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软硬兼济”的科幻作品
——论王十月的《如果末日无期》

2019-11-13 00:13唐媛媛
新文学评论 2019年2期
关键词:科幻小说人类

□ 唐媛媛

《如果末日无期》是由五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故事组成的长篇小说。在第一章中,作者经由子世界的未来现实主义作家张今我的创作建构了自己的宇宙模型:沿着莫比乌斯时间带分布的元世界、子世界、○世界以及由这三个世界相互交错、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多维时空。小说主要人物便在这多维时空之网中穿梭变身、解构重组,元世界的艾杰尼即子世界的张今我、○世界的安德鲁,元世界的瑞秋即子世界的杨如是、○世界的朱恩,元世界的奥克土博即子世界的李文、○世界的内森。人物在不同世界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活动构成了小说各个相互独立又环环相扣的故事,小说的主体构架因此建构。于作者王十月而言,宇宙是一个轮回。今天和未来的关系,并非单向地前者决定后者,而是“今天决定未来,而未来又决定今天”的双向互动。正是在这种轮回宇宙观的影响下,《如果末日无期》呈现出迷人的闭合迷宫式结构,线性的时间被弯曲成神奇的圆环,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在《子世界》中,未来现实主义作家张今我在开完世界科幻文学大会回家的大巴车上偶遇VR(虚拟现实)程序员杨如是。在两人交谈甚欢、互生情愫之际,车祸却意外发生,杨如是成为植物人。出于内疚,在张今我创作的小说中,他试图让杨如是躲过一劫并为其死里逃生找到令人信服的理由,便将人类生命想象为一串串程序代码,将其生活的世界想象为另一世界(元世界)利用VR技术创造的子世界。子世界中人类的命运被元世界的人类左右着,只要元世界对子世界人类的生命代码进行重新编写,她就将再次获得生命。张今我在创作杨如是和自己的故事,但小说中过去与未来的人物却反过来影响现在——杨如是真的苏醒过来,而且苏醒时间与小说虚构的其苏醒的时间相吻合,元世界里掌握如是生命代码的奥克土博也真的出现在张今我和杨如是的生活中。在第二章《我心永恒》中,子世界的张今我在办理杨如是的父亲怪烟客杨亚子后事的过程中,竟意外发现杨亚子的义女朱小真是自己元世界里的祖母,而杨亚子委托张今我送给朱小真的扫地机器人“小真”正是自己在元世界的母亲。因为杨亚子的努力,机器人“小真”在不依靠程序设计的情况下,获得了人类的情感和高度智慧,并将其知道的知识交给元世界里张今我的父亲朱元一,使其成为商业奇才,并创造了ZERO集团,支持奥克土博实验室“子世界”的虚拟现实计划。因而,子世界里的张今我帮助朱小真与朱元一获得机器人“小真”,就间接改变了元世界里父亲的命运,进而改变了自己在子世界的命运。世界因而呈现出一个环形。在《莫比乌斯时间带》中,生活在2190年的“我在未来”通过量子隐形态和事后选择技术联系生活在2017年的张今我,试图劝说今我改变其创作的有关“我在未来”爷爷司徒退之的故事的结局,以拯救2190年地球被其他星球统治的命运。但他却并未想到,他从未来联系过去这个行为本身,就不是原有历史的一部分,因而这一联系行为本身已经影响了2017年的现实,进而改变了未来;在《胜利日》中,安德鲁(○世界的张今我)以为杀死自己的爱人朱恩(○世界的杨如是)、敌人内森(○世界的奥克土博),让兄弟皮特变为白痴后,自己就可以成为真正的“大主宰”,左右天地万物间的一切,却不料自己一生的梦想与努力只是Dr.梅设计好的游戏中的一环。在安德鲁触碰到的世界之上还有另一层世界。而安德鲁杀死朱恩与内森,将导致三人无法通过VR技术从○世界穿越到子世界,进而回到元世界中。环形的世界因此割裂,胜利者一无所获。那么人类呢?未来的人类将会以何种形态存在于世界之上?在最后一章“如果末日无期”中,作者提出了人类进化的终极形态,即脱离肉身、脱离一切外在束缚的意识流态。而张今我创作每个故事的灵感,正来源于黄碟与他的对视,他与黄碟意识的相通。那么到底是张今我在创作呢,还是冥冥之中有更高一层次的世界在指导其创作?小说最后一章看似宕开一笔,与前四章的主要人物毫无关系,但从更深层次看,它却是在更高层次上表现出小说的环形时空结构。

但《如果末日无期》呈现出的这种异于我们日常生活认知的环形时空结构又并非完全由作者凭空幻想而成,它既与中国古人用阴阳双鱼描述宇宙的观念遥相呼应,又与由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新的宇宙认知相契合。我们通常以为宇宙诞生于一个质量无穷大而体积无穷小的奇点,因为质量太大,宇宙向内坍塌,坍塌到一个极限以后,宇宙便向外爆炸、扩张,最后形成无穷的黑暗与荒寒。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宇宙大爆炸。但近来科学家们在宇宙间新发现了一种暗物质,这种暗物质为另一种宇宙模型的存在提供了依据,即宇宙大爆炸膨胀到一定的极限之后,又向内坍塌为一个奇点,然后再向外爆炸。宇宙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坍塌又不断爆炸的周而复始地循环过程。这种凭借新的科学发现设定的时空架构,使小说呈现出一幅超越现实生活的奇幻多姿的画卷。小说也因此满足了科幻文学对科学性、幻想性与陌生化的追求,被贴上“鲁迅文学奖得主的烧脑科幻”的标签。

但转型科幻,尝试新的风格,并非《如果末日无期》这部小说的全部。众所周知,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变革,也推动了社会的向前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现代性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科学技术是科幻小说的核心内涵,因而科幻小说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现代性有着近乎天然的密切关系。从现代性概念存在的基础——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现代性是指与传统文化特征相对立的状态,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它与进步的意识相态相联系,但也有可能与真正的进步背道而驰。自20世纪90年代起,科学技术与现代性在中国迅猛发展,社会在走向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当下中国正经历着激烈的社会变革和转型,因而对现代性的反思一直是主流学界关注的焦点。而科幻小说对这一议题讨论的天然优势,使许多作家纷纷尝试从科幻的角度着眼于当下的社会现实,在作品中表达自己对当下现代性社会的反思。作者王十月也不例外,正如无论是现实中的王十月还是小说中的作家张今我都将自己的作品称为未来现实主义而非科幻小说所显示的,作者想要描述的并非未来远在天边遥不可及之事,而只是想在作品中陈述一种可能的现实,“这现实,基于他对这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基于他所知的一些差不多是绝密的,而又众所周知却无人相信的科技成果”,以表达自己对科技社会现实困境的思考。

“写科幻是因为,我要表达的,是人类正面对科技高速发展带来的困境,我想表达对这一困境的思考,用科幻文学这一载体,就是一件最合适的衣服。”科幻小说无疑是最适合王十月表达其对科技发展态度的体裁。王十月并非科技乐观派。在一次访谈中,他谈到自己对科技发展的隐忧:“科幻小说写作无非有两种态度,对于科技大爆炸,一种是乐观派,一种是忧患派。我是忧患派,赞成科技要向前发展。如果不发展,我们还在山洞里面住着,但在大方面乐观的同时,更多的是忧患。”在《如果末日无期》中,作者并未过多地描绘科技带来的世界是多么绚烂迷人,而是更多地在思索科技发展有何负面影响,科技发展对人的生存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影响人的生存的基础上,又给人的精神存在与道德伦理带来了哪些想要的变化,从而思考与昭示现代社会的困境。

(一)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的负面效应是科技发展中不可忽略的问题。《如果末日无期》中的每个故事,作者都在冷静地审视科技发展将把人类带到何处去,科技在带来发展时,又会使人类失去什么。2016年是“VR元年”。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经过多年的酝酿,终于在消费市场和资本市场厚积薄发,频频推出的消费级应用产品受到了时人的热烈关注。在“子世界”与“胜利日”两章中,作者对这一技术进行了关注与思考。在“子世界”一章中,作者将VR技术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将小说人物生活的世界(子世界)设定为另一世界(元世界)通过VR技术虚拟出来的计算机程序,将其生命设定为一串串可以改写的代码。生活在子世界的人类以为自己用视觉、嗅觉、味觉等感官系统触碰到的就是真实的世界,却不知这只是大脑接收到的来自另一世界控制系统传来的讯号,是元世界控制的虚拟现实的一部分。那么,对于生活在子世界的人类来说,真正的“真实”是否存在?如果存在,什么又是真正的“真实”呢?作者似乎从当代科技的角度出发,将读者引入对一个终极哲学问题的追问之中。但倘若我们仅从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看,VR技术在增强用户现实体验,引导用户沉浸于虚拟现实现场,给用户带来全新感官体验的同时,是否也会使人类模糊现实与虚拟的界限,进而失去应有的清醒呢?如果我们将小说中的故事对照着读,第四章“胜利日”似乎是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潜在回答。在“胜利日”中,生活在○世界的安德鲁难以分清自己是在《大主宰》游戏中还是在现实中杀死了自己的爱人朱恩。因为《大主宰》是一款具有极强真实感的网络VR游戏,它利用大数据对玩家的所有信息进行分析,并应用强大的虚拟现实技术,使游戏中的人物与场景等同于玩家的现实生活。自从进入《大主宰》,安德鲁就迷失了方向,分不清何时在游戏里何时在现实中,最终将现实中对自己爱人的杀害误认为是游戏闯关。

互联网是二十世纪最天翻地覆的发明之一,发展到今天,它已从高尖端技术领域步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种种便捷。只要输入关键字,就能寻找到我们需要的目标信息,我们的疑惑便有了答案。但我们是否曾思考过我们检索到的信息本身存在着问题?在“胜利日”一章中,○世界的人类面临着严重的垃圾信息泛滥,于是出现了专门负责清理信息网络堵塞的清道夫,以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想要的公共信息。但在一次例行维护时,清道夫安德鲁却偶然闯入了垃圾清理程序MC(Master Cleaning)隐藏着的一个禁区,发现MC表面的功能虽是清理垃圾信息,但深层的功能却是感染并侵入公民的大脑,使公民只能接受其所指定的信息。也就是说,被感染者访问到的信息都是经过筛选的,他们只能知道操纵者让其知道的,只能相信操纵者让其相信的。对他们而言,世界的真相被屏蔽了。而且倘若人类中的大多数被此程序感染,操纵者将以科技的手段控制人类,完成其想做的任何事。

我们见证了科技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我们相信它、依赖它,甚至有些人沉溺于它。但这是十分危险的。作者精心建构这个以科技为核心的异时空,正是为了警示人们在信赖科技、享受科技带来的娱乐与便利之时,也应保持对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的警惕,避免对其过度依赖与沉迷。

(二)

警示人们勿对科技过度依赖与沉迷只是作者对科技反思的一个层面。此次基础上,作者要探讨的是科技发展给人性、给人的精神存在带来了何种影响。

在“莫比乌斯时间带”一章中,“我在未来”的爷爷司徒退之十五年来足不出户,却并未因此隐居,逃离掉蜂巢思维矩阵设计者维达的搜索。因为虽然他的肉体隐居,他的生活却离不开互联网。他“在网上阅读,下载论文,购物,点餐,甚至生病的治疗记录,领取失业人员社会保险金的记录”都是维达追踪他的线索,他“在哪天读到什么文章,在哪篇文章的哪个句子停留多长时间,在阅读哪篇文章时心跳和呼吸发生的变化,都有据可查”。这让人联想起开启科幻文学政治批判传统的乔治·奥威尔的《1984》。在《1984》中,乔治·奥威尔塑造了一个经典的“老大哥”形象。老大哥夜以继日地监控着大洋国的居民们,并且用“新话”控制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以致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在《1984》的时代,控制一个人的思维依靠的是某一具体的形象,而在如今的网络时代,控制一个人的思想则是依靠科技的力量。我们以为网络是一个他者看不见的、相对私人化的空间,但其实我们遍布网络的痕迹早公之于众,置于“监控程序”的实时监控之下。现代社会的科技越来越发展,监控系统也越来越发达,而人们却渐渐失去了思维的自由,这确是令人深思的问题。

小说最后一章“如果末日无期”也表现出作者对现代科技社会人性、人的精神存在的拷问。在此章中,作者将故事设定在按照钱权关系将人类划分为自然人和永生人两部分的未来世界中。自然人即与现在的人类一样,要经历生老病死,生命是有限而短暂的。永生人是自然人进化的高级状态。科学家们利用先进的纳米技术和基因技术扭转了人类衰老的过程,使人类得以永生。但并非所有人都能享受这一先进技术,就像“这世上有人拥有私人飞机,而有些人还在为拥有一辆自行车而努力。有些国家大部分在使用苹果公司生产的智能手机,有些国家,人们连最落后的手机都用不上”,世界上先进的技术从来都不是人人共享的。永生人俱乐部的成员仅控制在政客、豪杰等极小范围内,但随着保障永生人的利益成本越来越复杂,永生人俱乐部正在不断吸纳各方面人才以保障永生人的利益。从事人类不死之法研究的罗伯特教授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被迫加入了永生人俱乐部,但加入后他又不得不遵守永生人俱乐部的规则,维护永生人俱乐部的利益,不向任何人透露永生人存在并已统治地球的信息。这与他从小在头脑中形成的坚固理想——“自由”是相背离的,也与他从童年时就被告知要做一个诚实的人是相违背的。成为永生人将意味着失去自由与诚实。更为可怕的是,当罗伯特教授独享永生时,他不得不面对心爱之人一一逝去的困境,进而逐渐丧失了人类最伟大的品质——爱。最终天地间只剩他一人,连死都不能。这是多么痛苦和绝望的事情。在“如果末日无期”一章中,作者借用二元对立的方法来反思科技社会中存在的阶层分化与人权自由问题。

科技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在不到两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发展自然有其进步的一面,但倘若人们一味坚持科技至上的准则,忽视科技背后的人文因素,科技的发展最终必是不利于人类的。王十月以科幻、隐喻的形式将科技中的某个不利因素放到最大,并任其自行发展,以预示如果人类对其不采取适当措施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可怕恶果,从而引起人类对科技发展带来的对人的精神控制的注意,促成读者产生积极的行动意识。

(三)

科学技术在二十一世纪经历了爆炸式的发展,与人们对科技至上观念相呼应的,是人们对道德的忽视。社会整体价值体系崩塌、道德滑坡、人性丧失,是当下社会面临的重要议题。在《如果末日无期》中,王十月将小说人物置于极端紧急的情境中,重新思索科技社会判断人性善恶的道德准则,以期人类不断完美自我,社会走向至真至善至爱。

在“莫比乌斯时间带”一章中,作者将故事的背景设定在“我在未来”生活的2190年。此时地球的科技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星球,正受制于来自天鹅座的Kepler-452b星球的统治。在此紧急之际,生活在2190年的“我在未来”试图通过量子隐形态和事后选择技术联系生活在2017年的未来现实主义作家张今我,劝说今我改变其创作的有关“我在未来”爷爷司徒退之的故事的结局。原来,自人脑机器互联后,科学家们又在尝试人脑与人脑的互联,梦想有一天人们能像享受互联网一样享受脑联网。科学家拉奥试图集合人类最有智慧的大脑,组成蜂巢思维矩阵,以解决长期困扰人类的WA病毒。但加入蜂巢思维矩阵的人将成为科技的奴隶,他们的大脑不再有自我意识,只是一个以目标为导向的集成大脑的组成部分。“我在未来”的爷爷司徒退之被邀参与蜂巢思维矩阵,但从人伦道德的角度出发,司徒退之认为蜂巢思维矩阵是非人道主义的,它使人丧失了人之为人的自我意识和思维自由,所以他十五年潜伏于蜂巢思维矩阵,寻找蜂巢思维矩阵的漏洞,最终将其毁灭,并证明了WA病毒的产生不过是一个由利益集团支持的由黑客矩阵制作的试图使蜂巢思维矩阵合法化的阴谋。当时的司徒退之成为人们敬仰的英雄,蜂巢思维矩阵也被改造为纪念馆,以警醒人们不再越过科学的道德边界犯下罪恶。但时过境迁,当被征入矩阵的一代人相继离世,蜂巢思维矩阵带来的红利逐渐消耗殆尽,地球面临被其他星球统治的危险之时,人们便开始怀念曾经拥有过的蜂巢思维矩阵及其带来的科技红利。于是,“我在未来”便试图联系生活在过去的张今我,劝其改写有关自己爷爷的故事的结局,使司徒退之未毁灭蜂巢思维矩阵,并终身为其服务,以促进地球科技的发展,维护人类的长远利益。

当地球面临其他星球的攻击,地球人与地球文明处于极度危险中时,人类选择何种方式应对此种危机,将是一个巨大的道德与理性的选择难题。不同于刘慈欣将技术的邪恶与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相联系,将人类动物性的生产与繁衍当作首要目标,从而选择一种超越道德底线的,以牺牲部分人的利益来保留整体的方式以实现人类的延续的设定,王十月从人性的道德角度出发,使张今我保留了原来的小说结局,让司徒退之毁灭了蜂巢思维矩阵,因为“他坚信,如果人类连思维的自由都失去了,这个物种也就失去了继续存在的价值”。这是小说中未来现实主义作家张今我坚定的信念,也是现实中作家王十月坚守的道德准则。只有以人为中心,保持对人的基本道德伦理的尊重,科技的发展才能有利于人类。技术与人伦道德是科技发展中两难取舍的问题,王十月显然是站在后者的立场上表现出对现代科技社会的反思。

从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内容所占比重上看,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常分为“硬科幻”(Hard Science Fiction)和“软科幻”(Soft Science Fiction)两类。硬科幻主要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描述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表达作者对科技、科学精神的尊崇;而软科幻则主要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人文学科领域出发,探讨科技发展对人文社会带来的影响,表现出浓厚的人文精神。作为《如果末日无期》整部小说时空架构基础的“子世界”一章无疑是一篇带有硬科幻色彩的作品。王十月巧妙地将VR技术融入小说创作中,使小说建构起多维的时空,小说人物便在这奇丽的时空中穿梭变形,活动发展,衍生出小说的其他故事情节,使整部小说具有硬科幻的外壳。

《如果末日无期》的新奇之处在于作者从硬科幻引发对当下现代科技社会的反思,衍生对诸如“何为真实”“我从哪里来”“我将到何处去”等哲学终极命题的追问。元世界的人类利用VR技术建构了一百年后的子世界,子世界的人类又建构一个比自己更晚的世界。一代一代的人们都重复着追问,即“我们的世界将去往哪里”;而当○世界的人类对自己往何处去这个问题越来越有自信时,他们便将视线转移至时间的来处,开始追问“我们从何处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自古希腊柏拉图以来一直困扰人类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追问没有休止,因为它们并无确切的答案,但人们却在对这些终极问题的追问中,更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更明了生命的意义。

《如果末日无期》还在带领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追问世界的“真实”。小说中的未来现实主义作家在虚构着小说,但他的每一次创作,都与黄碟的对视、与黄碟思想的交流有关。而黄碟,正是另一个人——从事不死之法研究的罗伯特教授生命进化的更高形态的存在。那么,是作为作者的张今我自己在创作着小说,还是在其创作之上有一种冥冥之中控制人类命运的力量,作者的写作只是为他代言?作为子世界设计者的奥克土博,他与子世界人类之间关系,看似与小说作者和小说人物的关系一样,是前者左右后者,前者掌控修改后者生命历程的关系,但连奥克土博自己也并未否定子世界的人类只是一串没有情感的代码,“我们不是子世界的人,怎么知道他们的感受?我们看他们是一串代码,而在他们自己看来,他们就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痛苦,和我们一样真切”。而倘若读者接受奥克土博这种类似老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齐物论的观点,那么我们将不得不思考这样一种事实,即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也可能是另一个世界创造出来的世界。我们不知道这一事实,仅因为我们只能知道我们生活的这一世界的事实,我们仅能感受到我们生活的这一世界的“真实”。但我们却并不需要因此悲观虚无,因为正如作者借小说中常吸空烟斗的怪烟客杨亚子之口传达给读者的,“为什么要悲观?什么是虚?什么是实?虚实可以是外在的,属物;也可以是内在的,属灵。如果我们内心的感受是真实的,那么,虚也是实,我们不会感受到生命是一串代码”,只要我们真实地生活,真实地面对我们的内心,我们就真实地存在着,我们的内心就将不再虚无。

在《如果末日无期》中,王十月设计了一个“比真实更真实”的第三时空,它区别于我们先前对“真实”与“虚拟”二元对立的简单认知,引导读者从更新颖的角度思考我们存在的时空,思考我们生活存在的意义。没有作者对当代科技理论的充分了解,缺乏作者深厚强烈的人文关怀,《如果末日无期》将不会呈现出“软硬兼济”的特征,即硬科幻外壳下的现实关怀与哲学追问。读者也将难以在享受新奇的科技元素与奇丽的幻想带来的巨大震撼的同时,引发有关当下社会现实与终极人生命题的深思。

注释:

①王十月、杨袭:《对话王十月:我写的是万年孤独》,《中华文学选刊杂志社》2018年9月7日。

②本文有关现代性、科学技术、科幻小说之间密切关系的论述,主要参照陈果:《新生代科幻小说的现代性反思》,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③王杰:《“科幻文学是件合适我的‘衣服’”——对话广东省作协副主席、〈作品〉杂志社副总编、鲁奖得主王十月》,《贵州民族报》2018年11月5日。

④王十月、杨袭:《对话王十月:我写的是万年孤独》,《中华文学选刊》2018年9月7日。

⑤王十月:《如果末日无期》,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51页。

⑥王十月:《如果末日无期》,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83页。

⑦王十月:《如果末日无期》,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01页。

⑧王十月:《如果末日无期》,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30页。

⑨王十月:《如果末日无期》,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55页。

猜你喜欢
科幻小说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Burst Your Bubble
人类第一杀手
未来科幻城
谁变成了人类?
科幻画工厂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