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在满足物质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也日益增强。组织先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既是满足人民群众自身精神需求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可以作为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渠道,在群众广泛参与中不断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使群众可以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满足,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和文化艺术修养。对此,基层文化工作者应该从实际出发,提高群众的参与度与满意度,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出群众文化活动的价值。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大众化;创新
一、引导群众广泛参与,满足自身发展需求
满足群众自身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发展群众文化的根本目的,重点在于“自身”。所以,在发展群众文化的时候,如果没有群众的普遍参与,就与其宗旨和主体相悖。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是群众自身,其主要是休闲与娱乐,消除日常生活中的疲劳、紧张,群众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其他文化活动所没有的愉悦,也可以充分表达自身的思想情感,有效满足了自身的需求。
群众文化,如果没有群众的广泛参与就不能称之为群众文化,因此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时,一定要体现出形式与内容的大众性,这样才可以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并在参与中展现出主动性与创造性。在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背景下,群众文化活动也不只是轰轰烈烈的大场面,这种群众文化活动不仅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会在时间安排上与个人事务存在冲突。
二、提倡全员参与,强化群众人文素质
广大人民群众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促使其实现自我满足、自我教育,促进群众思想境界与文化艺术修养的提升,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而这都是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然而,在很多地方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会过分追求文采、深沉、华丽,却忘记了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是普通群众,但大多数的群众并不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对于专业的文化活动体验并没有那么理想,也就无法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中获得快乐,这样就会导致群众与群众文化活动渐行渐远,无法发挥出群众文化活动的应有的价值。因此,在发展与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要先了解群众的文化素质,在此基础上才可以有效发展群众文化活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品位和文化素质。
三、激励创新精神,丰富群众文化活动
群众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创造者,他们在积极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才能,很多民间艺人就是在走街串巷表演的过程中,不断收集相关的素材,通过自己的加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艺节目,由于这些文艺节目源于群众的日常生活,自然也就比较受到大家的喜爱,这不仅展现了表演者的创新精神,也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例如,在我国东北地区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二人转”,就源于东北地区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得到了当地群众甚至其他地区群众的追捧,一方面丰富了当地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另一方面也通过这种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活动成为了当地的一张名片,让更多人了解了该地区的文化,而这必定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以此来产生更多新颖的文化活动,丰富我们的群众文化活动,从而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
四、群众文化的大众化,有着不可替代性
在社会文化中,群众文化占据着十分重要地位,它所具有的功能与价值是其他文化活动所不具备的,如果我们对此进行深入探究,就可以发现它在某种程度上弥补或完善了其他文化活动的不足。比如,娱乐文化与大众文化,其表现在于群众在进行这类文化消费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偏差和盲目无知。由于消费者自身的年龄、生活经历以及文化艺术修养等多种因素,在文化市场中会引发一些混乱。不管是一件艺术品,还是某领域的专业文化,其不只是要迎合他人的趣味,更重要的是体现出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价值。而群众文化活动就具有这样的特征,不仅可以让参与其中的广大人民群众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也为娱乐文化、大众文化和专业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简而言之就是:人民群众接受专业文化教育、进行文化消费的过程中,群众文化活动是最有成效、最直接的文化艺术铺垫,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文化工作者应该竭尽所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进来,丰富群众的業余生活。当然,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同时,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贯彻落实在实际行动当中,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以此来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为其提供良好的精神保障。
参考文献:
[1]金晶.浅谈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J].大众文艺,2015(018):9.
[2]王金年.浅谈如何组织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J].青年时代,2017(01):71.
[3]李字仙.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群文天地,2012(21):138.
作者简介:杨东艳,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街道宣传文化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