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晶心
斯人如霞,用爱照亮学生的生命
每当南京外国语学校的化学老师朱征走上讲台,就会想起外婆的话: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朱征的外婆就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著名教育家斯霞。她出生于1910年,17岁站上讲台,85岁高龄才退休,一共执教68年。从小朱征并没有听外婆说过什么高深的教育理念,但却从生活中真切地体会到她非常爱她的学生。斯霞提倡“童心母爱”的教育,她说:“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有童心、有母爱。与孩子打成一片,这叫有童心;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这就叫对学生的母爱。”
斯霞有个学生叫陈双,父母是南师附小附近地质学校的老师。陈双就读于斯霞的班级后,自己也弄不清怎么回事,上体育课时斯老师总不让她去,留她在教室里休息,还要让她喝一碗牛奶。那个年代物资匮乏,牛奶可是很了不起的高档营养品。后来长大了,陈双才知道,因为学校在体检时,发现她的肺部有阴影,所以斯老师就让她多休息,还给她补充营养,希望她能尽快恢复健康。陈双感慨,斯老师一生对学生倾注了全部母爱,虽然学生们都是一些不谙世事的孩子。
朱征对于这样的事已经习以为常,外婆一生勤俭节约,但对学生、对同事却十分大方。有一件事他印象特别深刻,家里的米因为受潮生了虫子,外婆并没有丢弃,而是把虫子从一粒一粒米中拈出来。后来外婆就把这米照常煮了吃,但要是家中烧了什么好吃的,她一定会盛上一碗,让朱征或其他孩子端了给住在旁边的一对南师附小的退休老师送去。
孙梧桐是斯霞次子的女儿,从小也跟奶奶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奶奶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奶奶从来没有对他们孙辈说过什么大道理,也不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子孙,但却懂得尊重孩子,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他们。后来孙梧桐主职从事心理咨询师,但却拥有教育情怀,在2008年时就开设了国学公益课堂“童心堂”,带领孩子们诵读《大学》《中庸》《论语》《道德经》等国学经典。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孙梧桐越发体会到奶奶教育理念的伟大之处,奶奶就如同孔子一样,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爱的教育,薪火相传
朱征的大舅舅孙复初是斯霞的长子,他1934年2月生,1950年毕业于南大附中(今南师大附中),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48年。
1991年,孙复初代表母亲斯霞老师去广东参会,领取“全国优秀教育世家”奖牌。在会上,主持人曹景行先生问孙复初:斯老师家有几位老师?
孙复初一时感慨,发言介绍道,他有幸出生在两个教育世家的家庭里。斯霞老师的曾祖父在康梁维新运动的影响下,在浙江诸暨私宅办了一所浙江省百年名校——斯民小学。他有一句名言:“一定要让农民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学。”当今多位院士和近百位教授、文人学者是从斯民小学毕业的。几乎与此同时,孙复初的祖父在一百多年前,也是在康梁维新运动的影响下,在江苏常州和宜兴的交界处办了一所江苏省百年名校——振声高等小学堂(现改名漕桥中学),北大原校长周培源、清华原副校长赵访熊、数学家赵诏熊都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斯霞夫妇的前辈、堂兄妹及后代中究竟有多少人是老师都数不清了。斯霞自己是著名的小学老师、教育家,长子孙复初和他的爱人是清华大学老师,孙复初大女儿也在清华任教,二女婿也是清华的博士生导师。斯霞长女的小儿子朱征及其爱人都在南京外国语学校当老师。
斯霞85岁时才退休,但退休后仍然没有离开她的小学教育工作,时常到学校里转一转,看一看,拎一拎小学生的书包,感慨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了。她到处开会,参与跟语文相关的研讨会,参与教材审定,关注教育现状。
感念孩子们的负担越来越重,斯霞多次对孙复初说:“我年纪大了,跑不动了,你们这些做教师的,要去讲啊,要去呼吁啊。”2014年1月12日,斯霞病逝,孙复初一直记得母亲生前的嘱托,就在搜狐网开通博客,發表了160多篇谈教育的文章,引起很大反响。当时,孙复初已经双目失明,所有文章和发言都是先打好腹稿,然后请人协助录入到电脑中,用软件听读,再进行修改,一般要反复五六遍才定稿。
如此不易,他仍然坚持了下来,只为了要将母亲作为教育家的优秀品质传承下来,将母亲“童心母爱”的教育理念传承下来。
师爱永恒
朱征出生于1978年,是家族第三代中最年轻的。他小学就读于南师附小,中学就读于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中时被保送至苏州大学化学教育专业就读,2000年毕业后应聘成为南外老师。
如今,从教近20年,朱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2012年,他到南京市盲人学校担任党总支书记以及初、高中的化学教师。盲人学校的学生多是盲人,其中有一部分属于低视力,朱征如何去教他们化学呢?化学重实验,他根据课标要求做了很多探索和研究。针对盲人学生的特点,他一方面多用语言去描述实验状态,让学生了解实验,一方面发掘适合盲人学生的实验材料,让他们利用多感官来体验。这些实验都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盲人学校从事的是特殊教育,教育者更要懂得“爱的教育”。朱征到盲人学校的第一年就认识了一个男孩,有一点点残余视力,他是一个孤儿,平常吃住都在学校。朱征时常为他买一些生活用品,家里有好吃的带一点给他。男孩比朱征的身材瘦小一点,朱征问他:“我有些旧衣服和鞋子送你,你介意不介意?”男孩子表示完全不介意,朱征就时常带些衣服和鞋子给他。
除了生活上的照顾,朱征还特别注意激发他的自信心。盲人学校的孩子们都会剪纸,朱征就联系南京图书馆,为孩子们办公益展览,组织南外的学生们去参观,一方面让南外的学生们了解残疾孩子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另一方面这样的展览也鼓舞了盲人学校的孩子们。因为男孩有一点视力,剪得更好一些,为参观者赠送纪念品时,朱征就喊男孩自己上台亲手送出。
如今这个男孩已从盲人学校毕业,在一家诊所做推拿师,吃住都在店里,收入还不错。他喜欢用手机,时常给朱征发微信,聊一聊近况,乐观而开朗。
2015年8月,朱征回到南外担任副校长一职,同时还保持教学一线的工作,虽然更忙碌了,但他谨记将学生放在首位。推出活动项目、备课时,他提醒自己,一定要站在学生角度,多想一想:学生没兴趣怎么办?学生听不懂怎么办?学生如果有另外的想法,怎么办?
方法有很多,唯师爱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