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忠 潘文艳 黄通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快速发展,生猪养殖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攀升。但是在养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疾病,给生猪养殖造成一定的障碍。本文就由病毒引起的新生仔猪腹泻进行探讨,以期实现对这种疾病的有效防治。
关键词:新生猪仔;病毒性腹泻;脱水
近几年以来,新生仔猪由病毒引起的腹泻是一种在养殖过程中发病较多、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引起新生仔猪腹泻的主要致病病毒有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染性肠胃炎病毒、轮状病毒等。同时这种疾病的死亡率较高,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新生仔猪大批死亡,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发病原因分析
引起新生仔猪发生病毒性腹泻的主要因素是饲养管理与疫苗的免疫等,其次还有产房母猪的饲养管理、营养水平、舍内温度、生物安全以及病毒性腹泻二联或三联疫苗的应用等。在喂养过程中感染到病毒之后首先会在仔猪的小肠淋巴结寄生,然后随着肠道蠕动进入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开始大量繁殖,在繁殖过程中会出现小肠绒毛上皮受损和小肠绒毛脱落的情况,这使得小肠对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能力下降。一般情况下,仔猪在出生之后,其肠道免疫系统需要2个月的时间才能实现完全发育。在这段时间内仔猪无法对糖类和蛋白质进行消化,这就使得仔猪进食的乳汁中的糖类无法被肠道中的消化细菌分解,造成肠道内部渗透压增高,体液无法正常排出,最终引起仔猪腹泻、脱水、甚至死亡的发生。
2新生仔猪病毒性腹泻的临床检查分析
2.1猪流行性腹泻
该疾病是由于猪感染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引起的。病猪刚出生排出水样稀粪,呈黄色或黑红色;吃初乳后出现精神沉郁、呕吐,呕吐物为未消化的凝乳块,并排出灰色或者黄色的水状粪便。1~4d后,仔猪出现严重脱水、死亡的情况。在发病期间病猪的体温维持在正常水平,但是会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等情况。患病仔猪的年龄越小,其发病率、死亡率越高。通过对病死仔猪进行病理解剖可以发现,病死仔猪的小肠肠道中充满黄色的内容物,肠壁变薄,同时有充血现象出现。
2.2猪传染性肠胃炎
该疾病是由猪传染性肠胃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疾病。疾病季节性强,多发于11月至来年3月,潜伏期短,传播迅速,全部猪群均易感染,对产房的仔猪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主要临床症状有:呕吐、严重水样腹泻、脱水;粪便一般为灰色或黄色水状样,同时粪便中会存在一些凝乳小块,气味腥臭。发病后仔猪体重不断下降,一般在发生2-7d内死亡。通过对病死仔猪的肠道情况进行检查可以发现其肠壁变薄透明,肠内容物稀薄如水,呈黄色;以小肠病变为主,偶见胃底出血。
2.3猪轮状病毒
发病初期精神浓郁,食欲不振,懒走动,部分仔猪吃奶后呕吐,腹泻,粪便黑色、黄色或灰色,糊样或水样,腥臭,持续2-4d,无继发感染,死亡率低。
3防治措施分析
3.1强化喂养管理
在生猪喂养过程中要对其强化喂养工作。首先要加强养殖区域内的消毒卫生工作。同时定期对猪舍进行通风。对各种传染性疾病要进行密切观察。在对生猪进行喂养过程中要注意营养均衡,饲料合理搭配,满足生猪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使得生猪的免疫力有所提高,实现对疾病的有效抵抗。
3.2及时进行疫苗注射
疫苗注射是实现对生猪各种疾病有效防治的重要手段,一般在母猪怀孕期间以及仔猪出生后进行三联疫苗的注射。母猪在生产之前的一个月进行注射,半个月后其体内就会出现较高抗体,使得仔猪食用的初乳具有较高的抗体水平,提高仔猪的免疫能力。仔猪在断奶之后一周内进行免疫注射,实现仔猪主动免疫能力的提高。
3.3进行药物治疗
在仔猪发生病毒性腹泻之后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对这种疾病进行治疗。不同原因引起的新生仔猪腹泻一般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首先,对于病毒性腹泻的防治,一般在经产母猪产前45和15d各肌注“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三联疫苗”1次,或在母猪产前25-30d肌注“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三联疫苗”进行治疗。对于细菌性腹泻的防治,一般采用在母猪产前45和15d注射仔猪大肠杆菌病(K88+K99+987P)、产气荚膜梭菌病(C型)二联灭活疫苗;产前30d肌注仔猪红痢疫苗。仔猪生后35-40d,口服或肌肉注射仔猪副伤寒菌苗。也可用长效土霉素、长效恩诺沙星等仔猪的三针保健方法进行治疗。对于由球虫引起的腹泻可用托曲珠利混懸液(百球清),3-5日龄的仔猪20mg/(kg·bw)。此外,要及时清除粪便,使猪减少与卵囊接触的机会,采取隔离、治疗、消毒的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4总结
本文通过对新生仔猪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措施进行研究可以发现,采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可以实现对这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保证仔猪健康生长。