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修
1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2018年已经悄然过去。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管是伤感,还是快乐,无论是不如意,还是随心,都无法挽回逝去的人生岁月,那些生活往事只能成为岁月的痕迹,遗留在记忆里。
2018年有些应该做的事却因各种原因没有做。比如我想为江苏作家王立辉先生著的《大河之蜕》散文集写读后感这件事,就是应该做却没有做的事。
我在2019年开篇,也就是新年写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为作家王立辉先生著的《大河之蜕》散文集写读后感了。
作家王立辉先生这部《大河之蜕》散文集已经寄给我一年时间了。虽然一年时间不算长,但也不算短。毕竟人生中没有多少个一年,如果用年来组成人生的路线图,这应该是简短的时间结构。如果说想为一部书写读后感,或抒发点感怀,这么长时间没写,确实有些长了。
我在2018年确实忙碌,但这不是没写的理由,更不是借口。实际上我对作家王立辉先生的感觉太深,因为深,所以不想轻易触碰他的《大河之蜕》散文集。我认为这是他创作的精华,融入了汗水与智慧,我是否能理解书中的精神所在呢?
我想让时间再延长些,让我的感觉再成熟些,让思路更清晰些,这样我会对《大河之蜕》这部散文集的感觉更好,理解得更透彻。
王立辉先生不只写散文,还创作了许多报告文学作品。他是中国报告文学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他获得过《农民日报》征文一等奖,出过好几部书……可见他的勤奋与写作才华是突出的。
他的《大河之蜕》散文集是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在2018年1月出版的。全书16.5印张,16开本,21万字,分为四个章节。
第一章节为:大河之蜕。
在这个章节中收录了写自然风景的作品。在书的第11页中,收录了《故黄河月亮湾》这篇作品。文章开头写:“城里住久了,不时想起故乡的大海,还有那海边一望无际的芦苇。虫吟、蛙鸣、鸟啼,月明星稀,萤火点点。咸腥海风轻摇海浪,像演奏着一曲《月光曲》。”
虽然这行文字简短,但写出了对生活环境的感受。社会在发展,物质生活在提高,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原来的自然环境被城市钢筋水泥建造的楼宇包围着,人们穿梭在楼宇中,街道间,如同生活在缝隙里。城市环境给人们造成了隐形的心理压力,似乎也束缚了人的思维。
人的可贵之处在于思想。文学或艺术工作者的思想有着独特性。作家对环境,对事物的思考通常是敏锐的,轻轻一碰就会触动心灵,产生思想的火花。
作家王立辉先生是从乡村走入城市生活的。在城市生活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在故乡的时间。离开故乡久了,有一种困惑,时常怀念在故乡生活的场景。所以他写:“城里住久了,不时想起故乡的大海……”他想起故乡的风景,想起往事,这种回想是追忆性的,也是对自然环境,对原始风貌的渴望。
如果说作家王立辉先生在 《故黄河月亮湾》作品中写出了对自然环境,对原始风貌的感怀,那么他在《留得残荷守雪香》这篇文章中写的应该是生命价值,是在写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种依存,这种生命的价值,在《留得残荷守雪香》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这篇作品收录在书的75页。也是第一章节中的最后一篇文章。文章的第二段这么写:“推门而出的瞬间,我的所有感官似乎全部洞开,灵魂全部解放。不远处的池塘,镜面般的水面,已薄薄地结了一层冰。荷早已风华不再,花凋香渺谢红妆。我由性子,撑起折叠伞,踏雪寻香,走向池塘。那荷一支支,一簇簇,有的被折断,有的银装素裹,凋落的叶子卷曲着,潦倒着,甚至腐烂。生命已离它远去,然而它却倔强地、尽可能地站立着,而不肯倒下。它虽然无言无语,却憧憬着、期待着那留在黑色污泥下面,孕育着的无限生命。”王立辉先生在《留得残荷守雪香》这篇文章中写出了生命的价值。这是篇以写自然景观为主线的作品。写自然景观的作品有许多,但主要分为写情,写景,写内在生命价值。这篇《留得残荷守雪香》作品就是写生命价值的。
作家走出屋,对生活有了新感觉。这种感觉是从何处萌生的呢?我想可能是环境的改变,从室内到室外,室内狭小,是有束缚感的,而室外是空旷的,是广阔的,所以在室内的想法与在室外的想法是不同的。
当作家走到池塘边时,看着荷的变化,触动了思想,产生了灵感。作家对荷的外观,形状,场景……进行了细致描写。这种描写本意是想体现生命顽强的精神。
我们可以从“生命已离它远去,然而它却倔强地、尽可能地站立着,而不肯倒下。”这行文字中感受到那种精神,同时也写出了是在什么季节。
这是在冬季。冬季不适合荷的生长。荷在这个季节将结束生的希望,然而,荷却顽强与自然抗争。
文章中接着又写“它虽然无言无语,却憧憬着、期待着那留在黑色污泥下面,孕育着的无限生命。”这行文字是对前面文意进行更深剖析。文章中写荷虽然不能像人似的用语言表达想法,但也有着生的渴望,也有着对美好的期待与憧憬。
虽然生命有限,但希望是无限的。
从这段文字中能看出作家王立辉先生写作特点,能看出思想与自然的结合。这种借用自然环境,对植物的生长环境展开描写,是有意体现生命价值。
2
作家王立辉先生的《大河之蜕》散文集,把第二章节定名为:哦,童年的麦地。从这个章节题目看,能感觉到这个章节里收录的作品是与成长有关,与故乡有关的。
在第二章节,也就是书的119页中,收录了《怀念一只麻雀》这篇作品。从作品的题目看是没有新意的,我们都熟知麻雀,也知道“怀念”这两个字的含义,不用过多解释,可以直接理解是对一只麻雀的怀念。这是很普通的语句,那么,作家王立辉先生为什么写这篇作品呢?这么写能写出新意吗?
我带着疑问,细心品读《怀念一只麻雀》这篇作品。文章第一段这么写:“童年,是许多不成形的画面,点点滴滴,好像各不相干,好像不可理解,又似乎隐含着生命最初的纯真善良和爱,成为我一生挥之不去的记忆。”这段文字没有写麻雀,似乎与麻雀毫不相干。但是在这段文字中突显出了童年,并且写出了童年的生活。
王立辉先生写 “童年是由许多不成形的画面,点点滴滴,好像各不相干……”,他写的是真实生活经历。
童年是天真烂漫,无邪,充满好奇的人生阶段。虽然看上去童年的生活每件事,每段生活经历与成长没太大关系,相连不紧密,而实际上童年生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我们对童年时经历过的事情,一生都无法忘怀。童年的生活经历往往影响着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而人生观与世界观对人生的成功与失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说童年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
作品中明确地写了“好像不可理解,又似乎隐含着生命最初的纯真善良和爱,成为我一生挥之不去的记忆。”这行文字写出了作家本人对童年往事的记忆是深刻的。
作家王立辉先生在《怀念一只麻雀》这篇作品的第一段,写出了童年与成长相关,也写出了记忆的深度。可他没写麻雀与人生,麻雀与生活的关系。这或许是有意把麻雀放在后面来阐释。在这篇作品的第二段写道:“我喜欢麻雀是因为童年时代的记忆。因为一只麻雀,我再也没有饲养过鸟类,因为那遥远的往事给我带来过伤感。”
在这段文字中写出了跟麻雀的关系,也写出了因为有了对麻雀的伤感,对别的鸟类不再接触了,好像接触了,就会触碰心灵的伤痛。
人生中最难治愈的就是心灵创伤。这种创伤往往会伴随一生。
文章在第四段写:“我最早结识麻雀是在孩堤时代。由于家庭贫困,我常感觉饥饿难忍,就伙同几个同学,晚上去逮麻雀。用手电筒光对着站在树上的麻雀,它就一动不动,我用弹弓打它们,百分之七八十命中。小伙伴们常常把它们煮、烧、烤、炸着吃,味美酥香……”
这段文字写出了生活的贫困及生存的艰难,也体现出了残忍。为了改善生活,为了解决温饱,孩子们捕捉麻雀,用麻雀充饥。孩子们的心灵本应是善良、纯净的,然而为了生活,迫不得已去杀生。这是生活的无奈。这种事情的发生不是孩子们的错,也不是父母的过错,而是那个贫穷时代造成的。
无论多么高尚的人,在生存与道义两者面前,首先选择的是生存下去,而不是道义。只有生存下去,才能考虑别的事情,如果生命终结了,任何事情都不存在了。
王立辉先生把这段文字写到了深处,读后触发心灵的琴弦。但这种声音不是悠扬,而是低沉与浑厚,甚至有点哀鸣。
作家在这般困难生活时期还收养了一只麻雀,这段文字写:“可是可怜的小麻雀没人管了,我只好跟母亲说收养小麻雀。母亲叹了口气,就同意了。我常常喂它一些高粱米或从田野里捉来的小虫。麻雀慢慢长大了,不能老放在笼子里,我经常让它出来走动。它一高兴就跳到我的手背上……”
这段文字写出了与麻雀的亲密接触。这种接触体现出了孩子的童心,还有善良的人性,也是人之初本性的体现。
其实,人出生时原本性情全部是善良的,只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环境影响,促使某些人的性情发生了改变,从而出现了善良与丑恶,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好人与坏人。
生活中应该提倡善良行为。这样人生才会更有价值,社会才能良性发展。
在这篇 《怀念一只麻雀》的倒数第二段写:“凡是美好的东西,总是让人铭心刻骨的。我无法忘记人生道路上的若干次邂逅。无论是一位无话不说、无心不交的朋友,还是一条伶俐忠诚的小狗,或一只轻盈飘逸的小鸟,共度一段美好的时光,真是一种幸福。而这种幸福,也是一种善与美的力量,能使我变得年轻、充实、高尚。”我想这就是作品的思想高度,也是这篇作品的价值所在。我个人认为作家王立辉先生的这篇《怀念一只麻雀》是有思想高度的。
3
作家王立辉先生的《大河之蜕》散文集,把第三章节定名为:仰慕崇高。
从章节的题目看,显然是想体现思想性,人文性,也有着崇拜性,包含着敬仰之意。在这个章节中,也就是书的195页,收录了《不老的人生》这篇作品。
在这篇作品的开篇写:“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走到生命的尽头,稀有的莫过于一百多年,更多的就是七八十年。由于疾病、灾祸等原因,许多人在不同年龄段上就结束了生命。说明不老的人生是不存在的。”
这段文字阐明了人生的过程。写出了人生的时间表。作家王立辉先生用简约的笔法概括了人生,每个人的生命都会结束,都不可能长生不老。
死亡会迎接每一个人。
既然生命是有限的,那么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应该做些什么呢?怎么生活才会有意义呢?
在作品的第九段写:“四月的一天,我非常想到乡间田野中呼吸新鲜空气,看看春天的自然景色,放松一下因多日劳累与压力而疲惫的身心。于是,我踏着自行车,钻进了数平方公里的油菜花地,就像一尾畅游大海的鱼,毛孔血管舒张。沉浸在花丛中,世界是多么的安静。听不到汽车喇叭声、广告声、电钻声、爆竹声……侧耳细听,只有嗡嗡的蜜蜂在花草间浅唱低吟,几声鸟鸣穿过树梢,温和的阳光洒在一片油菜花上,金光灿烂;柔和的春风送来一丝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这段文字写出了作家的心态。每个人在生活面前都是负重前行的。但这种负重是可以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来调解,不用把生活的绳子绷得过紧。生活的绳子可松弛有度,松弛有度的生活才是最佳的生活状态。
记得著名主持人、演员,倪萍在讲述自己年轻时一次拍摄电影的经历时,感慨地说,导演让她跳到冰冷的河水里,她什么也没想,就跳进去了,当时只想到把戏拍摄好,没考虑到冰冷的河水会影响身体健康。多年以后,她腿发病了,严重时上楼都不行,此刻她对年轻时,那次拍摄电影的经历有了醒悟,她说拍电影是为了更好的活着,而不是走向病痛,接触死亡。倪萍说的这段话让我记忆深刻。
因为人生最大的目标是活着。
作家王立辉先生《不老的人生》这篇作品中体现出了这种思想,这样的想法是正确的,也启迪了读者。好的文学作品是应该给人们带来思想的启迪,应该引导读者正确面对生活。
4
《大河之蜕》散文集的第四章节名为:永远的鲁迅。
鲁迅先生是作家,也是思想家,他是中国文化一面旗帜。多少年来都是文学工作者的偶像。从这个章节的题目来看王立辉先生是崇敬鲁迅先生的。
鲁迅先生是值得敬仰的作家,他的作品给读者许多启迪。然而,他的名誉也被当今许多事情误读了。比如鲁迅文学奖,这个奖项中的获奖作品不一定是代表鲁迅的想法,颁奖时好像也没有鲁迅的后人参加。实际上我们崇敬一个人,应该崇敬他的思想,把他的思想发扬光大,而不是用他的名誉作为宣扬的主题。
从这个章节的题目来看,作家王立辉先生是崇敬鲁迅思想的。
在这个章节中,也就是书的234页,收录了作品《这世界并非人人有心》,看文章的题目就知道是思想性作品。文章第一段写:“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辆小型货车碾过。在之后的五分钟里一共有十位路人从悦悦身边经过,但每个人只是看看,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哪怕打一个报警电话。最后,小悦悦被一个捡垃圾的阿姨送往医院,但抢救无效离世了。”
我读过这段文字后,心在抽动,感觉悲哀。这种悲哀不只是小悦悦离世了,而是人性的泯灭。我在想人性在哪里呢?
中华民族古往今来都提倡美德,可是连人性都没有了,哪还来的美德。我们的民族精神将往何处?
当许多人面对一个幼小的生命受到死亡威胁时无动于衷;在伤害到幼小的生命时不是抢救,而是想杀人灭口;做错了事不想承担责任,而是想逃离……这样的民族还能称得上伟大的民族吗?这样的国家还有希望吗?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有民族精神的国家。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是有希望的。
这样的希望我们没有从生活条件好的人身上看见,而是从那位送小悦悦去医院捡垃圾的阿姨身上看见了。从捡垃圾的阿姨身上看见了人性的善良与良知。
人应该有正义感、同情心。不然,连动物不如。
动物还有群体生存观念呢。
王立辉先生在《这世界并非人人有心》结尾处写道:“ 这世界并非人人有心。我们当务之急,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力加强社会文化建设,大力推行诚信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我们的核心任务是树立法制权威,让人们对法律惩恶扬善的功能有信心,进而自觉按照规则和公共精神办事。”
这段文字写出了观点,这种文风有着鲁迅先生的思想性。实际上我们崇敬鲁迅不只是他文章写的好,也因为他的思想触碰到了社会的敏感处。社会发展中是有弊端的,这需要指出来,如果面对弊端谁都不敢说,都在沉默,社会就不能良性发展。
正如作家王立辉先生写的 “我们当务之急,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力加强社会文化建设,大力推行诚信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社会的发展,也是民族的发展,民族的优劣,主宰着社会的发展。
5
我在读过江苏作家王立辉先生著的《大河之蜕》散文集后,认为这是部写人生,写社会的书。书中收录的《大河之蜕》首篇作品是写黄河的。
黄河被称为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母亲是生命之源。
把写黄河的作品放在书的首篇,作为书名,可见这是篇分量很重的作品。作者在《大河之蜕》作品开篇写道:“黄河,从古至今,其鸣哀,其歌壮,其流长。它曾为民族的苦难而呜咽,为民族的屈辱而咆哮,为民族的前途而呐喊,为民族的解放而欢歌。黄河表现了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蕴含着民族不可阻挡的力量。”
这段文字写出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用黄河衬托出中华民族的繁衍与精神。这是一种责任所在,这是呼唤与呐喊,不论是呐喊与呼唤,还是责任,都体现出作家的使命感。这或许也是《大河之蜕》这部散文集的价值与精髓。
我读过这部书,在想象作家王立辉先生是何种人。
虽然我跟他没见过面,但我喜欢他的文风,也熟知他的人品。他不只文风好,人品也值得信赖。算来我跟他交往有几年时光了,听到他的话,我就感觉有朋友的力量在身边。在尔虞我诈,危机四伏的社会中,能相识王立辉先生这样的朋友是我的福气。
人生难得有这样的朋友。
正如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贾兴安先生在给王立辉先生的《大河之蜕》散文集所作序言中写的:王立辉的写作是真诚的,真诚是他的品格,真诚的品格使他的作品有了力量。
我认为《大河之蜕》散文集是一部抒写人生的书。
王立辉出生于1961年,从乡村到部队,从部队到政府机关……如果把人生比喻成河,那么他渐渐地趟过了人生这条河,对人生理解是深刻的,在用文学作品展示对人生的态度。
这是部值得阅读的书。
所以在2018年我搁下一年,把此书作为2019年开篇阅读。我希望再过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重读这部书,仍然有心灵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