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会香
马帮如蚁,逶迤盘桓在山路上,挂在骡马脖颈上的铜铃随着骡马的迈步而有节奏地叮当作响,宁静的山间回荡着清脆、悠远的铃声,楚雄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伴着铃声从远古走来,沉淀在古道驿站上,成就了众多的历史文化名镇。
往返于楚雄与滇西南地区的主要驿道是至元十九年开通的威楚开南道,道路自威楚起,向南经南安州 (今云龙古镇)进入银生等地。威楚开南古道是古代云南通往缅甸之景栋、泰国之景迈、天竺国、爪哇、婆罗洲、骤国等地的交通要道,外通交易之处,多诸珍宝,以黄金、麝香为贵货。威楚府鹿城镇和南安州云龙镇,是威楚开南道的起始之地,自然也成贸易重镇。
《禹贡》称楚雄为梁州外境。梁州是古代以成都为中心的西南广大区域,后曾有一段 “合梁于雍”的历史,涉及今楚雄州境内很多地区。周朝时,楚雄为“百濮之地”。 “楚雄”名的最早由来之说,为春秋时贵族楚叔雄逃难于此。春秋末,楚国庄蹻率众入滇,后称 “滇王”,开辟包括楚雄在内的广大楚地。其部将小卜将军,曾经进人到鹿城西北的姚安,并战殁于此,有古墓存证。汉元封二年置益州郡,楚雄为其所属。西晋武帝泰始六年置宁州郡,楚雄属于宁州。东晋成帝咸康四年,改分宁州为安州。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朝廷于此置傍州、望州、求州,邱州、俭州。据 《镇史》载:“求州在新兴,其四皆在楚雄,而邑为情为望。”唐麟德元年置姚州都督府,楚雄为其所治。天宝战争以后,楚雄为南诏阁罗凤所治。南诏立楚雄为楚州,隶属银生节度使,后来迁节度使衙所于楚雄。后晋天福二年,段思平建大理国,将银生节度划为姚州,威楚改为白鹿部。
史料记载,鹿城建城于东晋成康八年,为威楚所筑,故名威楚城。南诏时期,在威楚旧城的基础上,楚雄城被一次又一次扩张,当地人指山为名,呼为“峨碌赕。”唐天宝八年,南诏王曾一度在此修建城郭。后大理国权相 (布燮)高明量及其子高量成又在峨碌旧城的基础上,修建了一座外城。外城位于龙川江北岸,依江而建,名曰 “德江城”。内城“峨碌”,外城 “德江”,便是大理国期间,楚雄城形成一定规模并影响至今的基本情形。关于高氏权相与楚雄城市建设,是楚雄城市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是现今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所在。到了元代,楚雄作为大一统封建王朝 “路”和 “府”一级的行政机构所在,城市建设及其发展蔚为壮观。明洪武十八年,经朱元璋批准,楚雄军民历时五年修葺,南跨金矿,西邻峨碌,东沿风岭,北带龙川,府城开辟六门,东门为平山,东南门为德化,南门为广运,西南门为仁福,西门为德胜,北门为勇镇,让这座历经战火洗礼的古城焕发了新姿。从此,楚雄人丁大增,农牧生产和文化教育事业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景象。
雄镇滇中的楚雄城,由明初这次修建奠定了至今不易的基础。
崇祯五年,楚雄府重修楚雄城,城墙增高二尺。康熙十九年,发生大地震,楚雄城倒塌严重。雍正四年重修, “以坚土筑而固之”。乾隆五年,城墙坍塌过半,城楼岌岌可危,予以重修。乾隆二十五年,朝廷拨专款扩建楚雄城。乾隆三十七年,大水淹没楚雄城。两年后,重新修建和扩建。此时,这座镇中古城,从规模到各种设施。庙堂到殿宇,民居到校舍,在云南境内屈指可数。楚雄城内街道共有十四条:东正街、南正街、北正街、东米市街、文庙街,考棚街、海资街、太平街、京仓街、县隍街、旧县街、书院街、盐店街;巷道九处:江西王巷、虎尾巷、钱局巷、锡箔巷、施家巷、欧家巷、莫家巷、百水巷、水闸口巷;城外有八条街:官厢街、古山街、后街、里仁街、铜店街、旧米市街、赶香街;还有三座外城:德江城在龙川江北岸七古庙小岭岗、富民城在青龙河畔军南界、净乐城在上北门村民南界。千年的基业,一时的辉煌,曾引起多少文人墨客生兴叹之慨,留下了不朽的诗作和文章。
崇祯十九年,吾必奎攻破楚雄城;咸丰十年,马如龙寇楚。几次战乱,炮轰古城,城堞楼阁崩倒无算,处处血流成河。一方军事重镇,一座千年古城,到了这样的时候,也就黯黯然式微了。她的进一步发展契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当然,如今的空前规模和辉煌盛况,是古人所难以望其项背的。
楚雄,南来北往之地,阡陌会聚之所,兴于道,道所依,交融频繁,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明兵部武选司主事李启东、明佛教律宗巨匠读体、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刘联声、清国子监司业池生春、清总兵李维述、建威将军珠尔杭巴图鲁张士进、北伐名将黄实、著名画家蒋楚明、民间雕塑家宋常泰、著名民主人士马超群、著名教育家张毓吉等,皆青史留名。当年经济的兴盛,马帮筚路蓝缕的行走,带来了驿道的发达和文化的传播和昌盛,当儒、释、道、伊斯兰,乃至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随着一条条驿道进入时,与原住民传统文化相碰撞、相交流、相融合,成为代表楚雄文化变迁特色的一幅令人惊奇的图景。
楚雄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楚雄在云南交通发展格局中重要的战略地位。秦汉时期有 “西南丝绸之路”的蜀身毒道和滇洱道,通过州境。唐宋以来,有姚巂道、滇洱道和中庆建都道三条主干驿道和威楚开南道分别呈西北向、东西向、东北向和西南向从州境穿过。经历代王朝经营,道旁驿站馆铺林立,沿途关堡站卡齐备,道上津渡桥梁俱全。四条驿道与州境的盐运道、铜运道和县间道联成网状,直至民国年间仍沿用不衰。
禄丰,地处滇中,毗邻安宁,因境内发现世界最大规模的禄丰恐龙化石和腊玛古猿化石,被称为 “恐龙之乡”“天然的自然博物馆”。
康熙 《禄丰县志》载: “禄邑为迤西咽喉,往来幅辏。源分里野,脉祖九龙。背负五台,层崖耸插天之壁;面环和岭,秀嶂列屏绵之奇。烟霭云联,砺山带水。自西而东者,举目惊为奇观。”禄邑故地金山古镇是禄丰县城所在地,有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炼象关、旅游胜地五台山、腊玛古猿化石遗址、石灰坝禄丰恐龙化石遗址、恐龙博物馆、星宿桥、西南古丝绸之路和明朝大学士王锡衮墓等名胜古迹。
唐虞之时,春秋之际,战国之秋,虽处昧谷之地,禄丰与内地便有联系。庄蹻开滇,以白崖为都,称号为滇国,禄丰时称甸白村。秦凿五尺道,遣司马相如通西南夷,建益州郡,禄丰属之。诸葛亮南征后,禄丰隶属建宁郡。隋筑骥琮笼于姚陵,骥琮笼即金山古镇。天宝年间,阁罗风派要员阿裒治理地处要冲的禄丰,筑土为城,名之为巅裒城。巅裒城是金山古镇最早的城名。后天宝战争的爆发,金山古镇屡遭战火,屡毁屡建。大理国时,禄丰隶属昆州。元十二年,朝廷分骥琮笼为上乡,米糟为二乡,老鸦关为三乡,设置禄丰县。明万历三十五年,武定罗婺部凤继祖因承袭土职未果,遂起兵作乱,兵掠金山镇。一时,古镇一派断壁残垣。万历三十八年,县令向北麟因城久废,遂上奏朝廷,请允筑砖城一座,获准。新城西倚星宿江,东、南、北三面无池,城围三里,城墙高一丈六尺。清康熙九年,发生地震,金山古镇城楼数处受损。县令郭迪阶请命重修,并遵旧制,建城楼四座,东曰聚奎,南曰来薰,西曰河清,北曰拱极。金山古城清代修葺较多,仅康熙一朝,就有知县丁宗闵、王毓奇、黄枢、刘自唐等鼎力修葺,并留下了许多佳话。特别是刘自唐,因见城垣三面无池,仅西面有星宿江流过,遂开筑赛宝坝,江水自北环流至东、至南,亦渠亦池,固城之防,便民之利,为世人称道。
星宿桥,是金山古镇现存最古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史料记载,星宿桥修建于明万历年间。知县向北麟面对夏秋之交,星宿江洪波急涛,险断交通,影响附近百姓的生产和生活,便请准朝廷,修建大桥。星宿桥建于明万历壬子冬,竣工于万历甲寅秋,历时两年。桥长三十丈,阔四丈,采用拱桥技术,为五孔石桥,以砖石为材料,坚固牢实,堪为中国桥梁艺术之典范。因历年水患,屡修屡塌,清雍正五年 (1727)大修,现存桥是道光五年琅井乡绅杨国良筹资,倡议修复,村民献工献料,至道光十二年建成。七孔尖拱石桥六个桥墩凸立江中,桥东有木坊一座,四柱三门,上覆歇山式重檐瓦顶,檐下斗拱密集。木柱两旁有扁形石鼓,上雕龙虚,中门上镶有 “星宿桥”匾额,为云贵总督阮元鱼于道光十年亲书。桥西建有十柱九门石坊一座,上置九碑五联,碑为 《修建星宿桥碑记》。备述建桥始末,由9块石刻镶嵌而成,书有 “坤维永镇”四个大字。星宿桥横跨在星宿江上,气势恢宏,民国代总理李根源先生叹为观止,称赞有加: “工程精良,甲全滇之冠。”星宿桥见证了金山古镇风雨如晦的岁月,是不可多得的历史遗存,1983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金山古镇地当省垣门户,迤西要道,在明清至民国年间,商业和手工业享誉于滇中地区,禄丰剪刀,誉享中国。红军长征过云南,贺龙元帅挥兵至此,留下佳话。抗日战争时期,费孝通先生一行在此进行社会学调研,留下名著 《禄村经济》。如今,人们举办恐龙文化节,众宾云集,游人如织。金山古镇与时俱进,焕发时代风采,呈现勃勃生机。
南华是古道文明的产物,任何人想知道南华的古今过往,首先必须读懂南华的路文化。自古以来,南华是一个重要的交通节点,驿道从这里通过,向远方延伸,马帮络绎不绝,商人摩肩接踵,为边疆的开拓发展,为中华灿烂的古文明在边疆的传播和扎根开花,为多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为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合作和友好往来,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从南华经过的古驿道,有蜀身毒道、西南丝绸之路、灵官道、五尺道、博南道、茶马古道、抗战马帮道、滇西驿道等,相交又相离,是世界上已知的地势最高最险的文明传播古道之一。这些历尽沧桑、留下了无数人类文明信息的古道,承载着许多丰厚的人文历史和动人的故事。用脚步丈量时光跨度,用心灵体悟艰辛,无数沉入岁月沧桑中的人物和故事,从历史深处向我们走来。在一道道险山恶水的缝隙里,在茫茫的原野丛林之中,无数人马驿道从其间穿越而过,如蛛网般覆盖了楚雄的山川大地。这些驿道不仅将边疆与祖国内地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像云南的许多山脉江河一样辐射出去,直接通往东南亚、间接通往南亚诸国,成为封闭的中国通往外界的重要国际通道之一。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与外面的世界沟通,为了相互之间的交流,先民们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南华县志》记载,民国初年,南华境内有主要驿道10条,累计长1410里,驿道桥49座,堪称道路博物馆。龙城有“滇中锁钥,迤西咽喉”之称,扼守龙川,永镇南疆,其战略位置之重,超拨于楚雄诸镇之上。古驿道以东西为大路,南北诸路次之,对南华的历史影响颇大,由东至西穿境而过称西南丝绸之路,因其起于成都终于印度 (身毒),故也叫蜀身毒道。这条古驿道由楚雄吕合驿经仙人谷哨入境,过高峰哨至州前铺,经灵官桥、水盘铺、镇南关至沙桥驿,出沙桥驿后经新铺、苴力铺、英武关到达天申堂,再出必力甸进入姚州普淜驿,全程140多里。从春秋战国时开始出现这条古道后,南华这140多里长的古驿道就承载了太多的历史。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最艰苦的阶段,缅甸沦陷,日军侵犯云南的畹町、龙陵、腾冲,滇缅公路被迫中断,最后一条通往中国战区的通道也被切断,使外国援华的物资无法从缅甸运入中国。贯穿滇、川、藏直达印度出海口的茶马古道成了唯一能运送国际援华物资的地面通道。藏族、汉族、纳西族、白族、普米族、回族、彝族各民族马帮组成的民间商队,在这条古驿道上完成了抗战物资的运输任务,古驿道由此也被演变为抗战马帮道。
镇南古镇,是中国明代大航海家郑和幼年的寄养地。郑和4—11岁时就生活在南华郑姓回族家庭里,后被沐英掳往南京。北洋政府代总理、国民党元老、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李根源曾在这里立了三块郑和故里碑。逯家屯 “郑和故里碑”摩崖石刻,已成为龙川古镇的历史文化名片,是无形的宝贵财富。
从秦汉时期青石铺就的石板路到滇缅公路、320国道、楚大高速公路,从汉代的鸡和城到元代的镇南州,再到今天的南华县,南华龙川镇承载着丰厚的人文历史和动人的马帮故事,促进了众多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交融。
以前,画家徐久野有 《南州胜景图》传世,详绘了镇南旧八景。如今,南华古城新韵、鹦鹉大观、岔河彝韵、西山揽胜、菌王耸翠、宝珠焕彩、平桥风韵、摩崖胜迹新八景又成为南华文人骚客吟咏不绝的胜境。八景之美,因有文人赋诗,也便有了故事,有了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