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松
徐特立一生走过了一条由苦难到辉煌的道路,先后经历了晚清、北洋政府、国民党统治和新中国等不同时期。他热爱光明、追求真理,也正因为此,他总能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抉择,并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
19世纪末,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为了救亡图存,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一场颇具声势的变法维新运动。其后,一些宣传维新变法和介绍“西学”的读物开始在湖南传播。徐特立积极接受新思想,尤爱阅读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文章,他一度以康梁的信徒自居。后来,戊戌变法失败,八国联军入侵,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徐特立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路。
如何挽救民族危亡,徐特立感到愤慨、迷惘。1905年,他考入宁乡速成师范学校。在这里,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他的思想很快发生变化,进而“走上了反康梁而相信孙文的道路”,成为一名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辛亥革命爆发后,徐特立积极响应,支持革命。长沙新军起义胜利后,他被推选为湖南省临时议会副议长。不久,由于议会内部争权夺利、背叛人民,徐特立意识到革命政党已经变质,于是愤然辞职,回到教育界,希望“用教育来改革人心”。
为了让劳动人民的孩子读得起书,他将“俸金半数以上用来办学”,“一小部分用来帮助清贫学生”。他在教育救国的道路上艰辛跋涉、艰苦创业,教育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李维汉、田汉等都是他的学生。徐特立成为享誉湖南教育界的“长沙王”。
名誉、地位、金钱并不能阻挡徐特立前进的步伐,黑暗的中国该去往何方一直萦绕在他心头。
1926年冬至1927年春,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迅速在全国兴起。在毛泽东的建议下,徐特立回到五美乡调查农民运动。令他惊讶的是,曾经熟悉的家乡已经完全变了模样。天朗气清,一片光明,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如火如荼的工农运动让徐特立认识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和共产党领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他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信仰再也没有发生改变。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疯狂镇压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面对腥风血雨的白色恐怖,年过半百的徐特立冒着杀头的危险,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教育家徐特立入党的消息极大地振奋了危难中的同志,许多同志感慨地说:“真是疾风知劲草,岁寒知松柏啊!”陆定一把他入党比喻为一本没有字的教科书。
新中国成立后,徐特立继续担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这时他已是72岁高龄的老人了,在常人看来似乎可以坐享清福、颐养天年,然而他依然保持革命年代的工作劲头和学习状态。为了鞭策自己,他还制定了一个20年的学习与工作计划,作为晚年的奋斗目标。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徐特立深为党和国家的前途忧虑,他用自己的行动尽力去保护一些受冲击的同志,还将受冲击的周世钊接到家里。
1968年11月28日,徐特立与世长辞,享年91岁。逝世前,他留下遗言:过世后,把遗体献给医学科学部门。至此,徐特立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和全部智慧,践行了他“尽瘁此心血”的誓言,赢得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