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海旭 如皋市搬经镇夏堡幼儿园 江苏南通 22656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科学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提出“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幼儿园指导纲要》同样对幼儿科学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目标:“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搬经镇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有着丰富的乡土资源。用好乡土资源,创设具有乡土土特色的科学区域,组织有趣有益的科学活动,锻炼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幼儿科学素质。
搬经镇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是农业大镇,有诸多适合幼儿挖掘探究的乡土资源。搬经镇乡土资源种类丰富、实用价值高,巧妙运用可为幼儿的科学探索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1)乡村传统农具、工具
作为农业大镇,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利用当地的材料制作出了许多农具、工具。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农具、工具也逐渐被现代化生产工具淘汰。但是这些传统农工具都凝聚着一代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幼儿科学探究的优秀素材。
(2)乡村农作物与动物
除了丰富的农具、工具,地头田间的各种农作物、野生植物以及家家户户豢养的动物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通过观察不同农作物种子,幼儿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和种子的不同形状,再到观察植物的种植,探究了解到阳光、水、温度都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还有观察自然角的小乌龟、饲养园的小鸭、白鹅,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
(3)乡村自然环境
《指南》中提到,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乡村自然环境丰富多姿,四时景致各异,蕴含着无穷的智慧,是幼儿最好的课堂。教师善用自然环境,创设条件让幼儿走进自然自由触摸、尝试、探索、发现。随着季节变换,带领幼儿观察农作物以及动植物的变化,了解植物的基本生长规律。趴下来,去看一看昆虫的世界,看一看小草的天地,让孩子在与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去自发由探索、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不少农村幼儿园存在教育经费紧缺、教玩具和操作材料缺乏的问题。而乡土资源可以通过教室、幼儿、家长共同收集,有些甚至就在幼儿身边,无需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丰富易得的乡土资源为乡村幼儿园的活动组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实现的低成本、高效率的幼儿教育提供了条件。
乡土资源虽丰富多彩,但并非都是能够运用到中班幼儿的科学活动的中的,为了更好地收集乡土资源,我们从以下两方面开展了收集活动:
教师结合主题活动目标,对事先调查得知的乡土资源进行分类筛选,明确收集种类、范围与收集途径。通过梳理筛选,教师能有针对性地收集乡土资源,也能更好地将其分类,更方便幼儿的操作探究。最终,我们根据乡土资源的特征,把乡土资源分成:植物类、沙石类、农工具类、昆虫动物类和其他废旧日用品类。
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收集各种材料对孩子进行区域活动的重要价值,让他们真正了解各种物品的再造性功能与作用。
植物资源的利用围绕着种子展开,为为两个主要部分。一是研究种子本身,二是种植课程。在科学活动《种子在那里》中,幼儿对自己带来的农作物进行自主探究,找一找种子藏在哪里,幼儿们将带来的农作物切开、拨开、砸开,一个一个找到了它们的种子,也有的孩子没有找到种子藏在哪里,幼儿将探究结果记录下来,然后小组交流,最后一起总结,将种子的藏身之所进行分类。
第二部分是种植课程,将幼儿带来的种子分组种植,中班幼儿已经掌握了简单的测量记录方法,幼儿每天记录种子的发芽生长情况。没有发芽的种子,幼儿自由讨论为什么没有发芽,通过询问成人、回家查资料,再讨论,幼儿感知到了种子的发芽生长离不开阳光、水、温度。发芽长大的种子,中班幼儿利用初步掌握的测量技巧进行简单测量,记录植物每一天的成长。
在中班的自然角饲养有金鱼、乌龟、小蝌蚪,幼儿园的饲养园有养殖的白鹅、鸭子。这些“神秘” 的小动物特别具有探究性。 当我们把小蝌蚪带进了自然角,教师与幼儿探索了蝌蚪生长变化过程。 孩子们每天早上一到幼儿园就会去自然角观察小蝌蚪,他们在每天的观察中发现小蝌蚪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再蜕去尾巴。对于每一个发现,每一名幼儿都会兴奋地欢呼,互相转告,并在自然角的记录纸上记下这一变化。除了小蝌蚪,孩子们还对金鱼、乌龟、白鹅、鸭子,乃至玩沙时发现的蚯蚓进行观察,观察这些动物的特点,并产生好奇、提出问题,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探索结果和与同伴分享。
当孩子们饲养的鸭子死了,孩子们在伤心之余,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讨论鸭子为什么会死,我们要如何保护这些可爱的小动物。
除了易于操作探究的动植物资源,其它资源我们也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幼儿们观察、探究了不同农具、工具的构造、使用技巧。在秋季、春季,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观察田野,感知不同季节的不同特征,对季节有更有实际意义的认知。
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科学活动可以让孩子直接通过感知活动来探索”未知”的领域,激发幼儿自主探索的愿望,让孩子在自由地科学探究中养成操作、记录、表达的好习惯,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科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