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龙文化转型的契机和动力
——以中日两国龙文化为例

2019-11-13 07:58铁军
海外文摘·艺术 2019年12期
关键词:龙王信仰传统

铁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日语学院,北京 100024)

民俗是民众生活的精神依托和日常生活的程序,在漫长的历史中,社会变革的发生会不可避免地冲击旧民俗,破坏旧有的信仰和程序。在中日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国家里,这一点表现出鲜明的特征。龙信仰作为两国历史上文化交流的见证,至今仍存在于两国民众的生活中。但是,不同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导致了两国的龙文化传承的不同走向,鲜明地体现在国家的价值取向上。

1 社会变革带来的转型契机

起源自中国的龙文化,有着6000年以上的历史,传入日本后,也经历了2000多年岁月沧桑,在日本社会,特别是在农业区域获得了广泛信仰。1911年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将“真龙天子”拉下宝座。然而,象征皇权的龙与作为掌管雨水的农业守护神的龙在人们心目中,是截然分开的,龙文化体系并没有因为这场革命受到致命的冲击。这是由于中国的龙在几千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曾有过几种不同的起源和发展方向,形成了几种不同的社会功能。基于功能上的不同,中国人在社会实践中,一直将象征皇权的龙与农业的守护神的龙区别对待。所以,封建王朝的崩溃,并没有带来整个龙文化体系的解体,道教、佛教的龙作为守护神一直存活在民众心中。

1949年新中国成立,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涤荡了旧社会封建主义的污泥浊水,破除迷信,崇尚科学,建立了新的价值观体系。在包括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建设中,提倡科学,兴修农业基础水利设施,科学种田,不再迷信龙王,不再向龙王祈求风调雨顺,在人们心目中,龙的影响力逐渐弱化。传统的司水神灵,作为迷信,站到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对立面,其传统社会功能淡化,社会基础大大缩小。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迎来了中国国内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世界形势也发生变化,中华民族的奋起、腾飞在全世界华人中成为共识。中国人迫切需要一个所有中华子孙都可以接受的信仰。香港歌手率先唱起“龙的传人”把全世界华人的心聚合在一起,沉睡了许久的龙文化迎来了新生的契机。“龙的传人”这一象征性意义的提法,使龙获得了一个新的身份,登上了国家政治舞台,超越了旧社会任何时期对龙的定义,“中国龙”也逐渐成为世界对中国的称呼。

历史上,多民族、多区域、多宗教、多种族带来的多重价值观,使得中华民族被称为一盘散沙,人民饱受帝国主义侵略和侮辱。而今,“龙的传人”这一称呼的提出,尊重了历史传统,在全国众多民族中获得共鸣,也受到全世界广大华人的赞同,成为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在这一响亮口号下,中华民族团结起来,拧成了一股绳。这种凝聚效果,让人们感到曾经淡漠的中国龙信仰又一次复苏。这是一种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创新,是对龙文化内涵进行新的诠释后建立起的新信仰。

进入21世纪,中国的政治影响逐步增强,经济大跨步向前迈进,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被提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不言而喻,所谓城市化也并不是农民上楼这么简单,提高民众素质,提升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文化软实力的需求迫切地摆在国人面前。就这样,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龙文化,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契机。同时,龙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必须契合新时代的要求,其创新转型成为必须面对的关键性课题。

那么,日本的状况是怎样的呢?日本社会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迎来了恢复、发展的时期。就意识形态而言,日本从以天皇为顶点的帝国主义、军国主义向美国主导的西方式民主社会过渡。在社会政治体制层面,和战前有很大的区别,实施政教分离、颁布新宪法、思想信仰自由受到保护,实施了不少信仰方面的改革。而在农业领域,龙神信仰并没有受到大的触动,继续保存下来。上世纪50年代,农村的司水龙神在工业化、城市化的浪潮中,与进城务工人员一起移入城市,农村的司水龙神信仰也一同被带入城市生活,成为形成城市传统民俗的一个重要要素。

今天的日本城镇民众祭祀龙神的目的,随着城市的生存环境、业态的变化而悄然发生嬗变。对于脱离了农业业态的城里人而言,雨水更多地与出行,生活舒适度等联系在一起。 另一方面,他们又认可龙神带来的“利益”,对雨水的需求虽然不像农民那样直接,但是他们认可“五谷丰登”与“国泰民安”的相关关系,使得龙神在日本现代化、城镇化浪潮中没有被摒弃,这一点可以看作是农耕社会影响的残留。可以认为,龙神信仰在日本,依然有着相当深厚的社会基础。在城市里,原有的龙神信仰与来自农村的司水龙神自然地结合为一体,基本的文化内核没有崩溃,其意义被进一步引申、泛化,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转型。

必须指出,日本的大城市与农业区域的小城镇,社会发展不平衡,龙神信仰状况也不同、差异较大。农业区域虽然大多实现了城镇化或是达到了与城市相同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业态没有发生变化,一年的雨水多少对于农民来说至关重要,传统的司水龙神依然是重要的精神支柱,龙神信仰基本保持着传统形式。农村的年轻人,虽然接受了现代教育,学习了科学知识,但他们中不少人离开乡土,进入大城市,所学的科学知识不足以影响家乡的传统龙神信仰。

总体而言,战后,日本人认识到保存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国家层面有立法,民间有措施,做了不少努力。不仅限于龙文化,在各地,凡属于当地的代表性民俗文化,大都成为振兴当地经济的影子推手被保护和发扬。在城镇化成为国家整体发展趋势的背景下,城市型生活成为日本人的主流生活方式,来自农村的龙神传统司水功能出现淡化,而现代化、工业化带来的城镇化促使司水龙神与城市龙神信仰相结合,成为城市民众生活的保护神。一方面体现了司水龙神的影响之深厚广大,另一方面也说明龙神在日本人心目中仍是受欢迎的神灵。

综上所述,社会变革催生新的需求,抓住契机,适应这一需求,是包括龙文化在内的传统民俗继续生存、传承下去的重要条件。在中国,虽然也有农村司水龙王如何进入城市文化的问题,现代化、城镇化无疑也是一种转型契机。但是,龙文化的多源性使城市民俗早就有龙王爷的身影,没有太多的障碍。可以说,龙文化经受了激烈的社会变革,剔除了糟粕,解决了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冲突,上升到了国家政治层面,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这才是更重要的。日本战后的现代化、城镇化以及相应的一系列社会变革,成为传统文化转型的契机,不需要特别解决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日本的原始龙神信仰的传承,并没有来自意识形态的障碍,没有被触及到内核,转型表现为在社会变革中的悄然嬗变,龙文化如此,其他民俗文化也如此。日本的部分农业区域以及一些小城镇,在社会变革中没有失去乡土,维持了原始龙神信仰的文化内核,而多数脱离了农业业态的中大城市,在结果上看来虽然较为保守,但仍可以说抓住了契机,契合社会需求,在不失文化内核的情况下实现了某种程度的转型,可以说,适者生存这一道理也适用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

2 龙文化创新转型的驱动力和对策

中国龙本身就是有着多源性的神灵,针对龙,有着诸多的解释,有道教系统的龙、佛教系统的龙、帝王化身的龙、民间俗信的龙等,各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所有这一切,都为后人活用龙文化奠定了基础。在社会发展中,有不少传统文化的糟粕不适应发展而被社会抛弃,曾被顶礼膜拜的司水龙王信仰的弱化和象征封建皇权的龙被赶下历史舞台就是典型的例子。

上世纪50年代,中国流传过这样的民谣:

天上没有玉皇,

海里没有龙王。

我就是玉皇,

我就是龙王。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

我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破除迷信,科学种田,人们开始以这种眼光看待自古以来被崇拜的玉皇和龙王。那时的龙王,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威风,龙王庙还在但少有人参拜,龙王与人们生活的距离被拉远,主要出现在神话故事里。一些老人们对龙王依旧信仰,但也只能深深地埋在心底,默默地祈祷。年轻人在老人讲述的故事、往事中,对龙王有不完整的了解,但因感到与学校教授的东西完全不同,在心中结成难解的疑团。当老人作古,年轻人成为父母时,又把这些碎片化的东西传给孩子。信仰者对龙的存在深信不疑,相信龙可以带来风调雨顺;浅层次信仰者在信与不信之间徘徊,属于临时抱佛脚式的人;不信仰者大多属于无神论者,他们只接受龙文化的历史,可以科学地揭示龙作为神灵是如何产生的。如此,曾经为人们带来风调雨顺的龙王,由信仰者、浅层次信仰者、不信仰者组成的“龙的传人”传承至今。传承龙文化的重任落在了这三种不同的“传人”肩上。

我国宪法明文规定:保障信仰自由。传统的信仰,如佛教、道教、以及其他宗教在与时俱进的口号下,掌握时代脉搏,不断进行转型、创新,在新社会找到了共生、共存的道路。当然,也有一些社会组织,披着宗教信仰自由的外衣,与新社会作对,不能与新社会共生、共存,作为反动会道门、邪教被取缔。一些旧社会的民俗信仰,与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难以共生、共存,自身也不具备促使自己变革、与新社会共生的条件,作为旧时代的污泥浊水退出了历史舞台。

传统文化有多种分类。从传承的角度来看,存在着技艺类和信仰类的不同。技艺类如前所述,需要解决谁来教、谁来学的问题。在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并不是太难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国内、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龙这个起源于神话的神灵,地位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转而成为唯一登上新中国政治舞台的“迷信”。对龙做迷信的定位,是根据它产生的时代和当时的社会角色和功能;在国家政治上接纳龙,是因为龙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全国大多数民族都有龙崇拜的历史,也是出于加强各民族凝聚力的需要。总之,在现今科学至上的社会里,仍认可龙的地位,是当前中国政治的需要。

龙文化产生于中华大地,传统上的龙有多种形态,龙以司水龙王、守护神为主要功能。旧社会农民们向上天乞求恩惠——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祛祸禳灾,这就是传统中国人的福观。中国人的人生目的围绕着一个“福”,为了求得这个“福”,多少代人不知费尽多少辛劳。传承龙文化,符合民众的祈福心理,成为广大民众奋进的动力。

今天,龙在社会中的传统功能已经衰微,被新的龙文化取而代之。新的龙文化中,剔除皇权象征等旧时代的糟粕,弱化守护神、司水龙王等不科学成分,发挥了其积极向上的正面功能,迎合了中国社会的需要。

周彩伶在其论文〈切握民间信仰存在的合理内核〉中指出:

“民间信仰形成的对同一神明的膜拜,对同一文化的认同,使得民间信仰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它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在价值取向、道德教化、实现社会整合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这就是龙文化在现今中国社会存在的价值,也是我们传承龙文化的目的,自然也是龙文化继续生存的理由。

龙文化在今天还随处可见其踪影,这是我们一步一步传承到今天的结果。然而,今天这种传承模式——在无神论为主流价值观的社会里“传承”原始时代的神灵是极有意义的创新。它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传承,已经超越了认祖归宗、弄清我是谁、我的根在哪里、把龙崇拜留给子孙万代等传统意义的认知,而是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古为今用。以下几个条件,有利于对龙文化进行创新、转型和传承。

(1)龙文化在中国属于土著原生文化,中国是龙文化的故乡,大多数民族具有龙信仰,拥有构成龙文化体系的多重基因。

(2)龙文化本身具有的多样性。不同的时代、地域造就了不同体系的龙。中国人认知的龙是这几种不同体系龙文化的集合体。根据需要,有分有合,有取有舍。

(3)龙的守护神本质。向善倾向、守护平安幸福、契合了中国人的精神需求。

(4)革命性的社会变革。辛亥革命使象征皇权的龙从政治舞台消失。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唯物主义、无神论的主流价值观,剔除了旧时代龙王爷的形象。中国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中国的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大形势使龙登上政治舞台。

由于具备了这几个必须条件,中国的龙文化获得转型的驱动力,又一次获得了新的生命。

作为对比,再考察一下邻国日本。由于国家社会体制的不同,在日本的教育体系中,并没有强力推行过类似中国这种无神论和反迷信教育。即便如此,日本人还是在成长过程和社会实践过程中,体会到科学与信仰的不可调节的矛盾,每一个人都在这种矛盾中进行一番挣扎后,建立起自己的信仰倾向。总之,日本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转型的压力,即如何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环境里生存下去的压力。现代日本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与否,更多是根据自己实际生存的需要。当传统习俗与现代社会发生碰撞时,多数人并不积极地支持或摒弃哪一方,而是根据事物发展的结果去顺应。在城市化初期,人们抛弃农村生活,大举涌入城市,导致农业衰败,农村欠缺发展动力。而到了21世纪,日本人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泡沫经济崩溃、生产停滞不前,社会矛盾凸显等社会问题后,又开始怀念农村的慢节奏生活,一度淡漠的乡愁又在思绪中萌生。由于日本整体的产业结构已经定型,没有导致人们大规模返乡务农,但是原生态的生活环境、文化传统、朴实无华的人际关系又成为人们追求的梦。

然而,眼前的事实是,现代人的价值观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进入现代社会的日本人不可能倒退回农业社会,也不可能把农耕时代的所有传统习俗、生活习惯移植到城市生活中来。同时,提高文化软实力,保存日本文化之根,抚慰乡愁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需求,这有关于日本人为何是日本人的问题。所以,现代人的价值观要求包括龙神信仰的传统习俗顺应时代,为了适应现代社会而变化发展,这就是日本龙文化转型的主要驱动力。

日本龙文化与现今社会主流价值观之间没有发生冲突,是日本进行相对原汁原味的传承的重要条件。但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进步触及到传统文化是早晚的事情,说不定也会发生“顺者昌逆者亡”的情况。在当今日本,包括龙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要生存下去,其自身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不与现代社会秩序发生正面冲突。(在法律、道德允许的框架内)

(2)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的功能。(传统文化教育、维持社会安定、娱人)

(3)需要确立恰当的存在方式。(保留乡土环境、进入博物馆、作为教科书内容、成立社会组织)

传承的需求推动文化转型。古代迷信进入现代社会,转变为信俗,娱神向着娱人化(包括对古代传统的兴趣、怀念、历史学习)的转变是历史潮流。在娱人中,祭祀活动的基本形式和内容得到传承,人们的怀旧心理、对祖先的敬仰,使农村社会生活中曾经不可或缺的龙神祭祀习俗得以延续,并作为国家、民族的文化软实力保留下来。在日本许多地方进行的传承传统的实践——传承园、展示馆、博物馆式的展示、宣传或许就是他们解决传统与现代矛盾的理想模式。

3 建立新的龙文化传承模式的尝试

古代的龙王祭祀活动是表达人对神的敬意和乞求的仪式,其传承的基本路径是由娱神为主到娱神兼顾娱人,在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后,最后将达到完全的娱人。总之,从长远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龙文化的传承将经历三个阶段。即:

(1)迷信、愚昧的娱神,在娱神中达到娱人的效果。

(2)向科学、理性过渡,娱神功能衰退、娱人化成为主要趋势。

(3)走向彻底的、理性的文化传承,建立新的信仰体系,实现文化转型,契合社会需求。以静态、动态博物馆式的展示,做到完全的教育化、娱人化。

以中国为例,通过思想的革命,使愚昧的娱神向理性娱人的过渡进程得以加速,而最终的彻底的理性文化传承,则是目前可以预知的接近理想的状态。

在中国,提倡无神论,以此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系统化的龙王迷信,实质上在大部分农业地带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农田水利化和科学种田。虽然还有祭拜龙王的活动,还不能完全否认龙王信仰在许多人心目中的地位,但是,传承文化传统的目的占主要成分。河北省赵县的龙牌会,北京怀柔渤海所在地区的祭龙王乞雨活动还保留着基本形态,但是人们参与活动的动机并不单一。一方面是出于对龙王的信仰,对龙王的灵验依然抱有虔诚的信仰,可以理解为是几千年来龙王信仰的延续。而另一方面是出自于保存、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和对本地传统文化的高度热爱,属于科学时代有识者的理性行为。当然,这两种动机并立,并且或许还会在同一个人的头脑中“并立”。本来是相互对立、互不相容的两种动机之所以得以“并立”,主要是国家对民俗信仰的政策尺度相对宽松,同时,大力提倡传承传统文化的政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中国的龙文化实现了由旧时代到新时代的跨越,并将逐步完成文化转型。

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龙王的祭拜活动虽然带有旧时代遗留下的迷信色彩,但是它在中国农村社会由来已久,不谈龙王,就无法谈及传统农业社会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何况在现实中,很难将祭拜龙王活动中表现出的信仰与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割裂开来。但是,随着科学、教育的普及,人们会逐渐走出对龙王的盲目崇信,逐步将着眼点移到科学的、理性的文化传承上来。可以说,娱神、娱人都是出于追求“利益”的需要。不过,二者的出发点不同。娱神是出于愚昧,通过让神喜悦来获得所求之物;而娱人则是迎合现代人的情趣志向,出于理智,通过让人们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回顾历史,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对根的认同。当然,停滞在这个层次上,还谈不上摆脱了复旧、复古的理念,还不是终点。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人通过对古代传统文化的认同,获得的应该是追求国家兴盛、人民幸福、加强民族凝聚力和作为中华民族一员自豪感的效果,最终,形成推动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的动力。这就是中国新时代龙文化应具有的信仰内核,唯有它才能引导中国龙文化的传承,成为龙文化的主要内容,使龙文化紧密契合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日本人的信仰与日本发达的科技并不同步。日本龙文化的传承仍以传统信仰为基础,虽然会有一些形式上的翻新,传统的信仰内核尚未失去。日本水稻种植地区的农民们,虽然自古以来就建造蓄水池,开挖渠道,在兴修水利上显示了不少智慧,但没有改变依靠降雨的现状。他们在因袭中,一味固守着传统,并不想弄清楚降雨与祭祀龙神之间的因果关系,几乎是同时走着科学种田(化肥、农药、机械化、水利化)和龙神崇拜这两条路。加之,社会上也没有一种动力促使他们抛弃对龙神的传统信仰。

在城市里,接受了现代科学教育的新一代,对龙王的功能开始有了怀疑,人们只是作为遥远时代的民俗来接受龙文化相关的活动,怀着看热闹心态,体验一下与现代文化不同的传统文化祭典。可以说,日本的龙文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到社会变革和现代科学教育的冲击,同其他古代文化一起,呈现出衰落势头,同时还随着城市化浪潮进入城市,与城市的龙神信仰合体,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进入城市的龙文化遇到不同的受众,同时,为了契合现代城市生活的需求,旧时代传续下来的龙神信仰有了一些形式翻新,但城市生活的特点使龙神信仰基本限定在守护神这一传统功能上,没有更进一步的需求和创新动力。部分地区的龙文化活动,譬如舞龙活动实现了本土化,但仍然继承了传统龙文化的内核。因此,可以认为,日本的龙文化传承有自己的特色,走的是一条有别于中国的龙文化传承的道路。

日本传统龙文化的内核,在社会变革中没有受到大的冲击。日本特殊的自然地理状况,使得现代农业模式的水资源仍很大程度上依赖降雨,农民们通过水库、蓄水池保证了农业灌溉用水,扎根于他们思想深处的龙神保障降雨的观念仍未变,因而缺乏文化转型的推动力。另一方面,科学、教育的普及,虽然使龙神信仰发生弱化倾向,但是传统的农村社会仍在持续龙祭活动。与中国相比,日本的龙文化在以下三点上存在短板。

(1)龙文化的外来属性,导致其不具备从雏形到成熟的整套体系,不具备由许多支系最终聚成主体这样一个文化形成模式,即文化基因有所欠缺。

(2)前项(1)导致日本龙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不足,无法应对激烈的社会变革的要求进行创新,在社会尚能提供适宜生存的环境时则存,否之则衰。

(3)没有来自现代社会的内容实质上的创新需求。观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重要前提,而前项(1)和(2)导致这一领域本来就缺乏观念创新的推动力,加之日本文化、日本社会的保守性,观念创新的任务就更为艰巨。

农村的龙文化在转变为城市文化时,为了打破传统的束缚,契合新的城市生活,需要观念创新。日本在城市化浪潮中,将龙文化从农村带入城市,进行了不少尝试,实现了一定的角色转变,使其成为城市新民俗的一部分,但在本质上,仍难以形成超越祈福、禳灾功能的新的信仰。龙神的角色转变,或许可以称为一种创新,就日本而言,大概就是龙信仰的终结状态了。

而在中国,这种程度的角色转变还显保守,并非新世纪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之所需,难以顺应科学社会的更高要求。与日本相比,如前所述,中国近现代的激烈社会变革,将旧面孔的龙王爷作为迷信破除,将自称“真龙天子”的皇帝赶下历史舞台,而创新后的新面孔的龙,则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在新时代发挥其独特的社会功能。现代中国的龙文化活动,如龙王祭祀、龙灯等,只是作为民俗文化的外在形式的传承,人们对龙的态度最终必将由迷信转向科学和理性。

4 结语

中国龙文化产生于原始时代,历经几千年一直持续至今。在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中,作为农业社会的重要神灵,龙文化传入日本,成为流传广泛的信仰。在城市化的浪潮中,中日两国的龙文化都面临文化转型这一历史契机,如何抓住契机,使龙文化进入新时代并发挥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任。在继承传统、使之为现代社会服务这一点上,中日间有相类似的认识,相互对比、借鉴两国不同的做法,或许可以找出一条更有效的传承之路。

注释

①“利益”一词来自佛教,表示来自神佛的利与福,现多意为“好处”。

猜你喜欢
龙王信仰传统
信仰
龙王爷爷发怒了
少年力斗传统
格子龙
河里没有鱼王
动物QQ糖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