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大过口乡彝族葫芦笙舞”的价值探源

2019-11-12 11:45思晓瑜
艺术大观 2019年11期
关键词:竹管葫芦彝族

摘要:大过口乡葫芦笙舞是楚雄市罗罗支系彝族原始图腾及各历史时期生产生活的缩影和写照,它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葫芦笙舞的舞蹈动作,大多模仿于劳动、生产动作及动物形态,其舞蹈套路,既保留了原始的特征,又吸收了不同历史时代的内容,经过在彝族中的世代传承,成为大过口彝族人民反映生产、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民间歌舞艺术。无论从舞蹈场合、舞蹈时间及舞蹈内容来看,其中所体现的思想内涵都包容了彝族朴素的伦理道德规范,充分展现着彝族人民的农耕文化、生活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审美文化的诸多信息与创造成果。

关键词:大过口乡彝族葫芦笙舞

一、葫芦笙

葫芦笙,彝语称之为“奔”,葫芦笙根据其使用场合以及音高不同等,可分为“奔阿”“奔陀罗”和“奔聚利”“奔冉”四种。制作时在空心的葫芦上钻5个孔,每孔插一根竹管,每根竹管下端有金竹制作的簧舌片,上部有手指按孔,簧舌片的音高取决于簧舌片顶端蜂蜡和铅铂的多少。五根竹管簧片的音高依次排列为612356音,最长的一根竹管发出的音即为低音6,最短的一根竹管发出的音即中音为6,五根竹管簧片的音准调试好后插入葫芦的5个孔,然后用蜂蜡密封住缝隙以防漏气。

演奏时,双手捧笙斗,左右手配合,食指指肚按住6音孔,中指指腰按住3和5两个音孔,右手中指指肚按住6音孔,大拇指指肚按住2音管底部时为1音,大拇指打开时则发出2音。

葫芦笙的大小及规格尺寸:由于葫芦笙的葫芦共鸣体是一个原生葫芦,在选料上,随着其三种类型规格尺寸的不同,显然葫芦共鸣体部分也随之改变。“奔阿”的葫芦共鸣体圆心直径一般约15厘米以上,五根竹管粗细均匀、圆心直径约1.5厘米,“奔驼罗”的葫芦共鸣体圆心直径约10厘米以上,圆心直径约1厘米。

二、大过口彝族葫芦舞的主要价值

(一)文化价值

葫芦笙舞是楚雄彝族原始图腾及各历史时期生产生活的缩影和写照,它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并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无论从舞蹈场合、舞蹈时间及舞蹈内容来看,其中所体现的思想内涵都包容了彝族朴素的伦理道德规范,充分展现着彝族人民的农耕文化、生活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审美文化的诸多信息与创造成果。葫芦笙舞活动的举行的过程,从服饰到饮食再到歌舞,都体现出彝族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

葫芦笙舞主要在节庆、乔迁、婚庆、祝寿等喜事场合中进行活动。葫芦笙被彝族人民视为彝族乐器之王,舞蹈有固定的程序,庄重严肃。葫芦笙舞是歌、乐、舞的组合,乐曲里有固定的唱词,内容包涵葫芦笙的起源、洪水淹天的传说、生产生活习俗、待人处事及伦理道德等,是当地彝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之一。

(二)艺术价值

葫芦笙舞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涉及音乐、舞蹈、器乐等艺术种类,是当地彝族人民表达生命情感时最擅长、最直接也最常用的艺术形式。彝族葫芦笙舞曲调众多,目前,通过不断学习和继承的基础上,可以使业文艺工作者创作吸收,加工提炼,逐渐转变为专业性舞蹈艺术,登上社会主义的艺术舞台,丰富了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不断放射出它绚丽的色彩。舞蹈是传授知识的手段,是一种启迪人们思想的艺术方式。人们在劳动之余,喜庆佳期,载歌载舞,把民族的历史文化,伦理道德,编成歌词唱诵,以进行道德和文化传统的教育;通过对生活的模拟性的舞蹈,从中感受到劳动生产的知识。使人们从小就在民间艺术的土壤中,吸取营养,通晓事理,丰富生活知识,欢乐之余,身心获得美的享受与熏陶,促使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不少有声誉的民间艺人,就是在这民间艺术的摇篮里,受到哺育,锻炼和造就,成长起来的。

(三)社会价值

葫芦笙舞是社交的重要方式。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相互交往,贸易往来,缔结姻缘,常常依靠歌舞的联系,尤其是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舞蹈有着联系促成的作用。哪里有舞蹈活动,哪里就是人们互相认识,增进感情,交流思想的地方。月光下,树丛中,一对对男女青年用踏舞对歌来了解对方,挑选意中人,不少恩爱夫妻就是这样结合的,不少人的友谊是这样增强的。

葫芦笙舞增进了民族内部和各民族间的团结。在每年节庆活动中,各民族群众不分民族,不分男女老少,都可以到歌舞场合,或一起欢歌起舞,或欣赏围观,共同欢乐,相互感情得以沟通,相互关系得以加强。葫芦笙歌舞成为人们相互沟通心灵的纽带,加强了各民族间社会生活的联系。各民族文化艺术交流、传播的同时,也增进了相互的友谊,人们在继承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也丰富了当地的社会生活。

三、结语

大过口乡彝族芦笙舞拥有多种价值属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们体现不同的需求。文化的产生是由一定的社会背景决定的,早期传统的葫芦笙舞起源于彝族先民原始图腾及生产生活,从最初单一的祭祀先祖的功能,到逐渐演化发展成为多种功能相混合,从娱神到娱人,从模仿生产劳动、祈求神灵护佑,发展到传承彝族民俗文化活动、引领歌舞表演程序,既保存了原始的特征,又注入了各个历史时代的内容。世代相传,成为当今彝族人民生活中自娱性较强,流传广泛的集体性舞蹈。

作者简介:思晓瑜(1991-),女,汉族,云南楚雄人,硕士,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研究生部,研究方向为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与表演。

猜你喜欢
竹管葫芦彝族
果园管理一诀窍:小小竹管治根病全
以管窥天
彝族民歌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葫芦瓜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宝葫芦
画葫芦
巨大的葫芦
云南省代彝族文人文学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