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小农经济的土壤中因资本萌芽而兴起的戏曲艺术样式,已遍地开花。中国戏曲确实是一个具有“草根性”的人民群众的艺术。时光流转,斗转星移,曾经时兴的人民艺术在今天却成为一种“文化遗产”,也似乎成为一种“符号景观”在剧场中供欣赏。这百年间的本质变化让人感慨。
但是,没有消亡的,终究依然具有草根性,终究能重新茁壮成长为大树。这就是我们重提传统与现代新编、改编的必要性。这之间的关系,正如本专题的作者提到:“今天,中国乡村的振兴,绝非回到耕读田园的自给自足,其本质乃是全球化中的乡村现代化。那么,我们的文化传承和艺术创新,就不独要扎根地域,更要面向世界,寻求更具普遍表现力的物意人情”。诚然,“现代”不应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另一种空间维度,展现在我们面前。
2018 年的上海京剧院《我们共同走过—纪念改革开放40 周年主题演出》,京剧院的老、中、青三代主要演员悉数登台,让人无法不缅怀曾经的峥嵘岁月,风雨兼程磨砺如今宝石般的光芒。也不仅仅是京剧,越剧、昆剧、沪剧乃至依旧在神州大地上演的地方戏曲,也依旧散发着各自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