习,其校长章开沅称赞梁老师“顽强人生,豁达大爱。”

这里笔者从作品的主题思想、结构、艺术特色三个方面对《永仁之恋》进行解读。

一、主题思想鲜明,彰显榜样力量

小说主题思想鲜明、集中、深刻。永仁,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如今仍是。这样一个偏僻的山旮旯,人口稀少,经济贫困,教育更是一穷二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永仁小城,本来就是个农业县,再加上商业欠发达,难免显得凄清、破败、荒凉,一不小心,就会踩到四方街上的“牛屎粑”。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梁青松老师——一个怀揣梦想与壮志、朝气蓬勃的青年,从遥远的广东信宜,风尘仆仆地来支教。在永仁一待就是50年。

小说歌颂梁青松那种大公无私,自觉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永仁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梁青松那种为了孩子,为了教育事业,宁可牺牲自己的幸福的高尚情操。“永仁虽然是一个贫穷落后的高寒山区,但孩子们一样需要教育,一样渴求知识。我是一名教师,给他们传授知识,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是我的职责。我之所以无怨无悔、愿意在这里待一辈子,是因为我爱我的学生,这与他们是哪里人没有关系,与他们贫穷与否也没有任何关系……”梁老师这种不分地域,不分贫富地区,毅然身先士卒的教书育人的精神,将教育和鼓励无数人们在教育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不忘初心立足岗位,甘于奉献。

这些无一不彰显出新时代楷模、人民公仆的形象,大公无私,默默奉献,无怨无悔。正印证了鲁迅先生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二、作品结构构思巧妙,层层递进

在结构这个作品时,作者首先采用了推波助澜、自然衔接的手法。在作品中,往往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或者是一波方平,一波又起。方才是风平浪静,突然间波涛陡起,由此产生了一种波澜起伏、高低错落的气势。

在作品中,首先写的是条件无比的艰苦,住的地方简陋。“这是半间土坯砌成的小矮房,逼仄简陋、四五平方米的样子。”“梁青松拿起洗脸盆架,想找个地方放置,但紧挨着床放下去,却发现堵了门,无奈只有将盆架拾起来重新放回床尾。他拿起一本书,想看书,发现没坐处,于是将床尾的椅子取下来,放在地上,但发现椅子太大,歪斜着,无法坐人,他只得放下椅子。”“梁青松回到宿舍将脸盆拿过来,盆底朝上枕在头下,再将衣服放在脸盆上面,将脸盆用作枕头,躺在上面,眨巴着眼睛,看着屋顶的椽子出神。”小说中,条件艰苦但是梁青松老师克服了这些生活上的困难,这样的环境,真是20世纪50年代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真实写照。

此时,教学也很难开展。除了课本,没有参考书;学生基础薄弱,来自高寒山区的同学,甚至连普通话都听不懂。这不是对牛弹琴吗?一次次碰壁之后,他开始有些动摇。正在这时,一个少数民族同学的遭遇,使他改变了看法。

罗山是一个来自高寒山区的同学,曾经因为基础差、普通话不标准,听不懂课,在课堂上开小差,被他训斥过。过了几天,罗山同学来向梁老师辞行,说不读书了。一开始梁老师以为是不是因为自己的训斥使他耿耿于怀,后来才知道,因为家中贫困,老父又久病不愈,早已债台高筑,就是啃荞粑粑也无力让他继续上学。他几次跑罗山家,磨破嘴皮,并穷尽了自己的一切帮助他。最后,家里总算松口,罗山总算留了下来,但梁老师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啊!

正是这一切,坚定了梁老师留在穷乡僻壤的决心。他不止帮助过一个贫困的同学,但毕竟,他的工资也有限,天长日久,轮到他下腌菜啃馒头度日了。由于生活上的困难,梁青松老师病倒了。“你的身体,就是饿出来的,你这是典型的贫血!”“你这贫血严重了,我给你开了些补药,回去最好用一只母鸡炖服,连服三日。”医生嘱托他需要一只母鸡来炖汤药,可是他买不起母鸡,这可为难到他了。后来还是罗山同学的父亲为他送来了一只母鸡。《我家的一只小鸡》的作文更是道出农村人的艰辛,也更加坚定了梁青松留在永仁的决心,因为他始终相信教育是脱贫致富的法宝。这些一个又一个的细节使读者得以在作者人为的艺术境界里尽情浏览、目不暇接。

最后,在结构这个作品时,作者还采用了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戏剧手法。在作品中,作者有意识地安排了几个紧张的场面。如果读者是对事态的发展和作品中人物命运关注的话,那么伴随着作品中险情的一个个出现,读者的心里必然会发生一次次紧张的跳动,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悬念。

对于不远万里来到边疆支教的梁青松老师来说,艰难的生活没有将他击垮,反而锻炼了他坚强的意志,尤其是通过与这些贫困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打交道久了,他渐渐爱上了他们。这些学生家庭困难,出身贫寒,基础又差,但他们想要改变自身命运愿望,他们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深深打动了这个小时候也曾经历不幸的热血青年,他暗暗发誓:自己一定要留下来,与他们一起共渡难关。恰恰此时,“大跃进”的炉火点燃了他的热情,他像当时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带着学生赶赴农村,开始了支援农忙、大炼钢铁,不分昼夜地劳作,再加上风吹日晒雨淋,终至疾病缠身,落下病根。这一切,被一个女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悄悄从家里给他包来热饭,放在他的窗台上,终于被他发现,这个羞涩的女同学说:难道就允许你照顾他们,不允许我照顾你吗?后来,这个学生成了他的相濡以沫的妻子。原本到这里,我们就觉得他们应该像童话世界里的公主和王子一样幸福的生活下去,可是没想到梁青松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他的人生依然还有无数残酷的磨难在等着他。

这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更严峻的考验到来了。这期间,他的爱人生小孩,他也不在身边,他从农场赶到医院的时候,孩子早已出生。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出现状况,忙前忙后,夫妻两个聚少离多。正当一切要重新步入正轨时候,儿子小文的意外身亡,给梁青松夫妻以致命的打击。身体的摧残、心灵的痛楚、前途的渺茫,曾一度使他绝望……正当他经历人世间的一系列考验和非人折磨、人格羞辱的时候,他接到了回广东的邀请,老家的领导说,你回来吧,家乡需要你,你也不用在那里受苦了。这时候他真的犹豫了……但最后他却说,我走了,这些学生怎么办呢?我可是答应过他们,一定要教他们到毕业的。甚至连妻子也劝不动他。梁青松这头远离家乡、支教边疆的“犟牛”,就这样默默地、没有任何要求地在一个边疆小县度过了他的50个春秋,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永仁的教育事业。后来,梁老师又有多次上调州城和省城的难得机会,但他都选择了放弃。

一直到梁老师退休的时候,他也不愿意回广东老家养老,他深深地爱上了永仁这片土地。这时候有人问他:“你干嘛那么死心眼呢?那里又不是你的家乡,你却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他们?而且还在那里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不但被人批斗,还落下病根……你觉得这样的生活有意思吗?”梁老师回答:“永仁虽然是一个贫穷落后的高寒山区,但孩子们一样需要教育,一样渴求知识。我是一名教师,给他们传授知识,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是我的职责。我之所以无怨无悔、愿意在这里待一辈子,是因为我爱我的学生,这与他们是哪里人没有关系,与他们贫穷与否也没有任何关系……”

正是由于读者对事态发展和作品中人物命运的关注的心理作用,正是由于这一连串的悬念,迫使读者把目光和思路深入到作品中去,不到山穷水尽,不弄个水落石出,读者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这是作者运用戏剧手法,精心构思所收到的艺术效果。

当然,《永仁之恋》在其他方面也有特色,比如结构脉络清晰,条理清楚、疏密有致、详略得体等等。

三、小说的艺术特色

1.小说构思精巧,事件多且杂,但是却能有条不紊层层递进。从一些细小的生活琐事入手,却立意深远。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永仁小城,落后、凄清、破败、荒凉。教育事业不够发达,师资力量薄弱。这个时候很需要教育人才,梁青松主动请缨来支教了。学生事件从罗山同学休学一直到苏晓晓盗窃蔬菜,总共提到了五件事,虽看似与教育无关,恰恰这些事情又都是因为思想的愚昧和教育的苍白而导致的。对于梁青松和张碧华的结合,也是因为教育过程中的相濡以沫而结下的不解之缘。

2.运用当地的彝族文化资源,巧妙穿插,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作者叙述人物来到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的同时,也吸取了民间优秀的文化资源,彝族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给作者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民间神话传说、故事、歌谣、民俗、信仰等等融汇在作品中,不仅展示了彝族当地的地域特色,也表现了彝族人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面貌。

作者在小说中呈现了民间世俗生活场景,方山、赛装节、跳脚、土路、农庄、河流等等,以及生活在彝州大地上的人民,他们忙着耕种荞麦、洋芋等活动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这些平淡的、日复一日甚至有些枯燥的生活,正体现了民间生活的真正形态,简单、自由和烟火气。他们与政治极少联系,相对封闭的生活地域使他们处于半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生活相对安逸和平静。这样的场景叙述,使得作品的形象更加丰满。

3.小说立意高远,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

小说塑造了梁青松、张碧华、罗山、罗山父亲、娥咪节、杨主任、苏晓晓、王龙云、亲戚老莫、阿婼能等一系列的人物形象。罗山、娥咪节、苏晓晓、王龙云、阿婼能等形象体现了梁青松老师对学生就如对待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遇到困难时,绝不让一个孩子辍学,体现出他舍身为教育的精神。罗山父亲、杨主任、亲戚老莫的描写侧面烘托出梁青松老师的无私为教育的高尚情操。用张碧华的形象,来展现梁青松性格的两面性。对待事业严肃认真,兢兢业业,不带半点玩笑;而面对自己心爱的女人,他也会开玩笑,也会柔软下来。就如张爱玲的诗句:在你面前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我的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在爱情面前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柔软的。

从以上的简要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梁青松在永仁支教的人生经历就是这篇小说的主线。其他的事件都是为了塑造梁青松的正面形象而写的。事情细小,有些繁杂,但是总的来说是十分清晰的。

总之,这是一个反映贫困地区教育的成功的故事片电影小说,主人公不贪图享受,自愿到边疆民族地区支援教育的生动事例,对当今大学毕业生纷纷选择留在城市,不愿到基层,更不愿回到落后地区改变家乡所折射的困窘,是一个正确的导向和良好的示范。影片塑造的梁老师这一典型形象,是我们今天践行“说实话、办实事”的人生楷模,是当今社会传递“正能量”的生动体现,也是党中央倡导的“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的最好注脚。从这个意义上说,该部电影小说今后如果能够搬上荧幕,对年轻学子和广大社会青年的教育毋庸置疑,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因为是正面典型,传播的是“正能量”,这样的艺术产品笔者认为政府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扶持。

猜你喜欢
青松小说老师
青松
青松
探索勾股定理的应用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